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2
N
ná
拿到油煎餅,又想抹蜜糖。
拿手裏怕碎了,含口裏怕化了。
拿著棒槌當針。
拿著不是當理說。
拿著財神往外推。
散財送福的儒商陶朱公
大約在公元前536年,範蠡出生在一個清貧人家。範蠡從小就不太合群,青少年時很有個性,勤於思考,性格獨特,生活率性隨意,無拘無束。
據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越絕書》記載,範蠡青少年的時候:
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然獨有聖賢之明,人莫可與語。
無論什麼時代,人們都習慣把與自己不相似的人看成是怪人。如果一個人與大部分人的生活軌跡或者思維都不一樣,那人們鐵定就會把他當作是怪胎另眼相待了。
少年時期的範蠡就是這麼一個被別人指指點點的“瘋子”。當時的鄰居們把他稱為“狂生”,一個不正常的人。範蠡看問題像聖賢一樣明察一切,說話心直口快,那些嚴格遵守著世俗約定的人們簡直無法和他交談。
範蠡似乎也很享受這種狀態,絲毫沒有收斂的意思。據《史記》記載,範蠡“佯狂倜儻負俗”,是說範蠡整天假裝瘋癲,灑脫,與一般人的行為不一樣。
範蠡性格怪僻,不近人情,是不是真像人們說他有神經病呢?其實不是的。範蠡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範蠡對社會、對人生有較為深刻的洞察和思考。所謂“獨有聖賢之明”,就是說他的見解深邃,而為一般人所不理解,他也不願意與周圍的人交流,所以顯得孤僻、不合群,久而久之,人們都以為他是瘋子。
第二,範蠡學習道家的風度。道家追求自然人格,不拘於禮法,生活隨意自然,然而精神上極富想象力,內心世界極其豐富。老子、莊子就是代表人物。從範蠡的行為舉止看,他至少在生活上是效仿道家的。範蠡的舉止行為受道家思想影響較深。
第三,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範蠡總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無人賞識,他很想進入社會,施展才華,但知名度不高,為此,他以各種怪異、荒誕的行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其實,範蠡的內心是很清醒的,他有“治國平天下”誌向,生活行為卻放蕩不羈,這正是他儒道互補的性格。不合時俗、行為怪異的範蠡,終於引起了別人的注意。
當時的宛縣縣令文種得知三戶有一位與眾不同的狂人,覺得此人不俗,將來會有作為,很想和他談談,於是派了一個小吏前去聯係。誰知這個小吏回來後對文種說:“範蠡是本國狂人,生有此病。”
但文種深知範蠡不是平凡之人,他笑道:“我早就聽說那些真正的賢士,都會有著玩世不恭的輕狂舉止,但其實他們內心自有高見,隻是不說而已。這樣的君子,你這樣的普通人肯定是分辨不出來啊。”
文種認為,“狂夫多賢士,眾賤有君子”,於是決定自己親自去請範蠡。但是,文種到達三戶後,並沒有見到範蠡。原來,範蠡是為了試探文種而躲藏起來。範蠡很自信,預料到文種還會找他。
果然,沒過多長時間,文種又來了。這次範蠡很鄭重地與文種會見,二人談得非常投機,史書說他們“終日而語”。他們縱論天下大勢,分析各國的政治狀況,“疾陳霸王之道”,達成了共識。
文種、範蠡兩人誌同道合,決定不管天南地北都互相追隨。他們商量的結果是:離開楚國,到外麵發展。範蠡分析天下的形勢,認為爭奪霸主的氣運已出現在東南一帶,“見霸兆出於東南”。於是和文種決定到東南方向的越國發展。
大約在公元前511年,範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受到了越王允常,也就是勾踐之父的歡迎。成為越王身邊的重要謀臣,範蠡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實現人生價值找到了機會。
在越國,範蠡充分發揮了政治才幹。尤其在幫助越王勾踐對付吳國的問題上,展示了過人的膽識。
在勾踐一意孤行,使越軍人困馬乏,斷水絕糧,危在旦夕之時,範蠡和文種分析了吳越雙方的形勢,提出要想打敗吳國,必須用計取勝,建議先向吳國求和,答應屈辱的條件,以獲得生存的機會,再設法東山再起。
