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9

T

tā

他仇我不仇,冤家即了休。

他有關門計,吾有跳牆法。

他養我小,我養他老。

他馬莫挽,我馬莫騎。

他鄉雖好,終非久留之地。

他鄉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塌天大事一睡休。

tà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毫不費功夫。

踏過這山,遙看那山高。

tái

苔下的韭,花下的藕。

tái

抬轎是人,坐轎亦是人。

抬得高,跌得重。

抬得高,絆得響;登得高,望得遠。

抬頭望日,不如低頭鋤土。

抬頭嫁女,低頭娶親。

抬頭婦人低頭漢。

抬頭說話誤三針,低頭說話亂了心。

抬不起的劉阿鬥。

抬了死人,餓了活人。

tài

泰山不是堆的,火車不是推的。

泰山有靈,海水有信。

泰山壓頂不彎腰。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太牢筆,少牢口,東西南北何處走。

太爺不撩撩社公。

太子入學,庶民同例。

太平好練打,世亂好讀書。

太山壓不煞人,舌頭能壓煞人。

太醫醫得病,皇帝江山萬萬年;法師求得雨,高山也得種好田。

太太死了一街白,老爺死了沒人埋。

太歲頭上莫動土,移花要帶著老娘土。

太歲頭上動土。

太陽自東出,經自佛口出。

太陽雖暖不當衣,牆上畫馬人難騎。

tān

貪多嚼不爛。

貪官不顧民窮,閻王不嫌鬼瘦。

貪饞的魚兒易上鉤。

貪婪的人永遠也飽不了。

貪心不足蛇吞象。

貪心者見了壽衣就想死。

貪酒不顧身,貪色不顧命。

貪汙的錢吃不到老,胡子上的飯吃不飽。

貪別人個花,誤自己個家。

貪了嘴,碰了水。

貪而無信。

貪勝不知輸。

貪吃懶做近討飯。

貪食大肚,大便叫苦。

貪個強,買個小嘴娘。

貪錢吃窮人。

貪賊有份,犯法有名。

貪字近貧。

貪嘴摜掉命。

貪便宜者非君子。

貪便宜,失便宜,沒有便宜到屋裏。

貪賤是窮。

貪小便宜吃大虧,不圖便宜不上當。

貪小利,失大節。

貪小利,虧大本。

貪小利,大事不成。

貪小失大,惜指失掌。灘底不過線。

tán

彈琴知音,談話知心。

彈琴費指甲,說話費精神。

彈琴不入牛耳。痰癆氣痼膈,神仙醫不得。談虎色變。

談虎色變

色:臉色。一談起老虎來,立刻嚇得變了臉色。比喻一提害怕的事物就神經緊張。出自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遺書二上》。

北宋的大學者程頤曾向別人講述過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曆:有一次,他認識了一個農夫。大家在閑談時,有人提到最近鄰村有老虎出沒,不僅傷害牛、羊等牲畜,而且還叨走了一個老人和小孩。在座的眾人聽到這件事後雖然有點兒緊張,但過一會兒也就淡忘了。七言八語地又去談其它的事情,隻有那個農夫聽罷臉色鐵青,身體戰栗不已,一言不發。

程頤立刻覺察到這個農夫心情不對頭,等人群散後,留住了他問是怎麼回事。農夫經不住再三追問,隻得吐露實情,幾年前他曾被老虎傷過,幸虧鄉親相救,才從虎口裏撿回一條性命,在家調養了大半年傷口才痊愈,至今心有餘悸,所以聽了這件事,情緒當然要緊張了。

程頤十分感慨地問自己的學生:像老虎會吃人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雖然連三尺高的兒童都曉得,但一般人當真能體會到老虎害人的可怕程度嗎?程頤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一般人都沒有被老虎咬過的親身經曆。

程頤講這個故事,實際是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研究學問,要想獲得真知,就必須親身實踐。

談心不見路途遠。檀木越老身越硬,蘇木越老越心紅。壇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tàn

探囊取物,輕而易舉。

探囊取物

探囊:手伸進口袋。比喻一件事容易辦好。出自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韓熙載是五代時後唐的名士,由於他父親被明宗李嗣源所殺,他便準備離開中原,投奔江南的南唐。

韓熙載有個名叫李榖的好朋友為他送行。道別時,韓熙載對李榖說:“江南的國家如果任用我為宰相,我定能率軍北上,迅速平定中原。”

李榖聽後說:“中原國家如果任用我為宰相,那奪取江南各國就好比把手伸到口袋裏取東西那樣容易。”

韓熙載投奔南唐不久,吳國就被南唐攻滅。但是,南唐也國事多變,奸臣當道,他未能得到重用。於是,他借酒消愁,與歌妓廝混在一起,因此一直未能當上宰相。他原先的誓言,自然沒有得到實現。

李榖與韓熙載有所不同。他在做了北方後周的將領後,則奉命征伐南唐。在征伐過程中打了許多勝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李榖相同的是也沒有當上宰相。

