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D

dā

搭好台了荒了戲——跑冤枉腿。

搭人梯過城牆——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

搭戲台賣豆腐——好大架子。

搭著老爺喝杯酒——沾光。褡褳裏的背心——從前心涼到後心。

褡褳裏倒釘子——呆(袋)裏撒奸(尖)。

dǎ

打邊邊鼓——旁敲側擊。

打邊邊鑼——幫腔。

打筆墨官司——是文人的事。

打敗的鵪鶉鬥敗的雞——上不了陣勢。

打飽嗝放屁——兩頭沒好氣。

打赤腳過刺蓬——小心在意。

打春的蘿卜立秋的瓜——變味了。

打掉門牙肚裏咽——有苦說不出。

打翻五味瓶——說不上是啥滋味。

打粉進棺材——死要麵子。

打發閨女娶媳婦——兩頭忙。

打官司的上堂——各執一詞。

打卦先生掂根棍——是個忙(盲)人。

打酒不帶壺——蕪(無)湖(壺)。

打酒隻問提壺人——錯不了。

打架揪胡子——謙(牽)虛(須)。

打架拿塊紅薯——不是家夥。

打開窗子說亮話——有什麼說什麼。

打開棺材喊捉賊——冤枉死人。

打瞌睡遇著枕頭——正合適。

打雷不下雨——光想(響)有什麼用?

打了盤子對缸沿——不對碴。

打了瓶子灑了油——兩頭不能落一頭。

打了兔子喂狗——便宜讓他得了。

打破砂鍋——問(紋)到底。

打蛇打在七寸上——擊中要害。

打蛇隨棍上——因勢乘便。

打碎的鏡子——圓不了。

打碎的盤子敲爛的碗——對不到一塊。

打手電筒——照人不照己。

打手擊掌——一言為定。

打水搖轆轤——抓住把柄了。

打濕的水泥——沒用。

打鐵的拆爐子——散夥(火)了。

打鐵的熄爐——收家夥。

打鐵的做官——死揍。

打鐵鋪的風箱——不拉不開竅。

打兔子拿根葵花杆——沒腔(槍)。

打兔子碰見了黃羊——撈了個大外快。

打疼了的瘋狗——反咬一口。

《打漁殺家》——恩將仇報。

打魚拾個鱉——外賺。

打腫臉——充胖子。

打腫臉充胖子——愛麵子。

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麵子活受罪。

打腫臉充胖子——外強中幹。

外強中幹

形容表麵上強大,實際上很虛弱。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有一年,晉國發生了災荒,糧食減產很嚴重。晉惠公派人向秦國借糧,秦穆公很爽快地答應了,他派出船隊,運了很多糧食到晉國去。

到了第二年,秦國也遭了大災荒,而這年晉國卻獲得了大豐收。於是秦穆公也派人向晉國借糧,但是秦穆公的使者到了晉國卻沒有借到糧食,晉惠公不願意幫助秦國。

秦穆公和大臣們見晉惠公這麼忘恩負義,都非常氣憤。於是,在公元前645年,秦國和晉國之間終於發生了戰爭。

晉惠公派人去向秦穆公下戰書,秦穆公回答說:“當初,你要當國君,我就幫助你當上了國君;你要借糧食,我就給了你糧食;如今你要打仗,我怎麼能不答應呢!”

兩國軍隊交戰以後,秦軍勇猛無比,晉軍潰敗不止。晉惠公有些著急,就問大夫慶鄭:“秦軍勢不可擋,怎麼辦呢?”

慶鄭也對晉惠公忘恩負義的行為十分不滿,認為晉惠公是個不講信義的人,這時見晉惠公問他,就很不客氣地說:“是大王自己叫他們打過來的,我有什麼辦法!”

