第一章
顏氏家訓
卷一
序致①第一
夫②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③,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④,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學攴⑤,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⑥。吾今所以複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⑦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⑧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⑨禁童子之暴謔⑩,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注釋〕
①序致:介紹和講述著作意圖和寫作經過的文章,稱之為“序”、“序文”或“序言”。作者稱之為“序致”。②夫:發語詞。③檢跡:行為檢點,不放縱。④已來:“已”古通“以”,“已來”即“以來”。⑤學攴(xiào):同“效”。模學攴,即是模擬、仿效。⑥屋下架屋,床上施床:這是六朝及隋唐的習常用語,意思是指毫無必要的重複。⑦軌物範世:軌,古代指兩輪間的距離;物,指人而不是物件;範,規範。軌物範世,規範世人的行為舉止。⑧提撕:拉扯,向上提。古代長者教誨後輩的一種手段,即耳提麵命。在這裏是形容教誨子孫要殷勤。⑨“同言”四句:《淮南子·繆稱訓》:“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誠在令外也。”作者的意思也是如此。⑩暴謔:過分的戲謔,不敬重。鬥鬩(xì):指的是兄弟之間的爭吵。寡妻:嫡妻、正妻。毛亨《傳》:“寡妻,遺(嫡)妻也。”
〔譯文〕
古代聖賢的書,都是教誨人們要忠誠和孝順,說話要謹慎,行為要檢點,要以高尚的人格揚名於人世間。這些道理,他們已說得很完備了。魏、晉兩朝以來,各學派寫的闡述聖賢思想的著作,相互模仿,事理重複,就像屋下建屋和床上疊床一樣,都是多餘。現在我重寫此書,並不敢要以此來規範人的言行,隻是為了整頓門風、教誨後輩罷了。同樣的一句話,有些人會信服,因為說話的人是他們所親近的人;相同的命令,有些人會遵行,因為下命令的是他們所敬服的人。禁止兒童過分的戲謔,與其讓老師、朋友去勸誡,還不如讓日常侍奉他的仆人、侍女去勸阻;阻止兄弟間的爭鬥,堯舜的教誨還比不上自家妻子的勸阻教誨。我希望這本書能被你們所信服,希望比侍婢對孩童、妻子對丈夫所起的作用更大一點。
〔原文〕
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①,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②,規行矩步,安辭定色③,鏘鏘翼翼④,若朝嚴君⑤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荼蓼⑥,家塗⑦離散,百口索然⑧。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⑨,微愛屬文⑩,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二十已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後車耳。
〔注釋〕
①齠齔(tíáochèn):齠和齔都是指兒童換牙。這裏是指代童年時代。②溫凊:即冬溫夏清。溫,溫被使暖;清扇席使涼。這是古代子女奉養父母之舉。《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清(qìng),涼。③安辭定色:言詞適當,神態安祥。④鏘鏘翼翼:意指行動舉止小心翼翼。⑤嚴君:指父親。⑥丁:遭遇。荼蓼(tùliǎo):苦菜。引申為辛苦。⑦塗:通“途”。⑧百口:指一家人。索然:離散、零落的樣子。⑨《禮》:《周禮》;《傳》:《春秋左氏傳》。⑩屬(zhǔ)文:即作文,寫文章。邊幅:原指布帛的邊。後多喻人的儀表作風。少:同“稍”。砥礪:指磨刀石。這裏引申為磨礪。習若自然:意思是說習慣成自然。心共口敵:指心口不一,心口相違。指:通“旨”,旨意、意向。銘肌鏤骨:銘、鏤皆為雕刻之意。銘肌鏤骨:指感受深刻,永遠難以忘懷。後車:後繼之車。《漢書·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引申為借鑒。
〔譯文〕
我家的家風家教,一向嚴整細密。過去,孩童時代,我就受到了這方麵的開導和教誨。平時,跟從兩個兄長,早晚侍奉雙親,冬天暖被,夏日扇涼,做事循規蹈矩,言語適當,神色安祥,行動舉止小心謹慎,就像給父母大人請安一樣。長輩們經常勉勵我,或是問起我的愛好,鼓勵我揚長補短,態度都十分誠懇。九歲那年,便遭到了父母雙亡的大難。從此,家道中落,人口凋敝,一個大家庭日益衰落。慈愛的兄長撫養我長大,曆盡了千辛萬苦。兄長過分慈愛,所以沒有威嚴,對人總是注重勸導,而不予責備。我雖然讀了《禮記》,喜歡寫點文章,但是與世俗之人交往而受到他們的熏染,便輕狂放縱,說話隨意,儀容外表不夠莊重。到了十八九歲,才稍微懂得磨礪自己的操行。但習慣成自然,終於還是改不了過去養成的毛病。直到了二十歲以後,我才很少再犯什麼大的錯誤。平常在嘴上信口開河的時候,心裏便警惕,加以製止,理智與情感經常發生衝突;晚上睡下以後常常反省白天做的錯事,今天常常悔恨昨天的過失。自己哀憐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以至到了這種地步。追憶自己平時所立的誌向,真是感受極深,決不是從古書中的告誡就能認識到的,那隻是耳聞目睹而已。所以,我留下了這二十篇文章,用來作為你們的後車之戒吧。
教子第二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①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②。古者,聖王有胎教③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④。書之玉版⑤,藏諸金匱⑥。生子咳口是⑦,師保固明孝仁禮義⑧,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⑨,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⑩,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嗬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注釋〕
①雖:即使。②中庸之人:中等之材。③胎教: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夠受到母親言行的感化,因而要求孕婦必須慎守禮儀,給胎兒良好的影響,謂之“胎教”。④“目不邪視”四句:《大戴禮記·保傅》盧辨注:“大任孕文王,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起惡言,故君子謂大任能胎教也。”⑤玉版:古刻字的玉片。⑥金匱:即“金櫃”。銅製的櫃子。⑦咳口是:指小兒啼哭、笑鬧。⑧師保:古代擔負教導皇室子弟職責的官員。⑨凡庶:平民百姓。⑩運為:即雲為,即言行。《管子·戒篇》“注:‘雲: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