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係辭傳1
係辭原指附於卦畫之後的卦辭、爻辭,屬經文部分。這一篇獨立的係辭上下傳,是附於經文之後的傳文。《史記》在摘引其中“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幾句時,稱作“易大傳”。傳為孔子所作。文中有許多地方提到“子曰”,顯然是記載孔子的語錄,是孔子的後學根據孔子的傳授而寫成。分為上下兩部分,僅是因為篇幅較長,實際是一篇文章。就內容而言,它是《易經》的總論,主要闡釋《易經》的哲學原理,不時涉及到《易經》的體例。高度概括,義理精微。全文力圖說明《易經》創製的原理,其基本方法是把天地自然之道與易理對應起來,比較分析它們的一致性,從而證明聖人之道(作者思想)的客觀性。以乾坤兩卦對天地陰陽的模擬為核心,證明其哲學的真理性。是說明《易經》思想內容的重要論著,也是我國哲學思想的重要文獻。
下麵按朱熹的分段,逐節先簡要譯述,後作說解。
係辭(上)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譯文】 天高地低是自然界的本然麵貌,乾的高上與坤的低下就是這麼定的。高上則尊貴,低下則卑賤,高低排列出來,就確定了卦爻中貴賤的不同位置。運動是天的特性,靜止是地的特性,動則剛健,靜則柔順,天地動靜有常規,剛健與柔順就可分出來。因此,《易經》裏才規定了剛爻與柔爻兩種符號。自然界按萬物的不同種類,分群劃類各自聚在一處,它們之間的利害關係就產生了吉和凶。陰陽的變化,表現在天上就是天象中日月往來、鬥轉星移的種種變化,表現在地上就是萬物的化育成形,《易經》模擬天象地形,故能反映這種變化。
【辨證】 天與地是陽氣與陰氣的兩大實體,乾與坤是純陽純陰的兩個基本卦。宇宙萬物皆由天地陰陽而生,六十四卦都從乾坤變化而來,乾是模擬天,坤是模擬地,乾坤的運動模擬陰陽的運動,這是製《易》的基本設想。
《周易》既然是模擬天地的運動,那麼客觀上天是高的,地是低的,高當然就高貴,低當然就低賤。所以相對來說,模擬天的乾就有了高貴的屬性,模擬地的坤就有了低賤的屬性。“陳”就是陳列,擺開。既然高低排列出來,那麼就有了貴賤的不同位序。一卦六爻按高低分貴賤,就可以對應出社會等級的貴賤來。卦爻辭是在商末周初才添加的,西周實行的是分封製,分封製的社會等級是:下層是士人,逐級向上排去是大夫、三公、諸侯、天子、宗廟。所以初爻是元士位,二爻是大夫位,三爻是三公位,四爻是諸侯位,五爻是天子位,上爻是宗廟位。如果換成現在的等級,初爻是群眾百姓,二爻是科處級,三爻是廳局級,四爻是省部級,五爻是中央領導,上爻就是離退人員。當然這僅是從職位上分高低,社會上還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上分高低,比如從業務職稱、從財富多少上等等分出高低,那就要以此類推了。“常”是常規、常性,“斷”是分開。從辯證的方法去看,天是運動的,但它也會靜止,所以才說“夫乾,其動也直,其靜也專”;地是靜止的,但它也會運動,所以才說“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見後)。動與靜是在對比中存在的,是相互轉化的。然而這並不能否定天與地的基本特性。就基本特性講,天是動的,地是靜的。常性決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天是常動的,所以剛健,地是常靜的,所以柔順。這樣就可以分出乾健坤柔來。《周易》是哲理著作,不是科考,所以對古人說的“天圓地方”也應這樣去理解,不能死鑿。就宇宙的本然麵貌去講,宇宙無限大,談不上圓方;地球就是球體,更談不上方。然而,天體是旋轉的就有了圓的特征。地球是相對穩定的,就有了四正的方位特征。並不完全是說天是一個圓球,地是一個方塊,萬物都是三角。不然的話,方圓也就無法轉化了。這裏的“方”是方位,“類”是種類。“方以類聚”如同說同類的事物會聚合到一起,強調的是同類相合;“物以群分”如同說不同群類的事物會各自分開,強調的是異類相分。《文言》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合是因為同聲、同氣;分是因為異情、異性。氣同則合,情異則離,同異就是矛盾,矛盾產生吉凶,故“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指陰陽二氣原本是一物,就是太極元氣。元氣分化為陰陽,陽氣流動在天上就是日月星辰的天象變化,陰氣凝聚在地上就是山川動植的形體。“象”是沒有成形以前氣的流動變化。“形”是成形以後氣的凝聚成體。象是形的前態,形是象的體質,象與形不過是氣存在的不同形式,兩者同樣是可以轉化的。大致上分開,天上主要是氣象,地下主要是形質。從轉化上說,天上也會有形質,地下也會有氣象。所以“變化見矣”。“見”就是現。
