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8

R

rǎn

染匠師傅難伸手。

染黑的布再也白不了。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染缸裏拉不出白布來。

rànɡ

讓利不讓本,留錢又留情。

讓路不是呆漢。

讓大不讓小。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讓一寸,饒一尺。

讓人三分不蝕本。

讓人不為輸。

讓人非我弱,守己任他強。

讓人一著,天寬地闊。

rě

惹禍如災,問罪應該。

惹不起甜瓜惹苦瓜。

惹貓踏破瓦。

惹不起你,怕不起你。

惹大勿惹小,惹著不得了。

惹臊別提老狐。

rè

熱極生風,窮極思變。

樂極生悲

歡樂過度會招來悲傷之事。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人名叫淳於髡,他身材魁梧,五官端正,為人風趣,曾多次被齊王派往各諸侯國處理齊國在外交方麵的事務,每次他都做得很好。齊威王即位後,整日隻知道逸樂,縱欲,從來不理國事,文武官員也跟著享樂,朝綱敗壞。各國乘機來侵犯,齊國四麵受敵,危在旦夕。

公元前371年,楚國派大軍侵犯齊國。威王派淳於髡出使趙國求救,並讓他攜帶黃金百斤,車十輛和駕車的馬四十匹,作為送給趙王的禮物。淳於髡見到這些禮物,仰天大笑,竟將係帽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見他這樣,忙問道:“先生是嫌禮物太少嗎?”

淳於髡搖搖頭,說不是這個意思。威王又追問他為什麼這樣笑,淳於髡這才說道:“我在東邊不遠的地方碰到了一個農夫,他在田地上擺設了一些小供品,他希望上天賜予他吃不完的糧食,他拿那麼一點供品卻想得到那麼多的東西,這不是白日作夢嗎?你說可不可笑啊?”

熱窟裏好啃蟹。

熱桌子冷板凳,盡人事聽天命。

熱天朝風坐,冷天自忍餓。

熱天不借扇子,冷天不借爐子。

熱天無君子,赤膊大道理。

熱天不澆中午水,風天澆水倒頭睡。

熱天要口塘,冷天要間房。

熱不占人風頭,冷不占人火爐。

熱鏊翻的餅好。

熱了拿衣裳,飽了拿幹糧。

熱藥冷吃,涼藥熱吃;瀉藥輕熬,補藥濃熬。

熱鬧冬至冷淡年。

熱水要人燒,冷水要人挑。

熱是大家熱,冷是自家冷。

熱是頭熱,冷是腳冷。

熱不死屁股,凍不死臉。

rén

人爭時,樹爭春。

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

人合脾氣馬合套。

人勤地不懶。

人經不住千言,樹經不住千斧。

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

言:指流言蜚語。畏:怕。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出自春秋·佚名《詩·鄭風·將仲子》。

古時候,有個名叫仲子的年輕人,愛上了一個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會。姑娘因他們的愛情還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怕父母知道後會責罵她,所以要求戀人別這樣做。於是唱道:

“請求你仲子呀,(將仲子兮,)

別爬我家的門樓,(無逾我園,)

不要把我種的花樹給弄折了。(無折我樹檀。)

並非我舍不得樹,(豈敢愛之?)

而是害怕父母說話。(畏人之多言。)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仲可懷也,)

隻是怕父母要罵我呀。”(父母多言亦可畏也!)

姑娘想起哥哥們知道了這件事也會責罵她,便接著唱道:

“請求你仲子呀,

別爬我家的牆,

不要把我種的桑樹給弄折了。

並非我舍不得樹,

而是害怕哥哥們說話。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隻是怕哥哥要罵我呀。”

姑娘還害怕別人知道這件事要風言風語地議論她,於是再唱道:

“請求你仲子呀,

別爬我家的後園,

不要把我種的檀樹給弄折了。

並非我舍不得樹,

而是害怕人家說話。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隻是怕人家風言風語地議論我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憑誌氣虎憑威。

