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卷二·中焦篇

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一、麵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陽明之脈榮於麵,《傷寒論》謂陽明病麵緣緣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語聲重濁,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呼吸俱粗,謂鼻息來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實證;若來粗去不粗,去粗來不粗,或竟不粗,則非陽明實證,當細辨之,粗則喘之漸也。大便閉,陽明實也。小便澀,火腑不通,而陰氣不化也。口燥渴,火爍津也。舌苔老黃,肺受胃濁,氣不化津也(按《靈樞》論諸髒溫病,獨肺溫病有舌苔之明文,餘則無有。可見舌苔乃胃中濁氣,熏蒸肺髒,肺氣不化而然)。甚則黑者,黑,水色也,火極而似水也,又水勝火,大凡五行之極盛,必兼勝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熱極而起堅硬之刺也;倘刺軟者,非實證也。不惡寒,但惡熱者,傳至中焦,已無肺證,陽明者,兩陽合明也,溫邪之熱,與陽明之熱相搏,故但惡熱也。或用白虎,或用承氣者,證同而脈異也。浮洪躁甚,邪氣近表,脈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脈浮則出表為順,故以白虎之金飆以退煩熱。若沉小有力,病純在裏,則非下奪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氣。按吳又可《溫疫論》中雲:舌苔邊白但見中微黃者,即加大黃,甚不可從。雖雲傷寒重在誤下,溫病重在誤汗,即誤下不似傷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氣非可輕嚐之品,故雲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脈體沉實,的係燥結痞滿,方可用之。

或問:子言溫病以手經主治,力辟用足經藥之非,今亦雲陽明證者何?陽明特非足經乎?曰:陽明如市,胃為十二經之海,土者萬物之所歸也,諸病未有不過此者。前人雲傷寒傳足不傳手,誤也,一人不能分為兩截。總之傷寒由毛竅而谿,谿,肉之分理之小者;由谿而穀,穀,肉之分理之大者;由穀而孫絡,孫絡,絡之至細者;由孫絡而大絡,由大絡而經,此經即太陽經也。始太陽,終厥陰,傷寒以足經為主,未始不關手經也。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溫病以手經為主,未始不關足經也。但初受之時,斷不可以辛溫發其陽耳。蓋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鹹,以救其陰。彼此對勘,自可了然於心目中矣。

白虎湯(方見上焦篇)

大承氣湯方

大黃(六錢)芒硝(三錢)厚樸(三錢)枳實(三錢)水八杯,先煮枳、樸,後納大黃、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約二時許,得利止後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方論:此苦辛通降鹹以入陰法。承氣者,承胃氣也。蓋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若在無病時,本係自然下降,今為邪氣蟠踞於中,阻其下降之氣,胃雖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藥力助之不可,故承氣湯通胃結,救胃陰,仍係承胃腑本來下降之氣,非有一毫私智穿鑿於其間也,故湯名承氣。學者若真能透徹此義,則施用承氣,自無弊竇。大黃蕩滌熱結,芒硝入陰軟堅,枳實開幽門之不通,厚樸瀉中宮之實滿(厚樸分量不似《傷寒論》中重用者,治溫與治寒不同,畏其燥也)。曰大承氣者,合四藥而觀之,可謂無堅不破,無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實熱蔽痼,氣血俱結者,不可用也。若去入陰之芒硝,則雲小矣;去枳、樸之攻氣結,加甘草以和中,則雲調胃矣。

【解讀】

患風溫、溫熱、溫疫、濕毒、冬溫等溫病的患者,出現麵部和眼白發紅,說話聲音重濁,呼氣和吸氣都很粗大,大便閉結不通,小便短赤不暢,舌苔呈老黃色,甚至色黑而粗糙起刺,若患者隻感覺得惡熱,不覺得惡寒,熱勢亢盛,尤其以下午到傍晚更加顯著,這是病邪已傳入中焦陽明的見症,稱為陽明溫病。脈象明顯浮洪而躁急的,用白虎湯治療;脈象沉數而有力,甚至反而表現為小而實的,用大承氣湯治療。至於暑溫、濕溫、溫瘧等疾病,則不在這條的討論範圍。