這一節說明《易經》裏的乾坤定位、動靜剛柔、吉凶變化等,都有宇宙本然狀態為客觀依據,不是憑空虛設。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譯文】 因為模擬自然界的變化運動,所以剛爻與柔爻要來往環轉,八卦相互推蕩運動。震為雷,艮為霆,巽為風,兌為雨,離為日,坎為月,八卦的運動如同自然界雷霆的鼓動振起,風雨的滋潤,日月來往運行形成的寒暑四季變化。
【辨證】 “摩”通磨,是像推磨一樣旋轉。朱熹說“磨”是環轉。字義講對了,但沒有講對指的是什麼。不是平麵環轉,而是上下環轉;不是指爻生卦,而是指十二消息卦。“蕩”是推蕩,與“摩”互文,指的是八卦在六十四卦裏也是像推磨一樣上下環轉的。自然界的陰陽二氣有消息盈虛的運動變化,所以模擬自然的卦爻就有了環轉推移的機製。我們見到的卦畫不是一個固定不動的圖案,它是環轉推移運動的。在十二消息卦裏,複卦表示的是一陽從下生出,陽氣漸長,陰氣漸消,接著就是臨表示的是一陰始凝,陰氣漸長,陽氣漸消,接著就是遯,觀,是陰推著陽走。這十二卦是從下向上環轉的。自然界從冬至開始一陽生,到夏至前六陽長成;從夏至開始一陰生,到冬至以前六陰長成,這與卦畫陰陽推移的規律是一致的。陰推陽,陽推陰,陰進陽退,陽進陰退,進到極處就開始退,退到極處就開始進,正如白天到頭就是黑夜,黑夜到頭就是白天,陰陽來回旋轉的規律與卦畫的陰陽爻來回旋轉是一致的。十二消息卦是自然界常態的反映。但自然界並不總是按常態運動。常態中有變態,這就是哲學中講的必然與偶然的關係,比如春天來了,天氣會一天比一天變熱,這是常態,但是明天不一定就會比今天熱,這是偶然性的變態。為了正確模擬這種常與變的運動,所以十二消息卦又變化為六十四卦。比如複卦是一陽五陰,趨勢是向陽進陰退的方向發展變化,這是常態。但這種一陽複蘇的必然性可能發生在十月,也可能發生在十一月或十二月,這是偶然的。反映在卦畫上就可能是師卦,複、師、豫無論怎樣變化都隻有一個陽爻,這就是模擬的常態,必然性。但複的一陽在初位,師的一陽在二位,豫的一陽在四位,這就是模擬的變態,偶然性。大量的偶然性連續在一起就是必然性。《周易》就是用卦變的形式來反映事物發展變化中偶然與必然的關係。這樣剛爻與柔爻就既有來回旋轉又有上下往來,剛爻與柔爻往來旋轉推蕩,卦變模擬自然運動的必然與偶然規律就成功了。乾以剛磨蕩坤,坤以柔磨蕩乾。其餘的六子卦,震為雷,艮是反震(震的倒象為艮),為霆(依朱震說);巽為風,兌是反巽(巽的倒象為兌),為雨,離為日,坎是變離,為月,它們都是相對待的關係,故言“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鼓”是震起鼓動,“霆”是雷之餘,民間稱作磨雷,即持續低沉的雷。《說文》:“霆,雷餘聲也”。《說卦》裏沒有說“艮為霆”。但八卦與提及的八象對應起來,艮應當是霆。既然是八卦磨蕩,也不能丟下艮卦不說。
這一節說明《周易》裏剛爻柔爻以及八卦旋轉往來的客觀依據。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譯文】 乾陽之氣的運化成為男,坤陰之氣的運化成為女。乾的作用是主管萬物的創始,坤的作用是使萬物生成。
【辨證】 “道”指的是陰陽運化及其規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說乾陽運化成為雄性,坤陰運化成為雌性。也就是說,雄性的事物具有乾陽的運化特性,雌性的事物有坤陰的運化特性。就人來講,男人秉承的是陽氣特性,女人秉承的是陰氣特性。男女都是陰陽二氣化合而生,但他們的特性不同。“知”猶言過問,是主管的意思。“大始”是萬物之始,“作成”是孕育成形體。乾坤的特性是什麼呢?就共性來講,兩者都具有始生萬物的作用,所以乾坤都是元(元就是始)。但它們的作用又不盡相同。從各自的特點上來講,乾陽是主動的,它的作用是開創性的,主要賦予萬物以生機,使萬物開始有生。坤陰是隨從乾陽運動,它的作用是把乾陽開創的事物孕育出來,使乾陽賦予的生機得到一個載體,使萬物開始有成。形象點說,就是男的給予的是精氣,女的給予的是肉身,於是嬰兒誕生出來。