人各有誌,不能強求。

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人望幸福樹望春。

人才出在貧寒家,蓮花開在汙泥上。

人生兩件寶:雙手和大腦。

人老腰曲頭低,樹老梢焦葉枯。

人奔家鄉馬奔草,喜鵲隻愛自己巢。

人慌無智,忙中有錯。

人前莫說人長短,始信人中更有人。

人正不怕影子歪。

人倒黴,搬倒蜜罐也苦的。

人傑地靈。

人傑地靈

傑:指有傑出才能的人;靈:特別美好的意思。傑出人物在哪裏出生或曾到過哪裏,哪裏就成了名勝之地。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

聞名中外的滕王閣於公元663年重陽節落成。當時的洪州閻都督遍邀當地名士共赴慶賀大宴。當時隻有十四歲的王勃也應邀入席。侍從見他還是個小孩,就把他安置在一個很不顯眼的角落。

閻都督的女婿很會寫文章。閻都督叫他預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候當眾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際,閻都督站起來說:“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歡聚一堂,不可無文章記下這次盛會。各位都是當今名流,請寫賦為序,使膝王閣與妙文同垂千古!”話畢,侍候的人將紙筆放在眾人麵前。但是大家推來推去,沒有一個人動筆。後來推到王勃麵前,王勃竟將紙筆收下,低頭沉思。

過了一會兒,王勃卷起袖口,揮毫疾書。閻都督見是一個少年動筆,不大高興,走出大廳,憑欄眺望江景,並囑咐侍從將王勃寫的句子隨時抄給他看。才過一會兒,侍從抄來《膝王閣序》的開頭四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四句的意思是:膝王閣所在之處過去屬南昌郡治,現在歸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軫兩星,地麵連接衡山、廬山兩山。

閻都督看了,認為這不過是老生常談,誰都會寫,一笑置之。其實,這十六個字把南昌的曆史和地理的概況都交代清楚了,縱橫交錯,起筆不凡。

接著,侍從又抄來了兩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都督看了有些吃驚。他想,這少年以三江(指荊江、湘江和浙江)為衣襟,又將五湖(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為飄帶,既控製著南方遼闊的楚地,又接引著東方肥美的越地,大有舉足輕重、扭動乾坤之氣。寫出這樣有氣魄的句子,非大胸襟、大手筆不能使然。

侍從接著又抄上來幾句,更使閻都督吃驚:“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原來,王勃在這裏用了兩個典故。前一個典故是說,物有精華,天有珍寶,龍泉劍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鬥宿和牛宿之間。意思是說洪州有奇寶。後一個典故是說,東漢時南昌人徐孺家貧而不願當官,但與太守陳蕃是好朋友。陳蕃特地設一隻榻,專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傑出的人才。

閻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欽佩,連聲稱讚“妙!妙!妙文難得!”再也不敢讓女婿把預先寫好的序文拿出來了。

王勃寫完後,走到閻都督麵前,謙遜地說:“出醜之作,望都督指教。”

閻都督高興地說:“你真是當今的奇才啊!”

於是重新就座,閻都督把王勃奉為上賓,並親自陪坐。

人行千裏路,勝讀十年書。

人爭臉麵樹爭皮。

人家的肉貼不到自己身上。

人前一朵花,背後刺一根。

人齊馬壯,移山翻江。

人長眼睛看得遠,人有知識看得清。

人高惹禍,樹高惹風。

人軟被欺,鳥軟被捉。

人話好說,人事難為。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勤春來早。

人睡日頭高,田地早荒了。

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學生。

人憑土,虎憑山,漁民憑的網和船。

人走茶就涼。

人類最美好的品德就是誠實。

人老骨頭硬,樹老根子深。

人沒有壓力輕飄飄,井沒有壓力不噴油。

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比喻一個人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三十三章是老子的人生論。老子指出:人要“知人”,更要“自知”;要“勝人”,更要“自勝”;要“知足”,就要“強行”,要“不失其所”,就要“死而不亡”。

老子說:“善於識別人的人,可謂智慧。善於認識自己的人,可謂明通。戰勝別人的人,可謂有力量。戰勝自己思想弱點的人,可謂堅強。知足的人才會覺得自己富有。堅持自己行動的人,叫做有誌氣。不失掉其所執守的人,就能長久相安。雖然死了,但他的道德功業、學說等並不會隨之消失,而是被人念念不忘,就可以稱他為長壽。”

