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計2(1 / 3)

第三十六計2

猛走、巧走,中原突圍

中原地區的占略地位很重要,北接華北,東連華東,南通湖廣,西抵川陝,扼長江中遊,控南北交通大動脈北平到廣州鐵路中段。我新四軍第5師,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於東起皖西之太湖、突鬆,南抵鄂南之通山、通城,西到鄂西之當陽、荊門,北到豫中之葉縣,舞陽的廣闊地區內,開展廣泛的遊擊活動,建立了以鄂為中心的鄂豫皖解放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為搶奪勝利果實,不斷向我中原之鄂豫皖、豫西、永西等解放區進攻。中共中央為集中和加強中原地區的對敵鬥爭力量和實行統一領導,確定王樹聲率河南軍區部隊南下,王震率八路軍南下支隊由湘粵邊北返,同李先念所率新四軍第5師會合,並改鄂豫皖中央局為中原局,成立中原軍區。1945年10月下旬,中原軍區正式組成,下轄三個二級軍區;以黃陂、紅安、大悟山為中心的鄂東軍區;以京山、鍾祥、大洪山為中心的江漢軍區;以桐柏、四望山為中心的河南軍區。部隊整編為第1、2縱隊和獨立第1、2、3旅。第1、2縱隊共7個旅,3萬餘人,為中原軍區直轄野四戰部隊;獨立第1、2、3旅,分別屬於江漢、鄂東、河南軍區。

我八路軍南下支隊,河南軍區部隊與我新四軍第5師在桐柏山會合後,敵人企圖“肅清”桐柏地區我軍,重新調整部署,加緊對我軍的進攻。我中原野戰軍正處於鄂豫邊狹小地區內,而平漢路東敵人較少,我軍於12月下旬向平漢路東轉進,以擺脫被動,並尋機殲敵,配合華北軍作戰。1946年1月8日,進到宣化店地區,10日,停戰令公布,我軍以宣化店為中心集結。

國民黨反動派下達停戰令後,在東北繼續對我軍實施進攻;在關內,不斷對我各解放區進行偷襲,並違約調動軍隊,加緊進行發動全麵內戰的準備,特別是加緊對中原我軍的包圍和大舉進攻的準備,毫無和平的誠意。到全麵內戰爆發時,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幫助下,已將正規軍的百分之八十,即193個旅,158萬人的兵力,運到了內戰前線。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派第九執行小組前往調處,於1月23日和3月28日簽定了“羅山協議”和“應山協議”。但敵人並未停止大舉進攻的準備,並計劃於5月4日到9日大舉進攻我中原解放區,企圖首先消滅我中原野戰軍,然後集中兵力進攻其它解放區,232發動全麵內戰。中共中央、中共駐重慶代表周恩來、中原軍區先後發表聲明,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這一陰謀,並嚴正指出:中原內戰的爆發,必將成為全國內戰的起點;國民黨如不力謀製止,而敢於向我軍

發起進攻,挑起全國規模的內戰,其一切嚴重後果,必須由國民黨當局全部負責。周恩來、徐永昌(國民黨代表)、白魯德(美方代表)於5月5日從南京飛漢口,赴宣化店調處,於10日簽定了“漢口協議”。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向中原增派第三十二執行小組,加強中原地區的軍事調處工作。敵人從13日又開始了局部進攻,未遵守“漢口協議。”敵人除在軍事上對中原我軍實行包圍和進攻外,還進行嚴密的經濟封鎖。我軍為克服財政經濟困難,就地複員老弱1萬餘人;一部分幹部先後化裝轉往其它解放區;將800多名傷病員和女同誌送往晉冀魯豫解放區;同時厲行節儉,自己種菜、打柴、挖野菜等,渡過了困難。

