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夫實則譫語①,虛則鄭聲②。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210)

【注解】

①譫語:語言錯亂,語無倫次,聲高氣粗,多見於熱實病證的嚴重階段。

②鄭聲:語言重複,聲音低微,多見於虛衰病證的後期階段。

【解讀】

在“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一句中:“夫”是發語詞;“虛”與“實”是對正邪而言,即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譫語和鄭聲都是意識不清狀態下的胡言亂語。譫語表現為聲高氣粗,語無倫次,多見於熱實病證的嚴重階段,係邪熱亢盛、擾於心神所致,其證屬實,故曰“實則譫語”。鄭聲表現為聲音低微,語言重複,多見於虛衰病證的後期階段。

“鄭”有鄭重、嚴肅、反複叮嚀的意思,其特點是語聲低微,頻繁重複,類似於鄭重其事,如《證治要訣》所說:“鄭重頻繁,語雖謬而諄諄重複不自已。”因其頻繁重複,故又謂之“重語”,多由精氣虧虛、心神失養所致,故曰“虛則鄭聲”。譫語、鄭聲不僅見於外感病,有時亦可見於內傷雜病。外感病見譫語,多屬陽明實熱,見鄭聲多為病及少陰。

直視、譫語、喘滿都屬於危重病症。譫語為熱擾心神所致,病情已經危重。更兼陰液消耗過甚,精氣不能上注於目,導致眼球不能隨意轉動,而發生直視。肺與大腸相表裏,胃腸燥熱上迫於肺,肺氣不利,可見喘而胸滿;陰液枯竭,陽無所附,正氣將脫於上,也可見喘滿,呼吸淺表,出多入少。熱勢鴟張而陰竭陽脫,故危篤至極,預後不良。若直視、譫語,又複兼下利,則為中氣衰敗、陰竭陽亡之象,因利更傷陰。一方麵燥熱亢炎之勢不休,一方麵陰液告竭,氣脫於下,豈有不危篤之理?預後當屬極差。故曰:“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①,譫語。脈短②者死,脈自和③者不死。(211)

【注解】

①亡其陽:此處指心陽外亡。

②脈短:指脈形短,是上不至寸,下不至尺,隻有關脈應指搏動。

③脈自和:脈象較平和,尚屬於正常,此處是與脈短相對而言。

【解讀】

陽明病裏熱亢盛,本來就出汗較多,如果醫生再誤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進一步逼迫津液外泄,汗出過多,不僅亡陰,而且也亡陽,於是心氣散亂,神明無主,語言妄亂。陰陽俱傷,邪熱又不解,更擾亂心神,加重譫語。

脈短者,為上不及寸,下不及尺,是氣血不足,鼓動無力,血脈不能充盈的反映。若陽氣亡,陰血虛,津液竭,脈氣不能接續,則根本動搖。譫語因於邪熱盛極,脈短顯示正氣衰微。脈證不符,正虛而邪實,正不能勝邪,證候危殆至極,故預後不良,多為死證。若陰血尚能相繼,則脈自和。自和者,非脈象調勻和緩有神之謂,而是寸關尺三部尚能應指,以其陰血虛而未竭,尚能維係微陽,相對之下,尚屬順證,雖有神昏譫語,仍可救治,故曰不死。後世醫家推測溫熱病的預後謂“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說明津液的存亡在溫熱性疾病中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陽明病見脈沉遲而有力者,雖然症狀嚴重,卻易治愈;若脈短、澀、弱者,多預後不良。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①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②,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212)

【注解】

①日晡所:下午3~5時。日晡,傍晚時分;所,約略。

②循衣摸床:患者神識不清,兩手不自覺地反複摸弄衣被,多見於疾病的危重階段。

【解讀】

傷寒當為廣義,誤施吐下,熱邪不解,反傷胃腸津液,以致熱結陽明,化燥成實。因陽明主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故邪在陽明可持續較長時間。不大便五六日,甚至十餘日,腑氣壅塞既久,則腹脹而硬、疼痛拒按等,自在不言之中。日晡所發潮熱,是為陽明腑實證的典型症狀之一。

以陽明旺於申酉之時,陽明熱熾,逢其旺時而增劇,則發熱有定時增高現象,如潮水之定時而至。不惡寒,指陽明外證而言,即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燥實內結之證,畢露於外。陰精受傷,火熱上炎,擾亂心神,故若有所見,妄言妄語,聲音高亢,或有驚呼,躁擾不寧,謂之“獨語如見鬼狀”。此與譫語同類,而語言乖妄更甚。病至如此,必以攻下為法,用大承氣湯,瀉其燥熱,奪其實滯,以免津枯火熾。

若因循失治,當下不下,坐失治療時機,病情進一步惡化,則燥熱傷津增劇,心胃火燔嚴重,由妄言妄語競至神誌不清、昏不識人、循衣摸床、肢體躁動不安、精神不寧、微喘直視等髒陰竭乏、陰不斂陽、神不守舍、氣不歸根的危候,甚而昏迷不醒,全無知覺。循衣摸床者,是當昏迷未深之時,雙手無意識之動作;惕者,驚恐也。患者每遇微小刺激,即有驚惕之狀,此係陽明熱盛傷及心氣之候,總由熱極津竭、邪實正虛所致。

微喘者,呼吸急促而表淺也,是胃熱上炎於肺,肺失清潤肅降,治節不行之象。直視者,目瞪而不能運轉也,為津傷不能滋養筋脈所致。此時病情固屬嚴重,然必參合脈象,而斷其順逆。若脈弦長有力,是病雖重,而其稟賦較厚,津液尚未全竭,正氣尚存,還有生機,可作急下存陰之圖,故曰脈“弦者生”。若脈見短澀,往來遲滯不暢,甚至三五不勻,至數不清,是正虛邪實,熱極津涸,營血衰少,陰液將竭,胃氣不存,生命難以為繼,故曰脈“澀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