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R
rǎn
染布穿罩衫——不問青紅皂白。
染坊門裏吹笛子——有聲有色。
染坊的捶板石——經過大棒槌。
染坊裏的石板——淨挨的大棒槌。
染匠穿白褂——再當心也不行。
rào
繞起額鬈——下勁揪。
rè
熱鍋炒辣椒——夠嗆。
熱鍋裏倒涼水——炸了。
熱鍋裏的螞蟻——走投無路。
熱鍋裏的螃蟹——爪子緊撓。
熱鍋裏添涼水——鬥氣。
熱鍋裏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熱臉孔貼人家冷屁股——奴顏媚骨。
熱饅頭藏進冰箱裏——打入冷宮。
熱氣換冷氣——白費唇舌。
熱燒餅出爐——現販(翻)現賣。
熱身子掉進冰窟裏——涼了半截。
熱水泡黃連——淒(沏)苦。
熱水瓶落地——心膽俱裂。
熱水瓶裝開水——外冷內熱。
熱水燙腳——舒適。
熱湯泡雪花——一下子完了。
熱天吃冰棍兒——涼到心。
熱天穿皮袍——寒暑不知。
熱心腸碰著個冷麵孔——吃力不討好。
熱油炸麻花——幹脆。
rén
人不為官——一身輕。
人不要臉——百事可為。
人和鬼交談——沒有共同的語言。
人家的騾子——使不長。
人家的老婆——困不長。
人家的牡丹敬菩薩——借花獻佛。
人家騎馬我騎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人家騎馬我騎驢,後麵還有推車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人家有耳朵——怎好不讓他聽。
人上一百——樣樣俱全。
人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自行其是。
人死不叫人死——厭(咽)氣。
人無鋼骨——安身不牢。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
人心隔肚樹隔皮——難相識。
人心換人心——八兩對半斤。
人行影子走——寸步不離。
人有耳朵牆有縫——傳得快。
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
人在北魏心在西蜀——詭計多端。
人從矮門過——硬是抬不起頭來。
rěn
忍痛灼艾——不得已。
rèn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刃斧頭——一邊看(砍)。
rì
日本的朋友——彬彬有禮。
日本鬼子拍屁股——滿完啦。
日出西山水倒流——天大怪事。
日曆不叫日曆——白扯。
日落西山——越來越昏了。
日頭裏曬山藥幹——幹脆。
日頭曬屁股——懶人。
日已西山——洛(落)陽。
日晝午時的人影子——矮了一截。
rónɡ
絨毛鴨子下水——新學。
絨球打鑼——沒聲音。榮國府裏賽詩——假(賈)話連篇。容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容人。熔爐的鐵——百煉成鋼。
ròu
肉案上的賣賣——斤斤計較。
肉包打狗——有去無回。
肉爛了還是在鍋裏——跑不了。
肉燜在鍋裏——香氣在外。
肉餡包子——肚裏有貨。
肉在鍋裏滾——還不曉得穩不穩。
rú
如來佛打噴嚏——非同小可。
如來佛手上翻筋鬥——逃不出掌心。
如來佛捉孫大聖——易如反掌。
如來心腸彌陀麵——一生(身)慈善。
如魚得水——冷暖自知。
rù
入伏的苞米——拔節旺長。
入伏的莊稼——神長。
人窖的金銀——動不得。
人籠的鳥兒——有翅難飛。
人秋的高粱——曬紅臉兒了。
ruǎn
軟扁擔——挑不起重擔。
軟刀子割頭——不知是死是活。
軟刀子殺人——不見血。
軟蓋兒王八——沒假(甲)。
軟管裝牙膏——不擠不出來。
軟棗樹下摸一把——小事(柿)一宗。
rùn
閏八月的月亮——圓了又圓。
S
sā
仨錢買個雞爪子——貴賤不算貨。
仨錢買個呂洞賓——把神仙看輕了。
仨錢扔到盒盤上——你還拿大糖啊。
