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邯鄲 何書雲
多年前我去一長條形的商業魚池釣鯉,魚的密度不小。時值5月中下旬,正是鯉魚甩子的旺期,不愛咬鉤。池邊坐滿了釣友,可上魚的卻寥寥無幾,大家都在開動腦筋想上魚的招數,但卻成效甚微。這時隻見一位年輕釣友離開了釣位,拿著短竿沿岸轉悠起來。最後走到魚池下風頭的一個三角水麵前停住了,那裏刮來了不少枝葉、枯草、塑料袋等雜物,故無人在此下鉤。年輕人發現雜物中似有魚遊動的跡象,便撒了把酒米,掛上紅蟲,在雜物邊縫中下了鉤,不久他還真的釣上一條魚來。他把魚送回到原釣位處的魚護裏後,轉身又回到池頭下了鉤,不大工夫又把一條魚送到護中,來回三趟,便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紛紛趨之而去。
不大工夫,這個隻有不足2平方米三角水域的沿岸,便人挨人,竿碰竿了。水麵雜物間浮漂點點,五顏六色連成一片。我去得晚,已無立足之地,隻好觀戰。我數了一下,彈丸之地一共是24支竿、漂,其密度之高,前所未見,別有一番情趣。當年輕人又上一條魚時,便和旁邊的鉤線纏在了一起,急得他直喊:“你們快抬竿鬆線!”魚雖上岸了可三人解開纏線卻耗去了很長時間。這時有人提議說:“看見有人上魚,都趕快把自己的竿提起來,以免纏線!”眾皆讚成應之。
隨著風的增大和氣溫的升高,下風處的三角地帶雜物和甩子魚越聚越多,嬉戲追逐,翻騰飛躍,水花四濺,嘩嘩作響,浮漂隨之上下沉浮,忽隱忽現,煞是好看,然而上魚的卻仍是那個年輕人,這魚專吃他的紅蟲!這使沒帶紅蟲的其他釣友隻好望魚興歎了。隻有兩位釣友掛上兩條鯉魚。但見一位釣友脾氣大發,憤然離去,臨走拿起一塊磚頭猛地砸向三角水域,還恨恨地說:“叫你不咬鉤!”這個不文明行為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譴責!許多人都認為,這下完了,把魚都嚇跑了,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大群的甩子魚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依舊翻騰追逐不止。這使釣友們很快就忘記了那個不文明行為,繼續釣魚了。
時間飛快流逝,隻有那個年輕人上魚的格局始終沒有改變,他一直釣到紅蟲用完才收竿起護。當他把魚倒在牆根處時,隻見白花花一片亂蹦亂跳,釣友們都投以羨慕佩服的目光。年輕人邊數邊把魚重新放入魚護中,一共19條。一位老者始終蹲在旁邊細細觀看,沉默不語,最後他說了一句話讓大家很是吃驚:“這釣上來的全是公魚!”“真的?”“為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老者不慌不忙地說道:“甩子旺期,肚子不大,屁股不紅的,絕對不是母魚!你看看他釣上來的魚,沒有一條是大肚子、紅屁股的,不都是公魚是什麼?”說得大家口服心服,點頭稱是。有位釣友還真拿起魚來驗證了一番呢!
甩子魚不愛咬鉤,這是大家的共識。然而這個年輕人那天卻在甩子魚中釣獲頗豐,巧合之中必然有它一定的道理。細細想來,恐怕與以下三點有關。
一、釣點選在了魚的高密度區
魚在甩子時,專找水中有枝葉雜草之處,這是為了讓魚卵能粘附在樹草上,易於受精和安全發育。在所釣魚池中,僅有下風頭的三角地帶上有較多的樹葉、雜草等物,是甩子魚的必選的理想場所,所以此處聚集了大群的甩子魚。盡管多數情況下魚顧不上吃餌,但保不起哪一個一高興就會咬上一口呢?年輕人選的就是個高密度魚區。
二、紅蟲的誘魚效果極佳
在魚忙於甩子時,主要精力都在交配上,一般無暇攝餌。然而一旦因某種原因或經不住誘惑抽空咬上一口時,紅蟲自然是首選。巧合的是那天隻他一人帶了紅蟲,一人上魚,情在其中。
三、下鉤在雜草區域的邊緣上
一門心思交配的甩子魚,專在雜草中間翻騰穿梭,一條母魚身後可能不止一條公魚追逐。這條停下來那條追,母魚一會兒也不得安寧。而公魚則不同,身後無魚追,可以“自由”地稍事休息。雜草中間是“鬧市區”,無法停留休息,它隻好到雜草區邊緣喘息片刻。隻有此時,它才有暇顧及到吃口東西補充一下。年輕人那天用的2米多的短竿,鉤餌隻能下到雜草區的邊緣近岸處,正好給在此休息的公魚送去美食,故釣上來的都是公魚。
這三個看似的巧合,正好滿足了那個特定條件下的上魚要求,表現結果就是隻他一人上魚,且釣上來的都是公魚這一奇特現象。這一分析不知是否有點道理,希望有這方麵經曆和經驗的釣友指教。如果有哪位釣友遇到類似上麵的特定條件,最好也是釣公魚,莫釣母魚,母魚還要繁殖後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