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1 / 3)

第十一章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

第一節五髒病證

一、肺病

(一)肺中風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譯文】

肺髒感受風邪侵襲的患者,會有口中幹燥、氣喘,身體動搖不能自主而又沉重的感覺,同時,還會感到頭昏和身體腫脹。

【解讀】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若正氣不足,風邪人中,氣不化津,風陽化燥,肺氣不能布津和清肅下降,則口燥、氣喘;濁氣不出,清氣不入,宗氣不行,氣機壅滯,治節失常,故“身運而重”;身運:運,《廣雅·釋詁四》“運,轉也”,這裏有站立不穩之意。肺失通調,水道不利,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上蒙,輸化無權,水濕浸漬,故見頭昏如蒙,肌膚腫脹。

(二)肺中寒

肺中寒,吐渴涕。

【譯文】

肺受了寒邪的侵襲,口中吐出稠濁如涕的黏液。

【解讀】

肺之液為涕,肺中於寒則胸陽不布,津液凝聚不行而成濁涕,肺氣不宣,鼻竅不通,故濁涕從口而出。第1條肺中風,是因風為陽邪,故見陽性症狀;本條肺中寒,是因寒為陰邪,故見陰性症狀;以下各髒的中風、中寒,均是其意。

(三)肺死髒脈

肺死髒,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譯文】

“肺死髒”的脈象,輕按感到無力,重按感到非常軟弱,像蔥葉那樣中空而沒有根的,是死證。

【解讀】

肺之平脈,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載:“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日肺平。”今脈見浮取虛微無力,按之如蔥葉,外薄中空,沉取無根,肺氣已絕;故見此脈,病屬死證。

原文“死髒”:為髒氣將絕而出現的一種脈象,此脈出現多為死證,即所謂無胃神根的“真髒脈”。至於本條脈象主死的機理,趙以德責之於陰亡,徐忠可歸於元氣虛脫,李文彣(wén)責之氣血俱脫。臨證須四診合參,方能確切診斷。

二、肝病

(一)肝中風

肝中風者,頭目瞤(rún),兩脅痛,行常傴(yǔ),令人嗜甘。

【譯文】

肝髒受風的患者頭部顫動,眼皮跳動,行走時常彎腰駝背,喜歡吃甜的飲食。

【解讀】

肝為風木之髒,其經脈布脅肋,上連目係,出額至巔頂。肝中於風,風勝則動,故頭目瞤。“瞤”指眼皮跳動,《說文》:“瞤,目動也”;亦指肌肉掣動。肝主筋,風勝化燥,精血消灼,筋脈失濡,則拘急不舒,故見兩脅痛,行常傴。“行常傴”:傴,駝背。行走時經常曲背垂肩。《素問·髒氣法時論》載:“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入脾,土氣衝和,則肝氣條達,故“令人嗜甘”。

(二)肝中寒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脈經》、《千金》雲:“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譯文】

肝受了寒邪侵襲的病人,兩隻手臂不能上舉,舌體幹燥,常歎長氣,胸中疼痛,身體不能轉動,吃了食物就嘔吐而且出汗。

【解讀】

肝主筋而司運動,“肝中寒”者,寒滯肝經,陽失溫煦柔和之用,則厥陰筋脈收引拘急而兩臂不舉。肝脈循喉嚨之後,絡舌本,肝寒火弱,不能暖血生津上潤於舌,故舌本幹燥。肝寒氣結,失其疏泄,故善太息以舒鬱滯。肝脈上貫胸膈,寒邪閉鬱肝氣,胸陽不振,脈絡凝塞,則見胸中痛,不得轉側。肝寒犯胃,胃失和降,不能受食,故食則吐;胃氣被傷,衛外之氣亦虛,津不得攝,故食則吐而汗出。

(三)肝死髒脈

肝死髒,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譯文】

肝死髒的脈象,浮取軟弱無力,重按好像繩索懸空,應手即去,不能複來,或者脈象曲如蛇蠕行之狀,是死證。

【解讀】

肝之平脈當有胃氣,今浮取無力,輕按軟弱而無神,重按如繩索弦緊,毫無平肝脈來之象,或曲如蛇行,曲折逶迤而無暢達柔和之征,這是無胃氣的真髒脈,肝之精血虧耗,真氣已絕,故曰死。

(四)肝著證治(旋覆花湯證)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旋覆花湯方,皆同。

【譯文】

肝著病,患者常按揉胸部,開始病情不重時,隻要飲熱湯,旋覆花湯主治。

【解讀】

肝著,是肝經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經脈氣血鬱滯,著而運行不暢的病證。“著”有中於物而不散,附於物而不去之意。因肝脈布脅絡胸,故其症可見胸脅痞悶不舒,甚或脹痛、刺痛,若以手按揉或捶打胸部,可使氣機舒展,氣血運行暫得通暢,病症可暫減。本病初起,病在氣分,病變尚輕,熱飲能助陽散寒,可使氣機通利,脈絡暫得宣通,胸中痞結等症可暫得緩減,所以但欲熱飲;肝著既成,氣鬱及血,經脈凝瘀,雖熱飲亦不得緩解,故治以旋覆花湯,行氣活血,通陽散結。

該征的主要脈症:胸脅痞塞,苦悶不堪,常以手揉按或捶打其胸,甚至想用足踏,胸脅脹痛或刺痛,喜熱飲。苔薄白潤舌紫或暗,脈弦;婦女半產漏下,脈弦或芤。

病機:氣鬱血滯,陽氣痹結。

治法:行氣活血,通陽散結。

主方: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方中旋覆花性微溫,舒鬱寬胸,善通肝絡而行氣散結、肅肺降逆,助以蔥十四莖,芳香宣濁開痹,辛溫通陽散結,有通絡之功;以少許新絳行血而散瘀,為治肝經血滯之要藥。氣行血暢,陽通瘀化則肝著可愈。“頓服之”,藥力集中,故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