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精英軍人(求推薦票!)(2 / 2)

所以,回到狼牙山基地後,楊漢風再次對部隊進行了改變,一是擴軍二是更換指揮官。

1營營長張文苑,副營長史寒冰、薑聞;2營營長徐士達,副營長王順治、楊安平;3營營長孔慶維,副營長郝在今、趙潤田;4營營長蔡永勝,副營長王永平、李凡;5營營長胡進鈞,副營長陳建業、黃欣然;此外,1營機炮連長湯東寧,2營機炮連長李毅華,3營機炮連長丘建中,4營機炮連長張紹綠,5營機炮連長孫啟剛等25人,均是來自於係統的[精英軍人],前麵20位是[陸軍少校],後麵5位是[炮兵少校]。

此外,任命防空兵教官、基地保衛部長鍾偉剛為基地守備營營長,鍾偉剛等十人,做進攻方麵的活兒不夠靈活,但用於防守卻正好可以不滴不漏;任命吳耀東為國魂軍總教官兼新兵1營營長,任命李津、卓書明、胡漢文等三人為國魂軍副總教官兼新兵營2營、3營、4營營長。

編製到這兒,大家明白了,楊漢風回到基地,編製人員便由過去的5個營一下子擴張到了10個營,再細心一點更會發現,其中新兵營擴張得最快,由原來的1營擴張到4營,新兵沒有機炮連,但卻有4個新兵連;顯然,楊漢風意識到戰爭的消耗問題,以及國魂軍的規模問題。

孫華,現在專門擔任基地主任兼參謀部主任,事實上,這兩個角色基本上都屬於“保姆”或“管家”性質的,此外,政治部、保衛部等部門依然存在,人員也沒變動,好在,這些人對楊漢風都特別忠誠。

10個營7100人,再加上兩個中型企業一個大型企業,現在楊漢風手上吃飯的,已經突破了1萬人,如果再加上王培元的工程兵以及新附的民工、鄉親,要靠楊漢風吃飯的人,已經突破了15000人。

假如楊漢風不把高偉以及米豔二人收編,僅這15000人吃糧食,就讓楊漢風會特別難受。

新編製一確定,楊漢風就五個野戰營的營長和副營長,帶著足夠的彈藥前出平漢線、正太線一橫一縱兩條鐵路線上以戰代訓。

而楊漢風本人,則與特戰分隊留在基地,一來與其他教官一起,繼續給後備軍官上課,同時與孫華等人一起,製定基地發展剛要。

基地是得好好計劃一番了,否則,將會出現完全依靠遊戲係統,而楊漢風最終在民國一事無成的局麵。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譬如,基地現在的[國魂軍事公司],它擁有擴張與教育培訓兩大功能,也即,他可以在民國招收一些工人或讀書人進行培訓,將其培訓成合格的產業工人或技術管理人員,這樣,就給民國留下了軍工人才,假如不培訓,到不是說這些人抗戰勝利就一定會走,遊戲並沒有這個設定,但是,這些係統出品的人,與普通人一樣,也會生老病死的,年老體衰的,他們老了退休後呢?各類企業還開不開?

所以,所謂基地發展剛要,就是要將基地領先的技術力量和核心產業這一塊麵包,如果發酵,做大做強,並廣為幅射。

目前,基地已經從保安收留到少數大學生以及有些闖勁的年輕教師,也收留到一些從北平天津流失出來的工廠工人和技術人員,但總數並不大,隻有近百人。但這種情況也說明,並不是中國沒有人才,而是在戰亂之中,這些人才都被戰火給湮沒了,或許,有一個數字從來沒有統計,也即抗戰開始後到珍珠港戰之前,有多少有財的有才的人移民到了美國等國家?想來,這應該是一個移民高峰時期,曆史上的變革不也如此麼?

基地發展剛要,一是人才問題,人才要引進和培養兩腳走路;二是產業問題,產業擴張可以係統產業作為領頭羊,然後逐步擴大擴張;三是科研問題,楊漢風已經讓米豔找人設計一個具有二十世紀60年代水平基準的[國魂研究院],並對相關實驗研究設備進行一一采購,主要從事采礦、冶金、機械、化工、軍工等方麵的研究,而在前期研究的重點,則是軍工,包括陸軍兵器、空軍裝備與海軍裝備。

沒有出海口?以楊漢風的發展速度,用得著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