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ɡēn
根根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
根子不正——苗歪。跟和尚借梳子——找錯了人。
跟狐狸結親——惹禍上身。
跟上巫婆跳假神——學壞了。
跟丈母娘叫大姑——沒話找話。
跟著師娘跳神——學會騙人了。
跟諸葛亮學的本事——能掐會算。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12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慶)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占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他勸劉備稱帝,任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勵精圖治勵精圖治:振奮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235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陝西勉縣西南)。諡為“忠武侯”。相傳曾經革新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支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著有《諸葛亮集》。
“管樂”之才待時而動
提起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詩句),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人們景仰和崇敬他。諸葛亮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影響,這和曆代統治階級對他的推崇,小說戲劇對他的描繪和渲染是分不開的。然而,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和小說戲劇中塑造的諸葛亮並不完全相同。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樣一位人物呢?
諸葛亮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一個門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裏。其父諸葛珪(guī)曾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和當時的豪強貴族袁術、劉表等都有往來。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諸葛謹,弟弟諸葛均,此外還有兩位姐姐。由於父親很早去世,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諸葛玄過活。
諸葛亮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繼之而來的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壯大起來的豪強地主武裝之間為爭奪地盤的廝殺、混戰。琅琊郡屬於徐州,是豪強們心目中的一塊肥肉,陶謙、呂布、曹操都曾先後占據和搶奪過這塊地方。徐州戰亂不止,使諸葛玄一家再難安身下去。為了逃避戰亂,諸葛玄帶領家人,離開家鄉,先投奔袁術,後又投奔荊州劉表,最後在襄陽住了下來。
諸葛亮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帶著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20裏地的隆中村,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草房,開始過著他20年後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一麵耕種、一麵讀書的隱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過就是10年。這10年,諸葛亮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歡讀《申子》和《韓非子》等法家著作。諸葛亮深為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經世致用的理論所折服折服:信服。,他知道,在這動亂的時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國的經驗、法術是最切合、最實用的。廣泛地閱讀、刻苦地鑽研、學習,使他獲得了豐富的政治、軍事和曆史等方麵的知識。