晉惠公聽了,惱羞成怒,就決定親自率軍作戰。古人作戰時,主帥的戰車右邊的人選是非常重要的,本來晉惠公右邊的應該是慶鄭,但晉惠公不再重用他,而是讓另一名大臣站在他的右邊,還叫人給他的戰車套上剛從鄭國弄來的駿馬。

慶鄭在一旁看到,忍不住說道:“打仗的時候,一定要用本國的馬駕車,因為本國的馬熟悉水土,又知道主人的心思,指揮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如果用外來的新馬,對主人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很難配合一致。到作戰的時候,它一旦受驚,就會失去常態,不聽主人的號令。到那時,它的鼻子就會亂噴氣,周身血脈亂湧,看上去很強悍,實際上很虛弱,中看不中用。到時候弄得進也不行,退也不行,大王肯定會後悔的!”

最後的結果正如慶鄭所料,從鄭國弄來的馬果真不聽晉惠公的命令,竟把晉惠公拉到泥沼裏去了,晉惠公被秦軍俘虜了。

打足氣的皮球——一蹦老高。

打著燈籠偷驢——明人不做暗事。

dà

大伯子背兄弟媳婦過河——出力不討好。

大白鵝的脖子——經(頸)常(長)。

大白天點燈——浪費。

大白天看月亮——找不到影兒。

大白天遇見閻王爺——活見鬼。

大車拉煎餅——貪(攤)多了。

大車拉韭菜——擱(割)得多。

大車拉饅頭——爭(蒸)得多。

大車拉王八——在(載)你。

大船開進小河裏——擱淺。

大錘敲銅鑼——響當當。

大錘砸烏龜——硬碰硬

大蔥的皮——一層管一層。

大慈悲看觀音經——求人不如求己。

大肚羅漢吹喇叭——一團和氣。

大肚羅漢戲觀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大地回春——百花齊放。

大地旅行——陸遊。

大風吹倒帥字旗——出師不利。

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

象征忠貞愛情的梧桐

東漢末建安年間,有一個叫焦仲卿的人,從小就受過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知書達禮,成年後又在仕途上進取,在廬江太守衙門裏做事,成為一名封建士子。

焦仲卿娶了劉蘭芝為妻,劉蘭芝卻常常被婆婆刁難,因此向焦仲卿訴苦:“我13歲到16歲能織精美的白絹,學會了裁剪衣裳,會彈箜篌能誦讀詩書。17歲時我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卻常常感到痛苦的悲傷。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規則,專心不移。我一個人留在空房裏,我們見麵的日子實在少得很。雞鳴啼了,我就上機織綢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3天就織成5匹綢子,但婆婆仍然嫌我織得慢。並不是因為我織得慢,而是婆婆的要求太高啊!我既然擔當不了婆婆的使喚,白白留著也沒有什麼用。您還是盡快去稟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吧。”

焦仲卿聽了這般訴說後,到堂上去稟告母親:“我已經沒有做高官、享厚祿的貌相,幸虧還能娶到這個賢惠能幹的妻子,結婚後相親相愛地生活,並約定死後在地下也要相依為伴侶。我們相處在一起不到兩三年,生活剛剛開始,還不算很久,這個女子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正當,您為何對她如此不滿呢?”

焦仲卿的母親對仲卿說:“你怎麼這樣沒見識!這個女子不講禮節,一舉一動全憑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氣,你怎麼可以自作主張!咱家鄰居有個賢惠的女子,名字叫羅敷,姿態可愛無比,我會替你去提親。你就趕快休掉劉蘭芝,打發她走,千萬別再留著啦!”

焦仲卿直身而跪稟告母親說:“兒子恭恭敬敬地告訴母親您一句話,如果要我對劉蘭芝休妻,我一輩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聽了兒子的話,用拳頭敲著椅子大發脾氣罵道:“你這小子真是膽大包天了,怎麼敢幫你媳婦說話!我對她已經沒有什麼恩情了,當然不能答應你的要求。”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聲,對母親拜了兩拜,回到自己房裏,張嘴想對妻子說話,卻哭得連話也說不成句:“本來我不願趕你走,但有母親逼迫著。你隻好暫時回娘家去。我暫且回太守府裏辦事,不久我一定回來,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來。為此,你就受點委屈吧,千萬不要違背我說的話。”

劉蘭芝對焦仲卿說:“你不要再說了!”劉蘭芝見丈夫這樣為難,心裏不好受,不免回憶起往事。

那一年冬末,劉蘭芝辭別娘家嫁到焦府,侍奉婆婆時總是順從她的意旨,一舉一動都不敢自作主張。劉蘭芝白天黑夜勤懇地操勞,總以為沒有過錯,能夠終身侍奉婆婆。但如今到底還是被趕走了,哪裏還說得上再回到焦府呢!