人無誌,刀無鋼。

人窮誌氣大,什麼也不怕。

人的真麵目在肚子裏。

人怕路,路怕腿。

人無近慮,必有遠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比喻如果事前沒有深遠的思考、謀劃,一旦危難迫近,將無法應付。出自《殺狗記》六:“常言道:“人無遠慮,必定有近憂來至。”作個道理,早尋個長久計。”

曹操率領四十萬兵馬去攻打東吳。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抵禦敵人的對策。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現在湖北黃岡附近)修築船塢。船塢,是在江中旁岸環築的城牆,把整個水軍船隻泊在裏麵,城牆上派許多兵防守,進攻退守,水陸兩軍配合都很方便。

許多大將反對築塢,說:“上岸擊賊,跣足(赤腳)下船,何用築城?”

呂蒙說:“打起仗來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戰無必勝。一旦突然發生激戰,步兵騎兵白刃相接,人來不及奔近水邊,又怎麼來得及上船列隊對敵呢?有了船塢就可以從容布置隊伍了。”

孫權聽了,呂蒙的這番話,非常同意他的觀點,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的話是有遠見的。”於是派幾萬人連夜開工,在很短的時間內,築成了濡須塢。

曹操大兵到來,哨兵向曹操彙報說:“遙望沿江一帶,旗幡無數,不知兵聚何處。”曹操放心不下,爬上山坡探望,隻見濡須塢內戰船各分隊伍,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竟然無懈可擊。這一戰,曹操損兵折將而回,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人比人,氣死人。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要扔。

人引著不走,鬼引著亂跑。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棄我取。

人去不中留,留下結怨仇。

人參落淚長天麻,六十年才顯著它。

人遠心不遠。

人真命不真。

人呆得住,嘴呆不住。

人挪活,樹挪死。

人搬窮,火搬熄。

人畜是一理,你哄它,它哄你。

人身如鐵,國法如爐。

人眾勝天。

人定勝天。

人定勝天

比喻為人眾者雖一時凶暴勝天,但終會遭到報應。現多用於比喻人力可以戰勝自然。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

戰國時,楚國國君楚平王的太子建有兩個先生,一個叫伍奢,一個叫費無忌。費無忌曾替太子建到秦國去接秦女來結婚。接來以後,費無忌見秦女美麗動人,便慫恿楚平王把她收為妃子。費無忌雖然因此取得了楚平王的歡心和寵信,但由於害怕將來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以後對自己不利,便在平王麵前誹謗太子建。楚平王聽信了費無忌的讒言,便把太子建調到城父守邊疆去了。

即使這樣,費無忌依然不放心,又繼續造謠說太子建在城父想興兵作亂。楚平王便把伍奢叫來詢問這件事,伍奢指出這是費無忌造謠。但是昏庸的楚平王不但不聽伍奢的勸告,反而繼續聽信費無忌的讒言,囚禁了伍奢,並派奮陽去城父殺太子建。奮陽通知了太子建,於是太子建立即逃到宋國去了。楚平王和費無忌沒有殺害太子建,便變本加厲地迫害伍奢,騙殺了伍奢的兒子伍尚。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員(即伍子胥)被迫逃往吳國。

十多年過去了,伍子胥幫助吳王闔閭打敗了楚國。這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懷著殺父殺兄之仇,掘墳開棺,將平王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

伍子胥有個老朋友叫申包胥知道了這件事情後,便派人送了一封信給伍子胥,責備他做得太過分了。信中說到:“你用這種手段報仇,太過分了。我聽說,人的主觀意誌雖然可以以一時的凶暴勝天,但到老天爺發怒的時候,你也會得到報應的。”伍子胥駁斥了申包胥的指責。

人正壓百邪。

人將禮樂為先,樹將枝葉為圓。

人料人,料勿盡。

人尖命不尖。

人毒生瘡,地毒生菌。

人黴走黑路。

人奈命不何,船奈舵不何。

人戀人,馬戀群。

人起心發,樹起根發。

人微言輕。

人微權輕

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於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