這一節說明乾坤的基本性質和作用。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譯文】 乾以容易的方式發揮作用,坤以簡單的方式發揮效能。容易就使人容易了解,簡單就容易使人跟從,容易了解就會有人來親近,容易跟從才能成就功業。有人親近就可以長久,能成就功業就可發展壯大。可以長久是賢人的道德,可以發展壯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容易簡單就得到了天下的道理,得到天下的道理就能成就其中的地位。
【辨證】 “易”在《係辭傳》裏有多種義項,要注意在上下文裏加以區別。它的基本意思是指天地造化運動。有時指易道,是天地造化運動的規律,有時指模擬天地造化的《易》書,有時指造化運動的基本特性變易或簡易。在這裏“易”與“簡”互文,指的是簡單容易。“以”是用的意思。“乾以易知”的“知”與“坤以簡能”的“能”互文,指的是功能作用,乾的作用是主管。這兩句的意思是乾用很容易的方式發揮它的主管作用,坤用很簡單的方式發揮它的作成效能。這個簡單容易的方式就是前麵講的“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就這麼簡單容易。“易則易知”的“知”與“簡則易從”的“從”互文,知是了解的意思。很容易的東西別人了解起來就不費勁,很簡單的事情別人隨從起來就沒那麼複雜,就好辦。“易知則有親”是說,容易了解,人家才敢親近你。誰也不願把心交給一個素不了解的人。“易從則有功”是說,容易追隨,大家跟著你幹,事情才能辦成功。“有親則可久”是說,得人心才能長久不衰。“有功則可大”是說,一步一步地成功才能發展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是說,可以長久的道德那才是賢人應具備的道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是說,可以發展壯大的事業,那才是賢人追求的功業。“易簡天下之理得矣”是說,無論人生有多大的道德功業追求,但從根本上講,都源於簡單、容易。抓住了這一點,那就抓住了最根本的道理。“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是說,抓住了天下最根本的簡易之理,就能成就道德功業,就可以發揮出人助成乾坤運化的作用,在天地間獲得自己恰當的地位。人是弘揚天道,體天行道,行道的根本原理是簡易。
這一節說明乾坤的易簡之理。
(二)
聖人設卦觀象,係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譯文】 聖人設立了卦,觀察卦象又附上了解釋的言辭,來說明吉凶。剛爻與柔爻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因此,吉凶是得失之象,悔與吝是憂愁與不知預防之象,變化是進退之象,剛柔是白晝黑夜之象,六爻的運動是天地人三極運動的大道。
【辨證】 卦是模擬天地運動的模型,聖人把它設立出來,是要表現宇宙運動之道。宇宙運動之道本來可以從中看出來,一開始並沒有說明的言辭。但這個模型沒人傳授很不容易看懂,所以周文王才加上了說明的言辭,這些言辭都是根據這個模型顯示出來的象加上去的,叫作“觀象係辭”。係辭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看懂宇宙運動之道,從而有所趨避,所以要說明吉凶。“象”主要指的是事物的影像,如同鏡子裏的實物。在《周易》裏,有八卦之象,這在《說卦》裏有大量說明。另外,“象”又是事物運動中的現象,現象反映本質,但這必須對現象作出正確的分析。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這也需要加以說明。“係辭”就是在後麵附上說明的言辭。係辭是根據象來的,它可以取材於古代占筮的記錄內容,但它絕不是古代筮辭的拚湊,不論我們看明白還是沒有明白,有道理還是無道理,而必須有象的依據,這是定而無疑的。得意可以忘象,沒有得意之前不可忘象,它至少可以使我們了解到古人是怎樣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