在整個停戰期間,敵對我中原解放區進攻千餘次,占我縣城兩座,村鎮1100多個。我中原野戰軍被圍困在縱橫不足百裏的狹小地區內。敵在完成了進攻準備之後,定於6月26日開始進行行動,30日發起總攻,限令在總攻發起後48小時內殲滅我軍。具體部署是:第41軍位於許昌、確山、明港一線;第47軍位於羅山、光山地區;第48軍位於商城南北地區;第72軍位於新縣、紅安及其以南地區;第18軍位於黃岡、孝感、漢中地區;第66軍位於信陽、廣水、花園、應山地區;第75軍位於安陸、京山地區;第76軍位於鍾祥南北地區;第10軍位於南陽、襄陽、穀城地區;第69軍位於桐柏、棗陽地區;第15軍位於泌陽南北地區。為防備我軍突圍,又在縱深部署堵擊,重點防我軍向東麵、北麵突圍,對我向東南和西北突圍也作了堵截安排。以上共計約30萬的兵力由鄭州綏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

我軍根據敵人的部署,決心在敵開始進行行動的同時,以少數兵力向東行動,迷惑與鉗製敵人,主力向西突圍。具體部署是: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機關率第2縱隊為北路突圍部隊,向西北方向突圍,越平漢路經桐柏山區,直下陝南,再視情況由王震率39旅和幹部旅突向陝甘寧地區,其中第15旅先掩護南路突圍部隊越過平漢路,待進到唐河縣祁儀鎮再歸還建製;第1縱隊為南路突圍部隊,向西突圍,越過平漢路,轉向豫西;第1旅於主力突圍前向東行動,吸引敵人,主力突圍後再行突圍,突圍方向是蘇皖解放區;鄂東軍區和河南軍區部隊,在掩護主力突圍後分散堅持原地鬥爭;江漢軍區部隊,除留少數堅持原地鬥爭外,其餘進至漢水以西地區活動。

6月26日,我軍開始進攻行動,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正式爆發。在敵進攻前,我軍第1旅就在白雀園地區繁忙地加修工事,積極地調動部隊,以示形於敵。敵進攻白雀園陣地後,第1旅和鄂東軍區部隊在東線積極展開活動;河南軍區部隊和江漢軍區部隊分別在隨縣南、北地區展開活動,以吸引敵人注意,掩護主力行動。

27日晚,我軍北路突圍部隊以換防為掩護,離開宣化店地區,向平漢路前進。29日晚,第13旅第37團以強襲手段一舉攻占了信陽與廣水間的柳林車站和何家占,打開了突破口,掩護主力部隊迅速越過平漢路,向西北方向急進。7日3日,敵第41軍主力和第10軍一部,分別從信陽西南地區和棗陽向天河口對進,企圖於隨縣以北的厲山、高城、天河口一線堵擊北路我軍。但當北路我軍於6日到棗陽東北鹿頭鎮時,東麵追擊的敵軍才到達信陽以南的雙河一帶,使追堵計劃破產。7月7日,敵又重新部署對我北路突圍部隊的追堵:以第14、第41軍於9日進抵蒼台,在敵機封鎖下,於7、8兩日搶渡唐河和白河。敵又以第10、第15、第41、第47軍分布於南陽、鎮平、內鄉、鄧縣地區和丹江沿岸的淅川、馬蹬鋪、李官橋一線,以阻我軍繼續前進。

我北路突圍部隊渡過白河後,因敵軍追堵很急,為加快行進速度,決定分為兩支:李先念率第13旅、第15旅、第45旅掩護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機關為一支;王震率第359旅、幹部旅為一支,並肩向淅川方向前進。12日,李先念所率部隊進至內鄉以南師家崗地區,擊潰土頑別庭芳四個民團,乘勢於13日以第38團包圍馬蹬鋪,以警衛團包圍淅川城,掩護主力於14日全部渡過丹江,進抵梅家鋪一帶。此時,王震所率部隊已進抵荊紫關附近地區。荊紫關位於豫陝交界,地勢險要,是入陝的門戶,具有重要軍事價值。胡宗南集結第1軍一部,於11日進到此地區布防,14日王震所率部隊抵達荊紫關、鮑魚嶺地區時,遭到敵軍強有力的堵擊,我軍以兩個團鉗製正麵敵人,其餘部隊由荊紫關南向西突進。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粉碎了敵人的追堵夾擊,突出重圍,向山陽、祚水方向前進。