吳國答應了越國求降的要求,但條件是越王勾踐要帶著妻子到吳國去當奴仆。勾踐覺得文種與範蠡足智多謀,處事經驗豐富,如果有他們在自己身邊,可以有個依靠,反複琢磨,決定帶文種去。
於是,勾踐召見範蠡,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範蠡一聽,表示不同意,他說:“國境以內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種;但在國境以外,對付敵國,需要當機立斷的事,文種比不上我。”
範蠡這段話充分反映了他的人品。首先,範蠡很清楚他和文種的各自優長所在。文種曾任縣令,有相當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實踐能力,所以治理國家,管理百姓,是文種的擅長;而範蠡雖然沒當過什麼執政官,但他精通文武韜略,足智多謀,能應付複雜局麵。
其次,透過範蠡的話還能看出他是心胸坦蕩,勇挑重任的人。他知道,入吳為奴會受苦受難,生死未卜,這和在國內有一天一地之別。但他沒有退縮,而是坦然相待,主動請行,體現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範蠡隨勾踐來到吳國,麵對繁重的勞動和屈辱的待遇,他任勞任怨,他拒絕了夫差的拉攏和利誘,表示願意和勾踐在一起,幹苦力活。同時他又尋找時機,巧施計謀,甚至在夫差得病之時,讓勾踐嚐夫差的糞便,終於感動了夫差,放勾踐、範蠡回到越國。
在吳國為奴的幾年中,範蠡表現出超人的氣度和高超的謀略,使他奠定了在勾踐身邊穩固的地位,勾踐對他言聽計從,範蠡得以充分展示自己在治國治軍方麵的才幹。
勾踐、範蠡平安回國,報仇雪恨的念頭未減。勾踐將興越滅吳的大計,寄托在範蠡身上,他對範蠡說:“我的國家就是您範蠡的國家,請您幫我好好謀劃吧!”
在範蠡的謀劃下,越國君臣同心,經濟恢複發展,軍事力量增強,滅吳的時機一天一天成熟。
公元前473年,在範蠡的策劃下,越國發動了對吳國的關鍵一擊,吳王夫差被俘,自殺而死。自公元前494年越國在會稽山被圍困以來,勾踐在範蠡的幫助下,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完成了複國的大業。
滅掉吳國後,勾踐封賞範蠡,任他為上將軍,範蠡卻不為所動。大約在公元前470年時,他向勾踐表示自己準備離開越國,勾踐執意挽留。範蠡並不動搖,不久範蠡就帶領全家人離開了越國。
這是為什麼呢?範蠡為什麼不在立了大功之後,享受高官厚祿的功臣待遇呢?這主要還是因為範蠡聰敏機智的頭腦,他在和勾踐相處的日子裏,已經知道勾踐這種帝王絕不是會報恩還功的人,何況曆代以來,凡是“功高震主”的臣子都沒有好下場。
這種懂得在合適的時機抽身而退的機智,和能從大局著想的思維,也正是範蠡日後的成功所在。最重要的是,範蠡不僅自求保全,也沒有忘記昔日提拔照顧他的文種。
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記載,範蠡在離開越國之後,還給老朋友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長頸鳥喙,隻可與同患難,而不可與之同樂,子何不去?
意思是說,當飛鳥被捕捉盡之後,再好用的良弓也會被封藏擱置起來。當野兔都捕捉到了,再好的獵犬也逃不過被拋棄甚至滅口的命運。越王這個人,隻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您為什麼還不快快離去呢?
文種見信後,也感到後怕。他雖然憂心忡忡,卻始終抱著一份微茫的希望,想證明越王不會那樣對待自己,範蠡的想法是錯誤的。但是,越王最終還是除去了文種。
範蠡能看破人心,懂得進退自如,從大局著想。先是以儒家的奉獻精神和忠勇之義幫助越王奪回了江山,後來又以道家的姿態灑脫而去,這就成了範蠡著名的“一聚一散”。
範蠡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國,齊國自然環境優越,物產豐富。到齊國後,範蠡變了姓名,自謂鴟夷子皮。
所謂“鴟夷”,是古代盛酒之壺狀器具,是一種皮製的口袋,用時“盡日盛酒”;不用時,可收起疊好,隨身攜帶。是古代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韌性很大的“酒囊”。直到宋代仍有此物。北宋文學家蘇軾曾在詩中寫道:“不持兩鴟酒,肯借一車書?”