《係辭傳》在這裏給我們介紹了幾種觀象係辭的主要體例。“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指,卦中是用剛爻與柔爻的推移來顯示變化的,所以先要看懂剛爻與柔爻是怎樣推移的,然後才能知道發生了什麼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是說,所以在變化中才能看出是得到還是失去。吉是對顯示出能得到之象的判斷,凶是對顯示出要失去之象的判斷。“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是辦錯事情而後悔,“吝”是辦錯了還不知道後悔,引申為不知羞恥。“憂”是憂愁,“虞”是喜悅,引申為盲目喜悅不知預防。悔是對顯示出憂愁之象的判斷,吝是對顯示出不知預防的判斷。“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是說,變化指的是向前推進還是向後消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是說,白天是陽長陰退,黑夜是陰長陽退,剛柔爻的推移顯示的就是這種晝夜陰陽消長之象。“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三極”指的是天極地極與人極(萬物之極以人為代表,下同)。“極”是端的意思。指一卦六爻的上端、中端、下端。《易》卦以五爻與上爻表示天,上端為天;三爻、四爻表示人,中端為人;初爻與二爻表示地,下端為地。全句是說,卦中六爻的運動,是天地人運動規律之象。當然這隻是一個擇要性的說明,更詳細的內容還要以此類推。
這一節說明《易經》卦爻辭的來源以及吉凶悔吝、剛柔變化、六爻推移的意義。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譯文】 所以,君子安心所居的是《易》裏的位序,樂於玩味的是卦爻辭。君子安居就觀察卦爻中的象而玩味卦爻辭,行動就觀察它的變化而玩味它的占斷,因此能上天保佑,吉祥沒有不利。
【辨證】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居”是居處,“易”是易卦,“序”是位序。意思是,君子立身處事,安然於自己在易卦中顯示出來的位序。比如乾卦的位序初爻是潛伏,二爻是顯現,三爻是精進不休,四爻是可試試身手,五爻是飛躍上天,上爻是亢極,人處大化之中,位序是由天地陰陽的推移造成的,自己無法選擇。所以要安然而處。生於貧賤就安於貧賤,生於富貴就安於富貴。不去羨慕別人,也不嫉妒別人,泰然處之。這與世道人心最常見的“恨人有,欺人無”的言行是完全相反的一種處世態度,所以才特別珍貴。但這並不是要人們不求進取,相反倒是讓人正確認識自己的客觀條件,擺正自己的地位,與時俱進,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及時進取。既然是位序,那就如同是人生的台階,在第一階上,自然可以邁向第二階,循序而上。循序正是安於《易》之序,如果站在第一階上就要一步踏上第一百零八階,那就是不安於《易》之序。“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玩”是玩味,看著它仔細琢磨。爻辭是說明運動變化的,並不是明白了字麵意思就算理解了,要深入到字麵意思的背後,看明白它要說明的事物是如何運動變化的深層道理,所以君子才樂於去反複琢磨它。“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居”與“動”是互文,“居”是不動的意思。全句是說,君子在沒有事情要做的時候,就要認真觀察卦爻象表現出來的道理,仔細琢磨卦爻辭;當有事情要做的時候,就要觀察它的變化規律,仔細琢磨它的吉凶占斷。“占”與“辭”是互文,指的是吉凶占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按道理去行動,當然就會上天保佑,吉祥沒有不利。因為道理就是從天地運動中產生的。
