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計1
空城計
【原文】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
【譯文】兵力空虛的時候,再故意顯示出不加設防的樣子,這樣反而使敵人疑竇橫生、難以捉摸。讓敵人摸不清你究竟是強盛還是柔弱,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這種奇妙莫測的用兵之法顯得更加神奇。
【典故出處】
空城之計見於《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兵北趨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撫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這個典故的全過程是這樣的:諸葛亮聽說街亭、列柳城失守,長歎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率兵往陽平關,張翼引軍去修劍閣,又令薑維、馬岱斷後,先伏於山穀中,待曹軍退盡方可收兵,又分別通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軍民皆入漢中。
孔明留在西城縣,身邊已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軍士有二千五百人。此時司馬懿已率大軍十五萬殺向西城縣,孔明派出的攔劫魏軍的蜀國大軍卻與魏軍錯路而行,此時情況非常緊急。
孔明傳令眾將,旌旗盡皆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用20名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敵到時,不可擅動。孔明自己身披鶴氅,頭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司馬懿前軍到城下,見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於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然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鹿尾。城門外有20
121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傳令: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望北山路退卻。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何故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會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焉知,宜速退。”於是魏軍盡退,孔明見其退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我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而去,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隻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豈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司馬懿剛走到武功山,忽聽山坡後喊聲連天,鼓聲震地。司馬懿回頭對二子說:吾若不走,必中孔明之計。”張苞殺來,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又行一程,山穀中又起呐喊之聲,關興殺來,山穀應聲,不知蜀軍多少,更兼魏軍心疑,不敢久停,隻得盡棄輜重而去。關興、張苞也不追趕,盡得軍器、糧草而回。
【應用範例】
空城計概論
本是空虛的,再顯示其虛,就會使人狐疑不信;當強弱對比懸殊時,隻有這種奇中再奇之術,才能保住自我。
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軍事規律沒有固定不變的教條可循。用空虛的再顯示空虛,自從諸葛亮以後,運用此計的人實在不少。如吐蕃人攻陷了瓜州,守將王君煥戰死,河西走廊的人民十分驚慌。這時張守王圭被任命為瓜州刺史。他率領一部分民眾,開始重新修複城牆。當築牆夾板兩端的木樁剛剛立好,吐蕃人又來突然襲擊。當時沒有防禦的武器,城裏眾人互相看著,嚇得臉色發白,不敢抵抗。此時張守王圭對大家說:敵眾我寡,又是剛剛遭受戰亂之後,不能用弓箭、雷石等武器去硬抗,需要用智謀來製服他!”因此在城牆上麵,設置酒席、吃喝玩樂,大宴眾將領和士兵。敵人因此懷疑城中暗中有埋伏,不敢向前進攻,反而後退。
122如北齊祖王廷,他被任命為徐州刺史,剛到任,就遇南陳進犯,當時的百姓大多數也起來造反。當時祖王廷下令不關城門,凡是城上的守兵,都撤到城內去,靜坐於大街小巷,禁止行人通過。當時城中雞鳴狗叫聲音不亂。南陳軍因此探聽不到城中的情況,也摸不清城中
是怎麼回事。敵人懷疑是一座空城,因此不加戒備。祖王廷便命令城中突然大聲喊叫,同時鑼鼓喧天,南陳軍隊大吃一驚,立刻向四處逃散去了。
“空城計”自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過之後,傳遍後世。在中國的土地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三國演義》載:武侯彈琴退仲達”。經後世人搬上藝術舞台,神話般的優美。諸葛武侯的鎮定,司馬仲達的多謀,乃至“空城”的氣氛烘托,無不讓人感到像神話一般。
“空城計”是以謀勝敵的心理戰術。是在特殊情況下為解燃眉之急施用的一種緩兵之計。
一般在危急關頭,用超人的冒險造成對方的錯誤判斷,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中取勝。反常用兵使對方“疑中生疑”。
諸葛亮是中國曆史上首次最成功地使用“空城計”的主帥。
諸葛亮聽說馬謖戰敗,街亭失守之後,情況異常緊急,隻得安排臨近街亭的西城兵馬撤軍以保存實力。諸葛亮安排幾個老弱殘兵於西城外灑掃,全部換上百姓服裝,令全城偃旗息鼓,城門大開,自己端坐在城樓上,安然撫琴,且笑容可掬。
司馬懿由街亭得勝轉攻西城,一看諸葛亮穩坐城樓,琴聲不亂,百姓不見,城門大開,不覺心疑。他深知諸葛亮用兵謹慎,心想城中必設了埋伏,立即傳令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向北山撤退。實際上中了諸葛亮的空城之計。
諸葛亮見司馬懿撤兵而去,撫掌大笑。眾軍士都十分駭然。諸葛亮這才說明原因。並且還說:吾非弄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由此可知,施用空城計是很危險的。主帥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可冒險用之。
自諸葛亮用此計勝敵之後,後人也沿用此計。
北宋真宗年間馬知節亦曾用此計勝敵。
馬知節做延州知州一年正值元宵節之時,派出偵察的士卒回來稟報,說是邊寇的大隊人馬已經快要到了。馬知節心想:城內軍民正
123準備過節,如果聽到如此的消息,一定會驚慌失措,混亂不堪。而自己的人馬太少,又不足以抗敵怎麼辦呢?心想我為何不利用元宵節設一計呢?
隨即命令下屬大開城門,然後張燈結彩,大擺宴席,全軍上下與民同樂,共度佳節。將士們看到知州如此鎮定自如,知道定有破敵之策,於是軍心穩定行動有序。城中百姓見此情景,也都安心過節。
邊寇來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城中百姓正在歡天喜地過佳節。猜想城內定有重兵埋伏,不然如何敢如此這般行動,隨即不戰自退。
我國當代元帥賀龍、聶榮臻等都曾用此計勝敵。
1929年6月,賀龍為了建立革命根據地,率領紅二軍團轉戰在湖南桑植地區,他在那兒打土豪,分田地,擴大紅軍隊伍,使革命烈火越燒越旺。當地的“剿共”司令部慌忙命令駐永順城“防匪”司令向子雲出兵,還貼出告示:殺死賀龍者,賞大洋五千元。
於是,向子雲命令他的部下帶兵500人去“討伐”,結果剛到桑植縣南的赤溪河便被紅軍打得落花流水。
向子雲聞之,大為震怒,親自帶領人馬,殺氣騰騰,直奔桑植而去。紅軍一小隊在赤溪河畔阻擊了一陣後,假裝敗逃。向子雲不知是計,率部緊緊追殺。紅軍撤到桑植縣時,並未進城,而是繼續向城東“敗退”。向子雲占領了這座空城。連忙向其上司報捷:桑植一帶‘共匪’已基本肅清,不日即可凱旋而歸。”但是他哪裏知道,這時他已是賀龍的甕中之鱉。
這桑植城一麵靠水,三麵環山,地勢尤其險要。賀龍見敵人全部進了空城,一聲令下,早已埋伏在各山頭上的紅軍,從四麵八方衝向縣城。賀龍的一隊人馬率先從北門殺入,東西兩門的紅軍也緊跟著殺進城去。敵人猝不及防,混亂不堪。向子雲集結殘部,向南門方向突圍,搶渡赤溪河。這時,向東“敗退”的紅軍早已候在河畔,敵人走投無路,馬上投降。向子雲看大勢已去,驅馬逃向河邊。那馬躍起前蹄,猛地跳進了赤溪河,不料一個巨浪打來,連人帶馬便沒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