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計3(1 / 2)

第三十一計3

張璁逢迎拍馬

明代張璁“七試不第”,年近半百才考中進士,入仕後又“久居下僚”。為了達到迅速飛黃騰達的目標,他千方百計地尋找引起皇帝注

意,博得好感的機會。當時,明世宗由藩王入繼大統,企圖為自己的生父上帝號,因不合封建禮法,因此遭到朝廷群臣的堅決反對。張璁為了事君主,不顧天下的恥罵,引經據典地論證世宗追封其父為帝的合法性。張璁的行徑,盡管遭到朝野士大夫的一致斥罵,舉朝士大夫鹹切齒”,同僚“恥之,不與並列”,從洶洶,撲殺之”。卻迎合了皇帝的需要,短短的6年中,因“議禮”有功,由一個二甲第七十八名新中進士,一躍而入閣為相,最後還當了首輔。

李林甫的媚上術

唐玄宗時期,宰相裴光庭去世,皇帝要另一個宰相肖嵩考慮補缺的人選。肖嵩把滿朝文武官掂量良久,才推薦了尚書右丞韓休。於是,玄宗令肖嵩起草任命詔書待頒。此事被一直窺伺機會往上爬的李林甫知道了,他便一麵上書為韓休請官,迎合玄宗的心意,一麵拜謁韓休,極力奉承他,說他才望過人,可當宰相大任。不僅如此,他惡意中傷宰相肖嵩,說肖嵩在選拔韓休為相的事上態度不明確,而他自己則已上書皇帝,為韓休請官。不幾天,朝廷果然任命韓休為相。韓休聽信了李林甫的話,同真正推薦自己的肖嵩產生了隔閡,而把李林甫視為知己,經常在皇帝麵前誇獎李林甫。李林甫因此很快升為門下省次官黃門侍郎。公元736年十月,唐玄宗率領百官行幸東都洛陽。本來預定來年二月返回長安,但剛住幾天,便聽人報告說洛陽宮中常常鬧鬼。玄宗不敢住下去,便召集宰相商量馬上回長安。張九齡等人很反對這種朝令夕改的舉動,認為現在回,浩浩蕩蕩的隨從人員再加上沿途接駕官員以及眾多的車馬,會踏傷農民的莊稼。玄宗聽後不語,又不好說出宮中鬧鬼之事,隻好悻悻地宣布退朝。李林甫退朝時卻佯裝腳疼,有意掉在張九齡等人後麵。玄宗便問他怎麼了,李林甫借機啟奏:臣本無足疾,隻是要稟告皇上,長安、洛陽如同陛下東西二宮,車駕行幸往來,全隨陛下興趣而定,何需擇時而動?如若說這時回去會踏傷莊稼,隻需要免除沿途州縣一些賦稅便可。故臣請陛下宣旨百官,回駕西京。”這番話正中玄宗下懷,於是,玄宗馬

117上宣旨返回長安。

丁謂的逢迎術

宋真宗繼位後很久不生皇子,因此經常舉行求神祭天儀式,以求早生皇嗣。大臣中有許多人常常上書批評諫阻,有個叫丁謂的官員卻迎合上意,積極奔走。一次真宗要巡幸泰山,行封禪大禮,大臣中有人反對,因為這會浪費很多錢財,增加百姓負擔。真宗就向掌管財政的丁謂詢問經費情況,丁謂不假思索地說:搞一鎰大典的經費綽綽有餘。”真宗聽後十分高興,立即提拔他充任“計芳泰山路糧草使。”真宗又想修建一座祭祀玉皇大帝的玉清昭應宮,怕朝中大臣反對,猶豫未決。丁謂看出了真宗的心思,就勸他: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宮侍奉上帝有何不可?並且這樣做也是為了祈求隆恩,使陛下早生皇嗣。如果臣中有人反對這事,陛下就用這樣的道理回答他。”後來宰相王旦聽說後,果然表示反對,真宗把丁謂的理由一說,王旦便不敢再說什麼。因為皇帝無後嗣,是件事關國家根本的大事。通過幾件事情,真宗覺得丁謂最能體會他的心意,因此每次祭河、祭山、修築道觀,都由丁謂總管其事。為了證明上天對真宗的“眷顧”之意,丁謂和真宗還一齊偽造了很多所謂的“天書”,由丁謂充當“天書扶持使”。每次真宗舉行祭典,丁謂都要上奏,說自己看到仙鶴迎繞於前後;接到“天書”啟奏皇帝時,也總是說天書是由仙鶴先導而降。善於逢迎的丁謂最後終於如願以償,被真宗任命為相。

楊國忠欺上瞞下

在皇帝麵前,隱瞞事實真相,隱瞞敗事惡跡,隱瞞天災人禍,隱瞞民間疾苦,一味揀好的說,以求皇帝一時的安慰和歡心,這也是宰相媚君求榮的一種權術,在這方麵,宰相楊國忠可謂是瞞哄玄宗的超級騙子。

1唐18玄宗時,位於大唐西南疆的南詔已歸附唐朝,按照慣例,南詔王要經常帶著妻子去謁見漢族的地方長官都督,這次南詔王又去謁見路過雲南時,雲南太守張虔陀要強留其妻子過夜,在房中淫樂,還要求南詔王奉獻許多財物。南詔王不答應,張虔陀羞惱成怒,不僅大肆辱罵南詔王,而且惡人先告狀,密奏玄宗說,南詔王罪惡累累,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