這10年,也是諸葛亮拜師、交友、增長見識、學問的過程。那時候,荊州地區相對戰亂較少,中原地區的學者名士紛紛避亂至此地。比諸葛亮年長的,有大名士龐德公、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沔(miǎn)南名士黃承彥(即後來諸葛亮的嶽父)等,他們都成了諸葛亮的忘年之交。這些人思慮精密,學識淵博,見解卓絕,諸葛亮虛心向他們請教,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由於司馬徽的介紹,諸葛亮又拜了一位稱“酆(fēnɡ)公”的汝南靈山隱士酆玖為師。酆玖熟諳(ān)韜略韜(tāo)略:《六韜》、《三略》都是古代的兵書,後來稱用兵的計謀為韜略。,精通兵法,在諸葛亮“奉事惟謹”的精神和行為的感動下,酆玖傳授了他三部兵書。這對諸葛亮日後輔佐劉備帶軍打仗,無疑起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諸葛亮在交往的朋友當中,也有一些青年學者,其中有日後成為劉備重要謀士的龐德公的侄兒龐統,穎川的徐庶、石廣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學習長處,糾正缺點。學問,評論天下大事,抒發自己的抱負。
在讀書、學習、廣交朋友之餘,諸葛亮也未忘懷當時政治形勢。隆中的10年,政治風雲變幻無常,此時曹操官渡一戰,打敗袁紹而統一北方;孫權繼父兄基業坐領江東,和當時曹操稱霸中原;坐鎮荊州的劉表是一個務虛名、尚空談,不足與謀大事的人,為豪強所吞並隻是遲早的事……群雄紛爭的結果,必然會出現鼎立的局麵。由於諸葛亮注意研究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應對的策略方針。當和朋友談論起現實社會形勢時,他洞若觀火洞若現火:比喻對事物觀察得清楚透徹。、了如指掌,卓有識見,因之被司馬徽稱之為“識時務”的“俊傑”。
立誌向學,因誌而成學,學以致用,是諸葛亮所一貫恪守的治學思想。那麼諸葛亮的誌向是什麼呢?從下麵兩個例子可以窺(kūi)見他的理想和抱負。
據《魏略》記載,有一天諸葛亮和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位好友一起交談,諸葛亮從容地對他們說:“諸位要是做官的話,是可以做到郡守、刺史的職位的。”三人反問諸葛亮又如何,諸葛亮隻是“笑而不言”。這“笑而不言”,就已經表明了諸葛亮胸存大誌。
又據《三國誌》傳載,諸葛亮在高臥隆中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他認為當世既無像管仲那樣的賢相,也沒有像樂毅那樣的名將。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曾經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強大的諸侯國。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他扶持弱燕,統帥強兵,一舉攻下齊國70餘城,使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把自己比做管仲、樂毅,是認為自己具有宰相的治國之策,也具有名將的帶兵之道。他身處亂世,決心像管仲、樂毅一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要幹出一番驚人的功業,他誌在掃除群雄,結束分裂。
治亂世必以才智,盡其才智又必依明主才能取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從”,說的就是要謹慎選擇可以輔佐的“明主”的意思。那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在未遇到劉備之前,我們可以說在諸葛亮此時的思想中還沒有明確具體對象,但如果聯係他周圍朋友對當時豪強車間評價的言論以及日後的《隆中對》、《論光武》等文章來看,諸葛亮對選擇“明主”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諸葛亮從小就受封建正統觀念的熏陶,在隆中十年間係統地學習經史子集,食君祿、報君恩的忠君報國思想更在頭腦中根深蒂(dì)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礎紮實穩固,不可動搖。。當時最有勢力的軍閥是北方的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影響很大,但在正統的觀點看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卻令人所不齒。龐統曾經跟諸葛亮談起曹操,認為他雖是一個治世的能臣,卻又是一個亂世的奸雄。像曹操這樣的人,諸葛亮會認為他是“明主”而去投靠他、輔佐他,是不可能的。而實際上,在下文將要談到的《隆中對》中,諸葛亮也是把消滅曹氏集團作為目標確定下來的。
劉表此人的行為品質,諸葛亮更是耳聞目睹,再熟悉不過了。連他的內親黃承彥老先生都不願出來幫助他,諸葛亮當然不會認為他是“明主”。
東吳的孫權呢?雖是位有作為的人物,但卻野心勃勃想“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也是一位誌存篡逆的野心家。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赴江東輔佐他,而諸葛亮並沒有尾隨著到江東,應該說,孫權在諸葛亮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位能夠為之赴湯蹈火的“明主”。
至於盤踞盤踞:霸占(地方)。川蜀、以“伋(n)弱”著稱的益州牧劉璋,更不值一提。
從諸葛亮撰的《論光武》一文中,我們更可以窺測到諸葛亮擇主的準則。光武帝劉秀是東漢中興之主。諸葛亮在文章中,對劉秀的“策慮深遠”的作用極為欣賞,對光武君臣“謀合議同”,中興漢室的事業極為向往。南陽郡是當年劉秀中興的發祥地,曆史能否重演呢?當今世界能否再出現如光武帝那樣的“聖君”“明主”呢?這個問題隻有等劉備出現在諸葛亮麵前才能明白。