這一節說明君子學習《易經》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三)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譯文】 彖辭(卦辭)是說明象的,爻辭是說明變的,吉凶是說明得失的,悔吝是小的偏失,無咎是善於補救過失。
【辨證】 彖是彖辭,指的是後來稱作的卦辭。甲骨占卜之辭叫繇辭,《周易》占筮之辭叫彖辭。因為孔子寫了《彖傳》,人們把《彖傳》常稱作彖辭,為了區別,後來人們把原來的彖辭改稱為卦辭。“彖者,言乎象者也”是說,卦辭是說明象的。《周易》以前,卦畫是用象表意的,看懂了象,就知道了卦畫的意思,後來人們看不懂了,這才加了卦辭,所以卦辭是說明卦象以及卦象所顯示的意義的。不要理解為卦辭隻說明卦象。“爻者,言乎變者也”是說,爻辭是說明卦爻的變化及其所顯示的意義的。“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是說,吉凶是說明得失的,得為吉,失為凶。“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小疵是小毛病。悔吝是說明小過失的,還不至於造成得失的後果,但肯定是有了錯誤。“無咎者,善補過者也。”咎是過錯,引申為咎害,無咎是說明善於補救錯誤的。可見無咎是沒有錯誤或改正了錯誤。
這一節說明了《周易》裏卦辭、爻辭的作用及“吉凶”“悔吝”“無咎”這些術語的內涵。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譯文】 所以,貴賤的排列在於爻位,陰陽的均等在於卦,分辨吉凶在於卦爻辭,憂愁羞悔在於微細處的分辨,受到驚戒而沒有咎害在於能悔過。所以,卦有大小,卦爻辭有凶險和平易。卦爻辭是指示變化的趨向。
【辨證】 “列貴賤者存乎位。”“列”是排列,“存”是在,“乎”同“於”。全句意為:貴賤的排列在於爻位的位序。朱熹說,怎樣看上貴下賤的位序呢?二爻與四爻比,四位貴二位賤;五爻與三爻比,五位貴,三位賤;上爻與初爻比,上位貴,初位賤。上爻雖然沒有官職,然而它爻位本身就尊貴,《文言》說它“貴而無位,高而無民”,雖然沒有實權,但對帝王來說,卻是天子之父或帝王之師。對一般人來說,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清白,超然物外的高人。“齊小大者存乎卦。”“齊”均齊,“小大”指陰陽,陽大陰小。張浚解釋說:卦的設立本於陰陽,陰為小,陽為大,有大小的不同。但無論是大還是小,誰得時誰為正。陽得時陽管事,陰得時陰管事,並不是一味地陽就好,陰就不好。體現在卦裏,就是陽長陰退時,陽當值管事;陰長陽退時,陰當值管事。在六十四卦裏陰陽大小得時的機會是平等均齊的。如同白天與黑夜一樣,各占一半。《周易》認為,宇宙間陰陽是對等均衡的,雖有顯與隱的差別,但沒有量上的多與少的不同;六十四卦共384爻,其中陽爻192,陰爻192,即使是顯與隱的狀態,陰陽輪值的機會也是對等的。在各卦裏,每一個陽爻的背後都有一個處於隱態的陰爻,每一個陰爻的背後都有一個處於隱態的陽爻。也就是說,每一卦的背後都有一個與該卦各爻陰陽相反的卦。漢人把它稱作伏卦或旁通卦,外顯的卦稱作飛卦或本卦遇卦。陰陽均衡是宇宙秩序賴以存在的基礎,失去均衡就沒有秩序可言,沒有秩序也就沒有規律可言,沒有規律人類就不可能認識客觀世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陰陽均衡論。魏晉時期,很多解釋《周易》的人反對講伏卦,豈不知這是否定了《周易》的基本原理,應當予以甄別。當然,我們也應當正確認識伏卦,伏卦畢竟是處在隱態的卦,它的作用不能與飛卦相提並論,但否定它的存在就不客觀了。《周易》最根本的原理就是陰陽,有陰陽,怎麼會沒有顯隱?有顯隱,怎麼會沒有飛伏?這與每一個白天背後都有一個黑夜一樣簡單。《說卦》裏明確講到了究卦的機理,怎麼可以否定伏卦的存在呢?“辯吉凶者存乎辭。”“辯”是分辨,“辭”指卦辭爻辭。這是說,象可能看不明白,那麼還可以看卦爻辭的說明,卦爻辭把變化中顯現的吉凶都指出來了。“憂悔吝者存乎介。”“介”是劃分吉與凶的微細之處,這種地方最不易把握,往往一念之差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後果。