想到這裏,劉蘭芝說:“我有一件繡花的齊腰短襖,上麵美麗的刺繡發出光彩,紅色羅紗做的雙層鬥帳,四角掛著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個,箱子上都用碧綠色的絲繩捆紮著。樣樣東西各自不相同,種種器皿都在那箱匣裏麵。我人低賤,東西也不值錢,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後再娶的妻子,留著作為我贈送給你的紀念品吧,從此沒有再見麵的機會了。你把這些東西當作安慰吧,希望你永遠不要忘記我。”

雞鳴啼了,外麵天將亮了,劉蘭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齊齊。她穿上繡花夾裙,每穿戴一件衣飾,都要更換好幾遍,腳下穿著絲鞋,頭上戴著閃閃發光的玳瑁首飾。腰上束著白絹子,光彩像水波一樣流動,耳朵戴著用明月珠做的耳墜,纖細白嫩的手指像削尖的蔥根,嘴唇紅潤如含著紅色朱砂,輕盈地踏著細步,精巧美麗,世上再難有第二個這樣的美人了。

劉蘭芝走上廳堂拜見婆婆,婆婆的怒氣仍未平息。她說:“從前我做女兒時,出世後從小生長在鄉間,本來就沒受過什麼好的教養,同你家少爺結婚,更感到慚愧。接受婆婆送的錢財禮品很多,卻不能承擔婆婆的使喚。我馬上就回娘家去了,隻是記掛婆婆在家裏辛苦操勞。”

劉蘭芝回頭再與小姑告別,眼淚像連串的珠子掉下來,她對小姑說:“我初來你家時,小姑你剛能扶著椅子學走路,如今我被趕走,小姑你長得和我一樣高了。希望你努力盡心奉養母親,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時候不要忘記我。”

劉蘭芝說完,出門登上車子離去了,眼淚不停地簌簌落下。焦仲卿的馬走在前麵,劉蘭芝的車行在後麵,車子發出隱隱的響聲,兩人會合在大路口。焦仲卿下馬坐入劉蘭芝的車中,兩人低頭互相湊近耳朵低聲說話。

焦仲卿說:“我發誓不與你斷絕關係,你暫且回娘家去,我暫且去廬江太守府辦公務,不久一定會回來,我對天發誓,絕不會對不起你。”

劉蘭芝對焦仲卿說:“感謝你忠誠相愛的心願!你既然這樣記著我,盼望你不久就能來接我,你要像磐石一樣堅定不移,而我就柔軟結實得像絲一樣的蒲草和葦子。可是我有一個親哥哥,他的性情行為暴躁如雷,恐怕不會聽任我的意願,會違反我的心意,使我煩憂。”

接著,兩人舉手告別,惆悵不止,戀戀不舍。

劉蘭芝走進了家門,來到內堂,因為恥辱感而尷尬不安。劉蘭芝的母親看見女兒被休,大為驚訝,拍著手掌說:“真沒想到你會這樣!你13歲就會紡織,14歲就能裁剪衣裳,15歲會彈箜篌,16歲懂得禮節,17歲我送你出嫁,總以為你不會有什麼過失。你究竟有什麼過錯,被人休回家了呢?”

劉蘭芝慚愧地對母親說:“這件事女兒實在是沒有什麼過錯。”母親聽後非常悲傷。

劉蘭芝回到娘家才十多天後,縣令就派了媒人上門來。媒人說縣令家有個三公子,人長得漂亮文雅,世上無雙,年齡隻有十八九歲,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幹。

劉蘭芝的母親認為女兒應該答應,但劉蘭芝含著眼淚回答說:“我才回來時,焦仲卿再三囑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離。如果要我違背情義,恐怕這件事不合適。你還是回絕來說媒的人,還是以後慢慢再談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