總而言之,隆中十年,是諸葛亮學習、增長才幹的十年,也是他“待時”、“待主”的時期。這個未出茅廬的青年,正如龐德公送給他的雅號“臥龍”那樣,一旦風雲際會風雲際會:舊指君臣遇合,現多指有才能的人遇到難得的機會。,就能騰雲駕霧,大顯身手,一展抱負了。
這個時機終於到來,“劉皇叔”劉備於漢建安12年(公元207年)親自前來隆中,拜訪請教諸葛亮。
隆中之對驚世駭俗
47歲的老將軍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請教27歲的諸葛亮,這種真心實意虛心求教的精神著實使諸葛亮感動。劉備懇切深沉、坦露胸懷的一番話語,使諸葛亮看到了他誌存複興漢室、撥亂反正的忠肝熱腸。於是諸葛亮就不緊不慢,從容不迫地把他對早已了如指掌的天下大勢的看法告訴了劉備。他首先分析曹操和孫權:
“自從董卓入京作亂以來,各地豪傑蜂起,搶州奪郡、割據稱雄的人多得數不清。經過一番較量之後,現在的局勢已經比較明顯,成功與失敗者各自都有其經驗、教訓可以總結。就拿曹操和袁紹相比來說,曹操名望既低,兵力又少,可他居然最後能戰勝袁紹,由弱變強,這其中的道理何在?這不僅僅是由於曹操占據有利的時勢,更不是天命使然,而是由於曹操的主觀努力,在於人的智謀所決定!現在曹操基本上已統一了北方,擁有百萬大軍,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處處假借漢帝的名義來對各地諸侯發號施令,在這樣的情況下,暫時是很難同他較量、爭強比勝的。”
“北方的曹操是如此,南方的孫權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孫權占據江東,從他父親孫堅,至其兄孫策到現在,已經曆了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百姓歸附,加上還有一批有德行、有本事的人輔佐他,他的力量絕不能低估。因此江東此地,不能希圖占領。而要和曹操爭奪天下,應該和孫權結成聯盟,作為外援,而不能同他們為敵。”
分析完曹、孫兩大集團的情況,接著諸葛亮又分析了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的情況:
“荊州這地方北依漢水,南達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個四通八達的戰略要衝,是一個用武的好去處。可惜現在的荊州之主是沒有能力守住它的。這大概就是老天爺特意要留給將軍的,將軍您難道不想得到它嗎?”
“再看西邊的益州。這也是一個地形地勢相當險固之地。它腹地遼闊,有千裏的肥沃土地,曆來被人稱為‘天府’之國。漢高祖就是憑借這塊地盤取得天下、建立帝業的。然而,如今益州之主劉璋懦弱昏庸,統治無能,不注意安撫百姓。那裏的有識之士都希望能夠找到一位英明之主去取代他。再加上北麵漢中的張魯時時刻刻都在窺伺窺伺(kūisì):暗中觀望動靜,等待機會(多含貶義)。著川蜀,威脅著益州。因此,益州的情形剛好和江東相反,是一個可取之地!”
談到此處,諸葛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溢於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辭和神情上。,他接著說:
“將軍您是漢朝皇室的後裔,名聲早就顯播於天下,您要是能夠占據荊、益二州,守住險要之地,西麵和好諸戎族,南麵安扶夷越各部落,對外結盟於孫權,對內則修明政治,一旦曹操內部發生變化,時機一到,您命令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洛陽推進,將軍您親自統率益州大軍出秦川(今陝西、甘肅省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到那時候,老百姓誰個會不擔著飯食、盛著酒漿來迎接您呢?真能這樣,那麼統一天下的霸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也可複興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剖析天下形勢的這一番話,記載在陳壽的《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上,這就是被後人稱之為《隆中對》或《草廬對》的名文。
諸葛亮這一番宏論,根據當時的客觀現實,從政治、軍事、經濟、地理、人事等各個方麵進行了分析,在反複比較的基礎上,為劉備提出一整套的戰略方針。就實現最終的戰略目標來說,就是為了達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就是說,要使曆史上再度出現“光武中興”的局麵。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占有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然後從荊、益兩路出兵,構成鉗形攻勢,直撲兩京(長安、洛陽),剿滅剿(jiǎo)滅:用武力消滅。曹氏篡逆集團,達到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目標,但諸葛亮又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曹操集團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巨大的政治優勢,暫時還不能與之正麵爭鋒,也就是說,先不要打曹氏集團的主意,而把他擱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