21日,敵第41、第47軍各一個師尾追李先念所率部隊,以第41軍一個師堵我北上;以第10軍主力、第15軍、第15軍一部從鄖縣西北地區防我西進;以第10軍、第15軍各一部從白桑關、李官橋一線防我南渡,企圖將我合圍於白桑關附近地區。我軍以神速的行動,在

敵合圍形成之前從白桑關附近插了出去。17日,李先念所率部隊到達南化塘時,遭到敵第1軍的強有力堵擊。敵妄圖配合尾追的兩個師和其它方向將要趕到的數個師。圍殲我軍於南北塘一帶。我軍果斷決定以正麵突破,殺開血路。以第37團擔任主攻,第38、第39團擔任助攻和掩護翼側,第45團斷後。經數個小時的反複拚殺,終於突破了敵人的堵擊,繼續前進。

20日,李先念所率部隊在趙家川附近再次遭敵襲擊,我軍前衛立即搶占並堅守趙家川東北的前嶺坡,經過16個小時的激戰,擊退敵22個營的17次攻擊,掩護主力通過。到達漫川關附近時,又遭到胡宗南部一個師的攻擊,我軍以第37團向敵右翼突擊,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將敵人擊潰,掩護主力向北前進。28日,與陝南遊擊隊會合,在豫鄂陝地區開展遊擊活動。王震所率部隊到達鎮安、祚水地區後,略作整頓,繼續向北行動,沿途衝擊敵多次堵擊,於8月31日到達陝北。

南路突圍部隊由潑皮河地區出發,蔭蔽著向西前進,抵達大悟以南楊平口時,遭敵第66軍第185師堵擊,後繞至王家店附近通過平漢路,又遭敵第75軍第6師及第185師堵擊,第18軍一部也由武漢地區趕來助戰。我軍第2、第3旅各一部向敵攻擊,掩護主力過路。經過一晝夜的激戰,於7月1日全部通過平漢路,向西挺進。7月3日,敵對我北路突圍部隊追堵的同時,以第69軍為主力,第18、第75軍各一部,向棗陽以南的吳家店、大洪山地區追堵南路我軍。但當南路我軍已進大洪山時,追擊之敵才到達廣水、應山和渭水沿岸。南路突圍部隊在進到壽山附近時,因敵情變化,奉命西渡漢水。7月11日,我南路突圍部隊進至漢水東岸,由流水溝地區搶渡漢水。當先頭部隊渡過漢水進至倒口附近時,遭敵第75軍第16師的堵擊,立即展開戰鬥。東岸部隊繼續組織強有力的掩護搶渡,當尾追的敵第75軍第6師趕到時,我主力已大部分到漢水西岸。未來得及渡河的第3旅第8團、第6團大部、警衛團一部共3千餘人,由閔學勝率領轉道北上,經刺陽、新野等地進入伏牛山。南路突圍部隊主力渡過漢水

後,在孔家灣地區突破第16師的堵擊,經李家窟、報信坡等地繼續向前前進,7月中旬,奉命在鄂西北地區開展遊擊活動。

我軍第1旅在完成了吸引東線和阻擊敵人的任務後,首先向西南方向行進約30裏,然後迅速調頭秘密進入白雀園東南十多裏的劉家衝蔭蔽下來。6月29日,突然從敵間隙插出去,繞小界嶺越過潢麻公路,沿大別山脊向東南方向疾進,甩掉了追擊的敵人,在鬆子關擊破土頑的阻擊,奪路進入皖西。4日,抵達大別山中心區的吳家店,略作休整後繼續前進。10日,我軍第1旅到達霍山縣西南的大化坪,先在青楓嶺擊破敵安徽省挺進縱隊一個團的阻擊,在磨子潭粉碎敵第48軍一個團,得知第48軍主力在舒城,立即轉頭北上,進至大別山出品毛坦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