這種地方在哪兒呢?就在憂悔吝。憂是憂愁。就是當人們犯了錯誤的時候,你是後悔了,還是不後悔。也就是有沒有悔改的憂患意識。有憂患意識而知悔改,那就向吉的方向發展,否則就會走向反麵。“震無咎者存乎悔。”“震”是受到震驚,感到恐懼,知道戒備。知道戒懼,從而不犯錯誤的關鍵就在於能悔改。“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這些都是出現在出了小錯的時候。小錯就是幾微之處,悔改就是趨吉避凶的金鑰匙。“是故卦有大小”是說,所以卦有陽得時和陰得時的不同。陽得時為大,陰得時為小。六十四卦裏,凡陽性卦為大卦,陰性卦為小卦。“辭有險易”中,“險”是凶險,“易”是平易、平安。意為卦爻中就出現了凶險與安全平易的不同。“辭也者,各指其所之。”“之”是到哪裏去。意為卦爻辭是依據卦爻所處的特定時勢地位而指出發展的趨向。
這一段說明卦爻辭常用術語的通例及用易的方法。
(四)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譯文】 《易經》以天地為模擬的基準,所以能包絡天地之道,仰觀天文的變化,俯察地理的變化。因此知道明明暗暗中的緣故,推原本始,反究終末,知道死與生的道理。精氣凝聚就是物,精氣分離出來成為遊魂就是變,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狀。
【辨證】 “《易》與天地準。”“《易》”指《易》書,“準”是標準。意思是《周易》的框架模型是按照天地及其運動規律為標準製作出來的,它的運行機製與天地一致。“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彌綸”是彌滿、包絡、籠蓋,也就是包括的意思。意為,所以它能包括天地所有的運行規律。“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文”、“理”互文,“理”也是文,山脈水流的走向等就是地理。“觀”與“察”互文,細觀為察。這是聖人製《易》的主要方法,抬頭觀察天文的運動變化,低頭觀察地理的運動變化,然後進行模擬。“是故知幽明之故。”“幽”是暗,意為所以知道明暗的原故。明暗就是天地陰陽的變化,知道天地怎樣運動,就知道了明暗產生的原因。“原始反終。”“原”是推原,“反”是返回,與“原”互文,“原”是向前推,“反”是向後推,是推究的意思。意為推原本始的道理,推究終結的道理。“故知死生之說。”生為始,死為終,所以知道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古人認為,天下萬物不過是氣的物化狀態,元氣聚則成形,散則為氣。對比而言,陽為氣,陰為精;陽為精,陰為血;陽為魂,陰為魄。人身上的力量、精力就是魄,力量與精力的功能就是魂,丟了魂就成了神經病,丟了魄就成了植物人,魂魄都丟了就成了死人。魂魄丟了,但並不是不存在了,而是一種轉化,又回到陰陽的氣化狀態中去了。回到陽氣態的魂就是神,回到陰氣態的魄就是鬼。神與鬼再回到元氣中去,然後元氣又分陰陽,陰陽又重新組合為萬物。這就是“與自然同化”。總的說,元氣的功能稱為神,如果分而言之,天的功能為神,地的功能為柢,人的功能死後從肉體中遊離出來為鬼,隻不過不是俗傳的那種穿著衣服戴著帽子人格化了的鬼神。《周易》是主張有鬼神的,我們不能不承認事實。在《禮記·祭儀》篇有一段孔子答宰我問,專論鬼神:“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之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製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孔子的學生宰我說:“我常聽人們說起鬼神,但並不知道鬼神是什麼。”孔子說:“人身上的氣就是旺盛的神,人身上的魄就是旺盛的鬼。人活著氣與魄合在一起,鬼神都旺。人一衰死,鬼神就分開了。前人把鬼與神合在一起進行祭祀,是為了設立教化而把它們聚合起來。人生肯定會死,死後定會歸於大地,這就是魄化成的鬼。屍骨埋在地下,依蔭在土壤裏,它的氣蒸發出來,升到天上成為清明的精氣。百物的氣味蒸發出來,被人們感受到而產生悽愴之情,這是百物的精氣,最為顯著的神。聖人依據物的精氣,極度尊敬它,製定出鬼神的名稱,作為百姓祭祀的法則,使眾人有所畏懼,萬民有所信服。)可見神就是精氣,鬼就是魄,回到天陽為神,歸到地陰為鬼。精氣聚合就成為實物,魂魄從實物中遊離出去就是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是說,所以知道鬼神的情況。幽明、生死、鬼神是陰陽的變易,天地的運行,功能的轉化,都是可知的。