所謂“子皮”,就是“皮子”。“鴟夷子皮”,就是“酒囊皮子”。範蠡為何會用這麼一個看似粗俗的名字呢?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鴟夷子皮雖然是牛皮做的酒器,看似粗俗,實則蘊含能屈能伸,包羅萬象、吞吐天地之意。範蠡的境界達到了“空”和“忘我”,揮灑自如,姓名更是如此,從這一點能看出其胸襟之開闊,超凡脫俗。這是範蠡用此姓名的最重要原因。
範蠡經營的主要是飼料、繁殖、銷售牲畜的農牧業,雇用了大批勞動力,要和農夫、馭手、屠戶、運夫等人打成一片,和當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事業的發展。
在當時的情況下,範蠡如果用自己的大名,就會顯得冷僻嚴肅。而用通俗幽默的“酒囊皮子”介紹自己,恐怕話一出口,對方就樂了,雇主和雇工之間的隔膜也就會衝破。一個“外來客”想在陶地治產經商,不放下架子入鄉隨俗,不和當地人融在一起,是寸步難行的。
此外,“鴟夷子皮”這個字號本身就具有招牌效應。當人們對看起來很好聽的名字感到麻木時,對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俗名”更容易記住和關注。
根據《史記》記載,當時的範蠡帶領全家人種莊稼,還經營其他產業。比如,利用海上資源,曬鹽和捕撈海產品。還可能經營其他副業,包括養殖業。經過努力,很快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終於致富。
範蠡依舊有著儒家的文雅和仁慈,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不久就廣為人知。齊王得知範蠡在齊國後,便迫不及待地請他到朝廷任相。範蠡雖然答應了,但到任時間不長後就辭職,再度離開了功名利祿。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說,範蠡曾經感歎說: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居官至於卿相,治家能有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於是,範蠡任相3年,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成了範蠡的“二聚二散”。
一身布衣的範蠡第三次遷徙至陶,就是後來山東肥城的陶山。當時的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居於“天下之中”。
範蠡在這個最佳經商之地,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再次散財,稱為“三聚三散”。
在這之後,範蠡自號為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被稱為一代“商聖”。
範蠡作為財神的形象是很豐滿的。他心善懂奉獻,也不留戀功名金錢,懂得急流勇退,轉換角色,棄官務農、經商,體現了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
唐代詩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詩,對範蠡大加讚揚:
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
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後世有很多崇拜敬仰文財神陶朱公的人,紛紛研究起範蠡的為商之道。可以說,在所有的財神之中,隻有範蠡離人們的生活最近,也最能幫助人們以仁義聚財。
首先,範蠡經商不是盲目出擊,而是精心選擇地點,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優勢,以求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國。
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的齊國“地帶山海,膏壤千裏,宜桑麻”,具有良好的從事生產的條件,為範蠡經商奠定了基礎。範蠡充分利用齊地的資源和環境,帶領全家人,“耕於海畔,苦身戮力”,多種經營,“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
範蠡從越國的上將軍一變而為勞動者,在官為本的時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祿,而範蠡坦然改變身份,潛心從事生產,埋頭苦幹,迅速致富,對傳統觀念作出了大膽的挑戰。僅此一點,對後人的啟迪就已極其深刻。
其次,範蠡豐富的經商理念也使財神之美譽名副其實。在範蠡的經商原則裏,有一條就是強調主張把握商機,侯時轉物。他遵循經濟豐歉循環論經商,提出“待乏論”,不要人等貨,應讓貨等人。也就是說,要準備別人沒有的或想不到的貨物,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據優勢。
範蠡主張“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正符合我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範蠡經商就和他從政一樣,既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達人生觀,儒道互補,外道內儒,順應自然,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商中都保持了心態的平和、淡定。
在範蠡思想中,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尤為可貴。他曾說過,治理國家有3件事要注意:國家強盛時要設法保持下去,這叫持盈;國家將要傾覆時要設法轉危為安,這叫定傾;平時治理國家政事要得當,這叫節事。
範蠡還曾對勾踐說:“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這些,也正是經商的人需要注意的事情。
人們還從範蠡的經商事跡和經商思想中總結出了《陶朱公生意經》,又稱《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商十八則》。
其主要內容包括:生意要勤快,勿懶惰;接納要謙和,勿暴躁;價格要訂明,勿含糊;賬目要稽查,勿懈怠;貨物要整理,勿散漫;出納要謹慎,勿大意;期限要約定,勿延遲;臨事要盡責,勿放任;用度要節儉,勿奢侈;買賣要隨時,勿拖延;賒欠要識人,勿濫出;優劣要分清,勿混淆;用人要方正,勿歪斜;貨物要麵驗,勿濫入;錢賬要清楚,勿糊塗;主心要鎮定,勿妄作;工作要細心,勿粗糙;說話要規矩,勿浮躁。
以上“十八要十八勿”的核心是“誠信”,所以稱之為“商訓”,成為後世經商的法則,用來教導商家,規範商業秩序。
拿著怕死,放了怕飛。
拿著雞蛋,往鵝卵石上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