仨子擺兩處——一是一,二是二。撒手的氣球——無牽無掛。
sǎ
撒了鹽的油鍋——熱鬧開了。
sà
卅夜看皇曆——沒有日子了。
sāi
腮幫子上貼膏藥——不留臉。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塞起耳朵不聽話——裝聾。
sài
賽馬場上的冠軍——一馬當先。
sān
三百減五十——二百五。
三板斧砍不透的臉——厚得出奇。
三輩子無後——絕了。
三本丟了兩本——一本正經。
三岔口相打——一場誤會。
三尺竹筍——個子不小肚裏空。
三刀砍不出血——蔫鬼。
三等白相人——隻會吃自己人。
三點成一線——準了。
三分錢買個鴨頭——得把嘴。
三分人才七分鬼——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三伏的風,三九天的火——及時。
三伏裏的蛇——真毒。
三伏天穿皮襖——武(捂)漢(汗)。
三伏天的水——見不得太陽。
三伏天的狗——喘氣不息。
三伏天的涼風——來的是時候。
三伏天的雨——說來就來。
三伏天借扇子——不識時務。
三伏天下雨——雷對雷。
三伏天絮棉襖——閑時置下忙時用。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個大盤上泥鰍——多餘(魚)。
三個和尚沒水吃——互相攀靠。
三個和尚抬水——人浮於事。
三個老鼠拜年——一年不如一年。
三個蘿卜兩個糠——就你一個嘎崩脆。
三個菩薩兩炷香——沒你的份。
三個菩薩堂——妙、妙、妙(廟廟廟)。
三個人分兩邊拉車——使偏了勁兒。
三個土地堂——全是妙(廟)。
三個小鬼丟了倆——失魂落魄。
三個月連下雨——寡情(晴)。
三根麻花進肚兒——淨說擰勁的話。
三條腿的蛤蟆——難(南)纏(蟾)。
三顧茅廬——求賢。
三國的蔣幹——誤事。
三國的十常侍——朋比為奸。
三國的孫策——小霸王。
三國的魏延——久後必反。
三國歸司馬——完了。
三國演義中的許褚——赤膊上陣。
三合板的雕花——刻薄。
三花臉戴翎子——陡地又威風了一節子。
三花臉的鼻子——看白了。
三花臉害眼——瞎瞅(醜)。
三花臉演戲——出醜。
三花臉照相——鬼相。
三花臉做皇帝——做不好久。
三間屋子不安獸頭——一抹光脊。
三角銼刀——麵麵有用。
三角頭的蛇——毒。
三斤毛鐵打秤鉤子——彎子大得很。
三斤重的人,四斤重的肝——人小心大。
三九寒天喝老酒——身上怪熱乎的。
三九天不戴帽子——動(凍)腦筋。
三九天穿單褂——抖起來了。
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動(凍)人。
三九天過河——方便。
三九天生的孩子——愣(冷)娃。
三句話不離本行——幹啥說啥。
三塊板兩條縫——有什麼好問(紋)。
三棱角的腦袋——哪兒找那麼合適的帽子。
三兩黃金吃藕粉——貴人吃貴物。
三兩棉花四兩線——你去紋紋看。
三兩棉花四張弓——細細談(彈)。
三流子的哥哥——二流子。
三爐香盡了——沒剩(神)下。
三門峽的石峰——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像砥柱山一樣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砥柱:黃河中流像柱子一樣的山。比喻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起巨大支撐作用的力量或英雄人物。出自戰國·佚名《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在河南西部三門峽東邊的黃河裏有座砥柱山,據《水經注》上記載,上古時代,因這座山堵塞了黃河的河道,河水不能暢通,夏禹治水時,便鑿寬山兩側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過,這座山就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黃河的急流中。於是人們把這座山叫做砥柱山。