以上說明聖人製《易》的客觀依據和方法及《易》理的精微,能知幽明、死生、鬼神。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譯文】 《易》道與天地的運動相似,故能與天地之道一致。智慧周遍萬事萬物,它的道能濟助天下,所以不會有失誤,廣泛運行而不會流於放縱。樂天道而知天命,所以沒有憂愁。安於所處的地位,培養深厚的仁慈,所以能仁愛。包括天地的變化而無過失,細致委曲地成全萬物而不遺漏,貫通晝夜之道而智慧無窮。所以神沒有固定的方式,《易》道沒有固定的體式。
【辨證】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指的是易卦這個模型與天地的運行相似,所以它與天地之道是一致的。可見卦並不是死的圖案,它是運動的。“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知”通“智”。“周”是“周遍”,“濟”是濟助,“過”是超過,“旁行”是普遍流行。“流”是指流出道外。這是說易卦這個模型中蘊含著聖人正確仿效天地的智慧,所以它能像天地之道一樣周遍萬事萬物,蓋無例外。它的道能濟助天下所有的事物,而不會出現超出天地之道以外的錯誤。普遍流行在所有的方麵,而不會流溢出天地之道以外。也就是說,它是與天地之道一致的,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天地是自然的,自然是客觀的,客觀是正確的,認識符合客觀就是正確的。“樂天知命,故不憂”,是說知天命,以知天命為樂,所以不憂愁。“天命”實際指的是天地之道賦予人的性命,這是客觀的,無法改變的。既然是無法改變的,當然正確認識到它就是一件快樂的事。認識到它,就可以按它的發展規律去處理自己的日常行為,所以沒必要有什麼憂愁。“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土”是土地、處所。“安土”是隨遇而安,即待在什麼樣的處所都心安。“敦”是厚實,“敦乎仁”是在仁慈方麵有深厚的修養,“仁”是仁愛。意為,隨遇而安,具有深厚的仁愛之心,因此能博愛。《係辭傳》認為,要效法天地之道,天道主智,地道主仁,上一句是效法天道,故要智周萬物,這一句是效法地道,故像大地一樣深厚博施,隨遇而安。“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範圍”是動詞,是包括起來的意思。“化”是天地的運化。意為,易道包括了天地運化之道而不超出它的範圍。這是從大處說,易道與天地之道完全吻合。“曲成萬物而不遺。”“曲”是曲曲折折地細致到任何微小的事物,“遺”是遺漏。意為,細致地成全萬物,任何小的事物都不會遺漏。這是從小處說,易道與天地之道完全吻合。既不過,也不會不及。“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晝夜之道”是陰陽之道最直觀的表現。比如白晝與黑夜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至極而反、周而複始、均衡推移等等。易的原理就貫通著晝夜之道,所以具有天地之理的無窮智慧。“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的基本含義是陰陽不測的功能(見後),這種功能導致天地之道的神秘運化。“方”是方式。“體”與“方”互文,指的是體式。意為天地神秘的運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易道的運行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它們都是唯變所適,隨事物的不同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