上麵這段文字就是成語“人微權輕”的典源。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一段故事。

齊景公執政時,齊國遭受到晉、燕兩國的攻擊。齊軍連吃敗仗,丟失了大片土地。齊景公毫無辦法,趕緊找相國晏嬰商量。晏嬰說:“齊軍所以連遭敗績,是因為缺少一位得力的將領。”齊景公深有同感,連問朝中哪位將軍能夠領兵退敵?晏嬰想了想說:“我看田穰苴文能服眾,武能威敵,可以擔此重任。”當時,田穰苴不過是一名下級軍吏,齊景公並不知道他。於是立即派人把田穰苴找來,齊景公當麵問了他一些作戰知識,用兵謀略,田穰苴回答得頭頭是道。齊景公十分高興,立即命他為將軍,領兵開赴前線迎擊晉、燕兩國軍隊。

田穰苴拜謝了齊景公,但提出了一個請求。說:“我一向地位卑微,您把我從卒伍之間一下子提拔到大夫之上,恐怕士卒不聽我的,百官不信我的,這是因為人微權輕。因此,我請求君王派一位您所信賴的,地位又很尊貴的大臣,做我的監軍,才好率軍出征。”

“好啊,那容易啊。就派我的愛臣莊賈去一趟吧!”齊景公當即批準了田穰苴的請求。穰苴辭別齊景公,又與莊賈商議,決定第二天午時在軍門會合出發。

第二天清早,穰苴帶領軍隊來到軍門,整齊列隊,等候莊賈。他命令侍從官在地上立下計算時間的“表”和“漏”。莊賈是齊景公的寵臣,一向狂妄驕橫,平時把誰都不放在眼裏。這次隨軍出征,親朋好友擺酒送行,他得意忘形,喝到日頭眼看就要偏西了,還沒有離開家門。穰苴全身披掛,站在全軍前頭,看看時辰已過,命令侍從官放倒“表”,倒掉“漏”中的水,宣布說莊賈大人失約了。

一直到傍晚時分,莊賈才大模大樣地來到軍門。他剛從車上邁下來,穰苴便迎上去,問道:“莊大人為何來遲?”

“哈哈,親朋餞行,挽留些時候……”

“做將軍的,從受命之日起,就應忘掉家庭,軍人到了軍營就應忘掉親朋,戰士聽見戰鼓就應忘掉自己。眼下敵軍入侵,國內動蕩,士兵戰死在邊疆,君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的性命都係在我和你的身上,你怎麼能為酒宴而違犯軍法”莊賈毫不在意地說:“別危言聳聽了,你才當了幾天統帥呀!”

穰苴正言厲色地喝道:“軍正,約定時間而遲到者,按軍法該如何處置?”

負責執行軍法的軍正響亮地回答:“當斬!”兩名武士立即上來把莊賈捆綁了。莊賈的隨從看到情況不妙,騎馬趕回宮廷報信。可還沒等報信人回來,穰苴已經下令把莊賈斬首了。

一會兒,齊景公派廷衛官,帶著“赦賈”的命令飛馬趕來,直接闖入軍中。可還沒等廷衛官開口,穰苴又問:“軍正,縱馬馳人軍營,該受什麼處罰?”

“當斬!”

當時把廷衛官嚇了個半死。穰苴說:“你是齊王的使者,不可以殺。我看就把你車上左邊的馬殺了,代替你伏法吧。”

這樣一來,真可以說是三軍為之震動。將士們個個奮勇殺敵,不久就擊退了晉、燕兩國的軍隊,收回了失地。穰苴凱旋時,齊景公親率百官到郊外迎接,並提升他為掌管全國軍隊的大司馬。也許是這段典故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久而久之,人們把穰苴的田姓忘記了,直接用司馬官銜稱謂他,這樣,田穰苴就演變成了司馬穰苴。

成語“人微權輕”就是由此而來,後人常用它來說明資曆名望淺、權威不足以服眾。這句成語後來又演變成“人微言輕”。意思也就轉變為地位低的人,言論、主張不受人重視。

人欺病,病欺人。

人雲亦雲。

鴝鵒效聲

“鴝鵒效聲”諷刺那些毫無主見,人雲亦雲,拾人牙慧還要到處吹噓的人。出自《叔苴子·內篇》:“鴝鵒之鳥生於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數聲而止,終日所唱惟數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