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N
ná
拿菜刀哄小孩——這可是鬧著玩的。
拿鋤頭進廟門——挖神。
拿豆腐擋刀——自不量力。
拿雞毛當令箭——小題大作。
拿骨頭打狗——有去無回。
拿剪刀進果園——政(整)治(枝)。
拿癩蛤蟆哄孩子——不是個玩藝。
拿了秤杆忘秤砣——不知輕重。
拿起擂臼搗秦椒——有點辣手。
拿起碾盤打月亮——不識輕重的家夥。
拿起瓦片磨刀——全沒當實(石)。
拿燒火棍當槍——嚇唬誰哩。
拿舌頭來磨刀——吃虧是你。
拿手魔術——變化莫測。
神出鬼沒
“神出鬼沒”比喻用兵靈活機動,變化莫測。現也指行動出沒無常,不可捉摸。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真有神出鬼沒之計,吾不能及也!”
蜀漢建興七年四月,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祁山展開大戰。經過幾番陣戰,司馬懿大敗。在戰鬥失利的情況下,司馬懿堅守不戰,一連半月,雙方都沒有交兵。孔明見司馬懿堅守不戰,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即拔寨而走,以引誘魏兵來戰。司馬懿深知諸葛亮足智多謀,不敢輕進。而司馬懿的部將張郃卻未識別孔明的計策,極力主張追擊,決一死戰。司馬懿不得已,乃叫張郃領兵先行,自己隨後接應。結果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魏軍死傷極多,丟失馬匹器械無數。
諸葛亮得勝回寨,又準備進兵攻擊司馬懿;忽報張苞身死,諸葛亮昏厥於地,於是進兵之事就被擱置下來。過了十多天,諸葛亮對董厥、樊建等說:“我自覺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漢中養病,再作良圖。你們一定不要走漏消息,如果讓司馬懿知道了,他一定會來攻擊。”於是便傳下命令,叫蜀兵當夜偷偷地拔寨回軍。諸葛亮率軍離開五天以後,司馬懿方才覺察,於是長歎道:“孔明真有神出鬼沒之計,吾不能及也!”
拿剃刀哄孩子——不是好玩的。
拿野豬還願——不知心疼。
拿著棒槌夠月亮——不知高低。
拿著鞭杆當笛吹——實心少眼。
拿著草帽當鈸打——有形無聲。
拿著尺子滿街走——量別人。
拿著鋤頭刨黃連——挖苦。
拿著斧子進廟——砍神。
拿著胳膊往外撇——自己人不向自己人。
拿著橫笛當簫吹——找不著眼兒。
拿著活人當熊耍——愚弄人。
拿著韁繩當汗毛揪——說得輕巧。
拿著鏡子對月亮——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
回光:指日落時由於陽光的反射作用,而使天空出現短時的明亮。比喻人臨死前突然精神振奮。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
賈寶玉把“通靈寶玉”弄丟後,一直魂不守舍。賈母和王夫人為了不讓賈寶玉傷心,決定把薛寶釵迎娶過門,嫁給賈寶玉。
其實,寶玉愛的是黛玉而不是寶釵。為了蒙蔽他,鳳姐出了個主意,對寶玉說娶的是林妹妹,並嚴令全府上下不準走漏風聲。
不料,黛玉從一個名叫傻大姐的丫頭那裏得知寶玉將娶寶姑娘,她難過得很,從此一病不起,憂鬱不歡。就在這天夜裏,離黛玉居住的瀟湘館很遠的一處院落中,寶玉正在那裏同寶釵拜堂成親。進入洞房後,寶玉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上前揭了寶釵的蓋頭,一看是寶釵,以為自己在做夢,第二天,他舊病複發,連飲食也不能進了。
寶玉成親那天,黛玉已經昏厥過去,隻是口中一絲微氣不斷。到了晚間,她又緩了過來,微微睜開眼,似乎是要喝湯水。這時,賈府大奶奶李紈見她略微緩了過來,心裏明白是已到了回光返照的時候,料她還能活半天,便先去料理一些事情。
一會兒,黛玉抓住丫頭紫鵑的手,使著勁說:“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服侍我幾年,我原指望咱們兩個總在一處,不想我……”她說著,又喘了一會兒,閉了眼歇著。半天又說:“妹妹,我這裏並沒有親人,我的身子是幹淨的,你好歹叫他們送我回去!”