足陽明胃經主要循行於人體麵部,所以《傷寒論)指出:陽明病證可見滿麵通紅的症狀。根據五行的生克關係,火邪亢盛可以克金,因此屬金的眼白在陽明火熱上炎時很容易發紅。肺也屬金,如說話聲音重濁不清,則是火熱熏灼於肺所致。呼氣和吸氣都粗大,而且程度相等,這才是實證的表現。假如呼氣粗大而吸氣不粗,或者吸氣粗大而呼氣不粗,或者呼吸都不粗大,就不是陽明實證的表現,臨床應仔細辨別。氣息粗大與氣喘不一樣,僅前者逐漸發展可以變為氣喘。大便閉結不通,是邪熱與燥屎結於陽明大腸造成的。小便短澀不暢,是由於邪熱影響了小腸的功能,使津液轉輸失常、膀胱氣化不利造成的。口中幹燥而渴,是火熱消爍津液所致。舌苔呈現老黃色,是因為邪熱蒸騰胃中濁氣上迫於肺,肺氣不能正常輸布律液(《靈樞》在論述各髒溫病時,隻有病邪在肺的溫病有舌苔的明文記述,共餘各髒都沒有明確的記述。由此可見,舌苔是胃中濁氣熏蒸肺髒,肺髒不能布化津液而形成的)。病情嚴重的,舌苔可為黑色,黑色在五行中屬水,火熱亢盛而舌苔反出現水色的現象被人們稱為火極而似水。按五行的生克關係,水能勝火,當五行中的某一行亢盛到極點時,就會出現能夠戰勝該行的某些症狀特點,苔呈黑色就是熱極後的表現。有時舌麵上會形成堅硬的芒刺,這是舌苔久本消退,邪熱極盛時造成的。倘若芒刺柔軟,則不是實證。患者如果不惡寒隻惡熱,是病邪已經傳入戶焦的反應,此時已沒有肺經表證,而成為陽明溫病。陽明溫病,為手陽明大腸與足陽明胃同病。溫為陽邪,其性屬熱;陽明也屬陽,感邪後易於化熱化燥,因而溫熱之邪侵犯陽明後,熱勢必更加熾烈,患者隻感到惡熱而不惡寒。對本證的治療,有的可用白虎湯,有的可用承氣湯,臨證應依據脈象的不同選擇使用。如脈浮洪而躁急的,是陽明胃熱熾盛,病位接近於表的現象,不可用攻下法治療,尤其見到脈浮,一定不能誤用攻下。大凡法除病邪,均應根據病邪的所在部位和它們外出的最近路經,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以祛邪外出。脈象浮,提示病邪近於表,如能使病邪從表而去,則較為順乎自然,所以用白虎湯來消退煩熱。如脈象沉小而有力,是病邪完全在裏的表現,治療必須采用攻下的方法,選用大承氣湯為主。吳又可在《溫疫論》中說:舌苔邊緣色白,僅見中間有淡黃色的,就可以在方中加用大黃。這種方法切不可盲目地遵從。雖然有人說傷寒的治療應著重在防止誤用下法,溫病的治療應著重在避免誤用汗法,即使溫病誤用攻下,也不會像傷寒誤用攻下後果那麼嚴重。但是,承氣湯這類的方劑畢竟不是可以輕易使用的,所以說隻有舌苔呈老黃色,甚至黑色而起有芒刺,脈象沉實,確實屬於燥結痞滿俱備的陽明腑實證時,才可使用承氣湯攻下。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溫病應當以治療手經為主,竭力批駁用足經藥的錯誤,現在為什麼也談陽明證呢?足陽明胃的病證難道不是足經嗎?我的回答是:陽明胃屬土,是人體十二經彙集的地方,被稱為十二經之海,就像自然界萬物都歸聚在土地上那樣,所有疾病沒有不影響到胃的。前人曾說:傷寒隻傳足經不傳手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能將手經和足經截然劃分為兩部分。一般來說,傷寒所感受的寒邪由肌表毛竅侵入,先進入皮下腠理縫隙細小的地方,然後進入皮下腠理縫隙較大的部位,再從這裏進入絡中最細的孫絡,由孫絡再進入較粗的大絡,最後由大絡進入經中,這條經就是太陽經。起病從太陽經開始,通過傳變,到厥陰經終止,傷寒傳變以足經為主,並不是說與手經無關。溫病所感受的溫邪由口鼻侵入,鼻氣與肺相通,口氣與胃相通,所以溫病多見肺胃病證。如果肺經的病邪發生逆傳,就會導致心包病變。上焦病變沒有得到控製,就會傳入中焦,導致胃與脾的病變,中焦病變沒有得到控製,就會傳入下焦,造成肝與腎的病變。所以,溫病的傳變是從上焦開始,到下焦結束,雖以手經的傳變為主,但並不是與足經無關。因此,在感受溫邪的初期階段,決不能用辛溫之品發散其陽氣。傷寒感受寒邪而病,主要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治療宜用辛溫、甘濕、苦熱的方藥效其陽氣;溫病感受溫邪而病,主要耗損人體的陰液,因而治療宜用辛涼、甘寒、甘鹹的方藥救其陰液。隻要把傷寒和溫病的病證性質、臨床特點加以比較,自然就會明白兩者的區別。