遊刃有餘

“遊刃有餘”比喻技巧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出自《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莊子·養生主》說:文惠君有一個廚子叫庖丁,他替文惠君殺牛的時候,隻用手一觸,用肩一倚,用足一踏,用膝一靠,就能聽到皮和骨頭脫離的聲音,他用起刀來,都是恰到好處。文惠君感歎道:“咦,真妙呀!你的技術怎麼如此熟練高明呢?”庖丁把刀放下來,對文惠君說道:“我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技術,是因為知道了用刀的道理,運用到技術方麵去。我剛學殺牛的時候,眼中所見的是一整頭牛,三年之後,看到的就不再是一整頭牛。現在,隻要憑我的感覺,依著這精神的運用,就能夠知道牛身骨骼的組織,輕而易舉的支解開來,不必再用眼去看牛,這是因為熟能生巧,運用起來,都能砍到緊要的地方。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去硬割;差一點的廚師,一月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去硬砍,我現在所用的刀,已經十幾年了,所殺的牛也有數千隻,然而我這把刀看起來還和新的差不多,和剛剛新磨出來的一樣。牛的骨骼之間是有節的,節當中有空隙的地方,而刀刃並不厚,用不厚的刀刃剖向有空隙的地方,當然就會覺得這個空隙很大,刀刃在裏麵轉動,還綽綽有餘呢!”

探苗能采礦,探人神態識人心。

tānɡ

湯多不鮮,膠多不粘,話多不甜。

湯淡易餿,人急易瘦。

湯碗不找飯碗找。

湯裏來水裏去。

tánɡ

糖霜嘴,砒霜心。

糖麵做的人雖精巧,他的心是空的。

糖甜一口,心甜一生。堂上一筆朱,階下千滴血。

堂上一呼,堂下有諾。

堂上一張紙,堂下一張嘴。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

堂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堂前無古畫,不是舊人家。

堂屋椅子輪著坐,二十年媳婦熬成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比喻利令智昏,一心想算計的人卻反而遭害。出自《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跗(fū)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公元前584年,吳國國君吳王打算攻打楚國。吳王壽夢這個人剛愎自用,拒絕任何人的勸諫,對跟隨在左右的侍從們說:“誰再敢勸我,就堅決殺掉他!”

吳王親隨當中有個年輕人,他想勸阻吳王卻又不敢直說,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每天清晨懷藏彈丸,手拿彈弓,在花園裏走來走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就這樣,一連三個早晨。

吳王疑惑不解地問他說:“你為什麼自討苦吃,把衣服濕成這般樣子呢?”

這個年輕人回答說:“花園裏有樹,樹上有蟬,蟬兒落在高高的樹上,發出‘知了,知了’的悲鳴聲,偶爾喝著清涼的露水。它並不知道,螳螂正躲在自己的背後,準備吃掉它;螳螂彎曲著身體,弓著腳背,想要捉住蟬兒,它並不知道,黃雀正在自己旁邊準備吃掉它;黃雀伸長脖子準備吃掉螳螂,它並不知道,我的彈丸正在樹下瞄準它。蟬、螳螂和黃雀,都隻顧想著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顧及到各自的背後還有禍患。”

吳王聽後,頗受啟發,他說:“你說得很正確!”於是他就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塘裏蛤蟆塘內遊,井內蛤蟆井裏浮。

塘裏魚逃不出溪。

塘裏洗澡廟裏歇。

塘幹魚淨,白鶴起身。

塘中無魚螃蟹貴。

tǎnɡ

躺銀裏困不怕冷。

躺著的聰明人,不如慢行的傻子。

躺著的土地,站著的人丁。淌多少汗,吃多少飯。

tāo

掏錢難買回頭看。

掏耳聾,剔牙稀。

táo

淘渾了水好捉魚。陶者用缺罌。桃飽李拉稀,酸味楊梅多吃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蹊:小路。原指桃樹、李樹。雖不會向人打招呼,但其花朵豔麗動人,其果實甘美,引人喜愛,樹下自然會走出路來。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

西漢初期,匈奴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一支遊牧少數民族,經常南下騷擾我漢族居民。

隴西(今甘肅省東部)的名將李廣奮勇抗擊,匈奴既怕他,又敬重他,稱他為“飛將軍”。一次,李廣率領4000名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帶領一萬騎兵和他在一起。他們分兩路圍剿匈奴。李廣率兵前進幾百裏後,被匈奴左賢王率領的4萬騎兵包圍。麵對優勢敵人,李廣竭盡全力組織抗擊。後來張騫的大軍趕到才得以解圍。這一次,李廣幾乎全軍覆沒,隻得撤兵回去。事後,朝廷追究責任,張賽因拖延行程應處死刑,後出錢贖去死罪降為平民;李廣殺敵有功,但部隊損失太大,功過相抵既沒有被處罰,也沒有受封賞。

有一次,李廣私下對占卜天象的王朔說:“自從漢朝抗擊匈奴以來,我李廣沒有一次戰役不參加的。我率領過的部隊當中,職位低的校尉中,才能不及一般人,而以抗擊匈奴有功被封侯的,有十數人之多。我李廣比起別人來不算落後,但卻從來沒有因為積功而取得侯爵的封邑,這是為什麼呢?”

王朔則問他:“你是否做過違背良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