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計量:非對稱信息與參照係
封麵專題
作者:劉冬榮
【摘 要】 文章從信息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角度對公允價值計量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公允價值是基於交易而產生的,存在活躍市場交易的情況下,交換價格即為公允價值,當市場是一個不完美的“檸檬”市場時,如果按公允價值計量,會計信息就是一種“噪音”。由於很多資產與負債並沒有一個活躍市場,因而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及其依據的資料將會更加主觀。實務中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很大比例的資產或負債並非基於市場價計算的結果,而是依據管理層的估計或第三方中介機構評估的結果,在對公允價值進行判斷時,人們通常會尋找一個標準或參照物。公允價值的“價值”歸根結底是一種效用價值,而這正是公允價值造成資本市場混亂以及在應用中麵臨困難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 公允價值; “檸檬”市場; 非對稱信息; 參照係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財務會計理論的發展呈現出一個鮮明的特點,即財務會計理論的研究者都在試圖從經濟學或管理學中尋找堅實的理論基礎。產權經濟學理論與會計研究的結合掀起了產權會計研究的熱潮;契約經濟學理論與會計理論的結合有了會計契約論一說;利益相關者理論與財務研究結合產生了利益相關者財務論觀點;而把戰略管理中的價值鏈理論注入會計研究誕生了價值鏈會計思想。
作為會計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公允價值(fair value)在國內外學術探討中已有數十年的時間,但是長期以來,公允價值計量一直麵臨著諸多挑戰而且引起相當多的爭議。公允價值計量的倡導者認為公允價值是財務報告中最相關、最可靠的計量屬性,而相反的觀點則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可能不可靠或者是不可驗證的。如在美國的公允價值會計發展伊始的20世紀20年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並不鼓勵采用公允價值對財產、廠房和設備進行計量,這表明了SEC對美國公司實施的未經證實的資產重估的態度。根據前SEC總會計師Schuetze的敘述,SEC認為公允價值的計量結果不夠堅實。在20世紀40年代,SEC基本上消除了升值重估的財產、廠房和設備的選擇,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一禁令擴展到腳注形式的公允價值披露的財務報表。在當時,這一切都是通過SEC的內部執法程序來完成的,而沒有發表正式聲明表示不容許財產、廠房和設備的公允價值會計實踐。多年以後,意見第6號(AICPA,1965)正式表示,“財產、廠房和設備不應該被會計主體高估”(第17段)。目前公允價值計量已經在GAAP和國際會計準則(IFRS)中得到較廣泛的應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近年來更是加大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研究和推廣力度,並意欲從金融工具入手推行公允價值計量,然後逐步將其擴展至金融工具以外的其他項目,最終以公允價值會計代替傳統的曆史成本會計,形成公允價值計量占支配地位的新會計計量模式。然而,近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市場動蕩使我們有機會再一次審視公允價值建立的市場假設前提。但遺憾的是,在公允價值研究方麵,國內外會計學者主要是從各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公允價值實踐等方麵進行探討,而從經濟學理論最新研究成果出發進行結合的研究還鮮見。會計計量涉及計量的基礎與經濟後果,計量屬性直接關係到會計信息質量。信息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最新進展為我們研究會計計量提供了信息理論依據與行為理論基礎。
二、公允價值會計的市場信息假設
現有的國際會計準則(IFRS)要求根據資產負債的不同特征和管理者的持有意圖對不同類型的資產負債進行混合計量,即對交易目的資產和可出售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持有到期的資產、貸款和沒有公允價值的負債按照曆史成本計量。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第323號公告認為:“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並自願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第157號認為:“公允價值是在計量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資產付出的價格。”
與IFRS相類似,GAAP也把公允價值定義為一種資產或負債能夠與有意願的交易對手以有序方式進行交易和清償的價格。兩種會計框架都提供了分層次的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層次一,在活躍市場有可觀察的價格,因而采用市價對資產和負債進行價值計量,也稱盯市原則;層次二,沒有活躍市場時可采用模型來估值,但需要輸入可觀察的參數,稱為按模型定價;層次三,類似盯住模型的方法,用不可觀察的輸入參數和模型假設進行。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我國2006年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公允價值定義是:“公允價值是指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從各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來看,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於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或是會計主體依據市場信息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市場信息主要通過會計信息來反映,而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是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要體現的三大特征。
可理解性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報(SFAC)第2號被定義為“信息的質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看到它的意義。”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的框架內定義則是“信息可理解性應當是使信息使用者容易理解誰擁有商業、經濟活動和會計的合理知識。”SFAC第2號認為,作為一個質量特征,可理解性體現的是決策者與特殊決策依賴的信息質量之間的關係,而這些信息需要依靠公允價值評估或曆史成本計量。
公允價值信息的相關性又有三個主要特點,即預測性、反饋性和及時性。在對財產、廠房和設備進行計價時,上述三個特點都支持公允價值計量而非曆史成本計量。預測性被定義為“信息質量能夠幫助使用者提高正確預測過去或現在活動成果的可能性”(SFAC第2號)。雖然一般認為公允價值能提供大於曆史成本計量的預測值,可是目前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經驗證據的支持。反饋性被定義為“信息質量能讓信息使用者證實或糾正之前的預期”(SFAC第2號)。在初始的購進點,對於大多數財產、廠房和設備來說,曆史成本等同於公允價值,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計量方式產生了分歧。按公允價值計量時,財產、廠房和設備的價值要隨著時間的變動在財務報告中重新確認,這些信息有可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反饋,它可以證實或更正信息使用者基於當前經濟狀況和最新重估形成的原先的預期。例如,對房地產企業的大量投資,按公允價值進行的後續計量可能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重要的反饋;另一方麵,根據曆史成本的定義,曆史成本不隨時間而改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反饋有限,因為按曆史成本減累計折舊計算的賬麵價值,可能以錯誤的方向提供反饋。事實上,當初始資產不斷升值時,按曆史成本計量的賬麵價值卻隨時間的推移係統地減少,而按公允價值計量並考慮到減值,財產、廠房和設備的賬麵價值能真實反映即時情況,這給信息使用者提供了重要的反饋。及時性的定義是“在信息失去其影響決策的能力以前,決策者可以得到”(SFAC第2號)。基於投資者利益,以資產和負債價值的最新信息提供這些資料被認為是可靠的。
可靠性作為信息質量的重要屬性,指信息是合理的無偏的,忠實地代表了它聲稱要代表的。可靠性也有三個主要特點,即可證實性、中立性和代表性。
從定義和特點不難看出,公允價值計量的市場信息假設建立的前提是完美市場,市場交易不存在非對稱信息並且假定人是理性的。然而真實世界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市場是不完美的,非對稱信息是常態,人們也是有限理性的。
三、“檸檬”市場、盯市原則與公允價值
從上述定義來看,公允價值是基於交易而產生的,在存在活躍市場交易的情況下,交換價格即為公允價值,由此看來公允價值似乎是一種交換價格。存在市場交易價格的情況下,交換價格即為公允價值。市場以價格為信號傳遞信息,傳統經濟學認為市場根據不同資產的風險與收益決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換價格。因此,市價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充分考慮了某項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及其不確定性風險之後所形成的共識,若沒有相反的證據表明所進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於自願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即一種盯市原則。但市場並非完美的,市場信息也並非真實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