說到這裏,又閉上眼不言語了。那手卻漸漸緊了,氣息異常了起來,隻是出氣大,入氣小了。大家趕緊端水來給她擦洗。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
她“好”字還沒有說完,便斷氣死了。
拿著喇叭敲鼓——自吹自擂。
拿著柳條當棒槌——不識貨。
拿著律書打官司——以理服人。
拿著麻花不吃——專看這個擰股勁。
拿著麻秸稈打狼——鋌而走險。
鋌而走險
“鋌而走險”形容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的行動,亦作不顧生死,鋌而走險。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tǐn)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
春秋時期,諸侯大國之間爭當霸主,戰亂不斷。在此形勢下,諸侯小國處境困難,經常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魯文公十七年(公元前610年),晉靈公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從而能夠當下霸主,於是就在扈地會合諸侯。那時,晉靈公認為鄭穆公和楚國有勾結,不願意和鄭穆公相見。為了緩和鄭國與晉國的矛盾,以免受無妄之災,鄭國執政大夫子家給晉國的執政大夫趙盾寫了一封信,派掌管通訊的官吏攜帶書信送到晉國,用來表明鄭國對晉國的態度。這封信說,我們鄭國對晉國一直很尊敬,很友好。鄭穆公即位三年以來,多次殷勤地侍奉晉國國君,鄭國的大夫臣子,也不失時機地去進見晉國國君,而且以實際行動,影響陳、蔡等國,使他們雖然靠近楚國卻不敢對晉國有二心。鄭國作為一個小國,如此周到地侍奉晉國,實在是無以複加了。
子家在信中又寫道:“當今大國說:‘你沒能讓我如願以償。’根據這些可以得出,我們鄭國惟有滅亡,沒有辦法再加籌碼侍奉貴國了。古人曾經說:‘怕頭怕尾,身子還能剩下什麼呢?’古人又說:‘鹿在臨死時不選擇庇蔭的地方。’小國侍奉大國,假如大國能以禮相待,小國就會以人道相事;假如大國不能以禮相待,小國就會像臨死的鹿一樣,如果采取冒險行動,緊急時刻哪裏還顧得了許多?貴國的命令反複無常,我們知道就要麵臨滅亡了。”
拿著門扇當窗戶——門戶不對。
拿著瓢量海——見識短淺。
拿著青磚當玉石——不懂裝懂。
拿著掃帚上杏樹——掃興(杏)。
拿著算盤串門子——找仗(賬)打。
拿著鐵鍋當鍾敲——窮的叮當響。
拿著小刀逗孩子——不是個好玩藝。
拿著蠍子當琵琶——談(彈)不得。
拿著鑰匙滿街跑——找那為主的。
拿著銀元當眼鏡——兩眼見錢。
拿著竹子掘墳墓——搗鬼。
拿竹竿當馬騎——幼稚可笑。
nà
衲底子不用錐子——真(針)行。
衲鞋底的貨——不是好料子。捺著葫蘆起來瓢——再也忙不過來了。
nǎi
奶媽抱兒子——人家的。
奶奶抱孫子——老做手。
奶奶給爺爺做鞋——照老樣子辦。
奶頭孩子的臉兒——一天十八變。
奶娃娃見了娘——要吃。
nài
耐火磚——不怕燒。
耐著性縷亂麻——早晚能出頭。
nán
男人不打女人——好福(夫)氣(妻)。
男寺對著女廟——沒事也有事。南瓜地裏鬼叫喚——秧子不淨。
南瓜地裏套豆角——纏過來扯過去。
南瓜苗掐尖——出岔了。
南瓜命——遭豬啃。
南瓜煮稀飯——越煮越爛。
南郭先生吹竽——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
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裏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濫: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的意思;竽: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湊數。出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尋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吹竽隊伍,便設法來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裏。
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裏,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他自己也很得意,以為真的可以混在裏麵充個數了。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湣王繼位。湣王同樣愛聽吹竽,不過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們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湣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快逃之夭夭了。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得出“濫竽充數”這則成語。
南海的菩薩——觀音。
《南華堂》的戲——要出鬼。
南極星吃仙桃——壽上加壽。
南京坐船到武漢——逆水行舟。
南來北往——不是東西。
南皮的絡子——扭得歡。
南山猴——見啥學啥。
南天門踩高蹺——高高在上。
南天門打傘——冒出個仙來。
南天門打閃——來神啦!
南天門掛個驢蹄子——不是凡橛(腳)。
南天門上搭台子——唱鬼戲。
南天門上的茄子——是蛋一個。
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南轅北轍
轅:車杠;轍: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而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出自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四》
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到了戰國末期已日漸衰弱。可魏安厘王仍想去攻打趙國來擴張自己和顯示自己仍然強大。已奉命出使鄰邦的使臣季梁聽說後趕忙返回,並馬不停蹄去勸阻安厘王。
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麼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塗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隻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