白虎湯(方見上焦篇)

大承氣湯方

大黃18克芒硝9克厚樸9克枳實9克

上藥加水8杯,先煮枳實、厚樸,然後放入大黃、芒硝,煮取3杯藥液。先服1杯,大約4小時,如果大便通暢,就不必再服,若大便不通,再服1杯,服後大便仍不通者,可再服。

方論:該方體現了苦辛通降、鹹以入陰的治療方法。所謂承氣,是指承接胃氣。胃屬腑,體陽而用陰,在沒有發生病變的時侯,胃氣呈現自然下降的狀態。現在,因邪氣壅滯大腸,胃氣的自然通降受到阻礙,已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胃氣下降,必須借助藥物的力量才能奏效,所以用承氣湯祛除腸中的熱邪積滯。邪熱去除氣機通暢,陰液不再受到耗傷,也就達到了救胃陰的目的。該方的作用是承接胃腑本身的下降之氣,所以叫做承氣湯。我這樣解釋,決無絲毫自作聰明牽強附會的意思。學醫的人如果能深刻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在使用承氣湯時,就不會因用法不當而產生不良後果。方中大黃能攻逐腸道熱結,芒硝能入陰分而軟堅,枳實能開通幽門的阻閉,厚樸能除脘腹部的痞實脹滿(這裏厚樸的用量沒有《傷寒論》中那麼大,原因是治療溫病與治療傷寒不同,恐怕溫燥的厚樸量大會傷陰)。本方之所以稱為大承氣湯,是因為方中4味藥配伍運用,可以說無堅不破,無微不入,所以稱其為“大”。若不是真正的實熱鬱伏痼結、氣血阻滯不通的病證,就不可用大承氣湯。如果大承氣湯去除入陰分的芒硝,則稱為小承氣湯;如果去掉疏通氣機鬱結的枳實、厚樸,加入調和中氣的甘草,則稱為調胃承氣湯。

二、陽明溫病,脈浮而促者,減味竹葉石膏湯主之。

脈促,謂數而時止,如趨者遇急,忽一蹶然,其勢甚急,故以辛涼透表重劑,逐邪外出則愈。

減味竹葉石膏湯方(辛涼合甘寒法)

竹葉(五錢)石膏(八錢)麥冬(六錢)甘草(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一時服一杯,約三時令盡。

【解讀】

二、陽明溫病,如果出現脈象浮而急促的現象,用減味竹葉石膏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