黃河的水,在三門峽一帶,是最急最險的,三門峽那兒的河底橫著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因而形成了三股急流,俗稱北邊一股為“人門”,中間的一股為“神門”,南麵的一股為“鬼門”,而以“鬼門”最險。三門峽這個名稱,就是這樣產生的。從前,船隻經過三門峽的時候,觸礁遇難的事故,履見不鮮,從三門峽洶湧東下的黃河急流,以萬馬奔騰之勢,直對著砥柱山衝去,而這根高大的“石柱”,卻迎著險惡的水勢,巍然屹立,毫不動搖。故後人把“中流砥柱”比作強大的依靠。
三畝地裏一棵苗——獨種。
三畝竹園出棵筍——獨一無二。
三年不漱口——還是一張臭嘴。(湖南)
三年陳賬——還翻它做什麼。
三年前被蛇咬——見了井繩也哆嗦。
三片子嘴——能說會道。
三齊王登殿——野心不小。
三齊王亂點兵——點得老幼不安。
三槍打了二十七環——八九不離十。
三人分兩饃——咋掰。
三人過獨木橋——有先有後。
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三升的菜籽——數不清。
三十拜年——早了一步。
三十兒晚上買灶王——買的找不著賣的。
三十裏路罵知縣——圖口快活。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意思是指在戰爭中,敵我力量相差懸殊,自己處於劣勢,隻有撤走才是最好的辦法。出自《資治通鑒·齊紀七》:“是時上疾已篤,敬則倉猝東起,朝廷震懼。太子寶卷使人上屋,望見征虜亭失火,謂敬則至,急裝欲起。敬則聞之,喜曰:“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策,計汝父子唯有走耳!”蓋時人譏檀道濟避魏之語也。敬則之來,聲勢甚盛,裁少日而敗。”
王敬則為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取得皇位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眾人的敬重。蕭道成死後,武帝繼位,武帝死後昭業繼位。不久,蕭鸞采取陰謀手段殺死昭業和他的弟弟昭文,自己篡得帝位,號稱明帝。蕭鸞登上皇帝寶座,擔心兄弟和後輩要推翻他,便殘忍地殺掉了蕭道成的二三十個兒孫。一些老臣舊將也被他除掉。王敬則也是被猜忌的對象。蕭鸞雖然表麵上對王敬則很尊敬,給他優厚的待遇,內心卻處處防備他,派人監視他。當時王敬則任會稽太守,離朝廷遠,蕭鸞極不放心。
一天,蕭鸞把王敬則在京都的兒子王仲雄叫來,遞給他一把焦尾琴,說:“我聽說你琴彈得好,請你試一下吧!”
王仲雄調準琴弦,邊彈邊唱,唱了一首民歌,歌詞是:“常歎負情依,郎今果行許……君行不淨心,那得惡人題!”
蕭鸞聽了這個曲子,心裏更加懷疑,忙派張瑰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領兵秘密監視著王敬則。王敬則聽到這個消息,惱羞成怒,當即起兵叛變,領兵向京都建康進發。王敬則的一萬兵馬渡過錢塘江,打敗張瑰的兩千守兵,張瑰嚇得逃跑了。跟隨王敬則的百姓有十幾萬人,他們手拿鐵鍬、鋤頭,占領沿途各縣,殺掉縣令,直逼京口。
蕭鸞正生病臥床,聽說王敬則起兵反叛朝廷,非常驚駭,滿朝文武大臣全都嚇得失魂落魄。蕭鸞的兒子蕭寶卷叫人爬上房頂了望,看見征虜亭上火光衝天,以為叛軍已經到來,蕭寶卷嚇得連衣服都顧不上換就要逃跑。這件事傳到王敬則耳朵裏,他得意地說:“嘿嘿,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我料他蕭鸞父子唯有逃跑這條路啦……”
可是不久,王敬則因寡不敵眾,軍隊又被河水所阻,遭到失敗,他自己也被守軍殺死。
古代兵法所說的三十六計,是:第一套勝戰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