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計2(1 / 2)

第二十七計2

劉邦隨機應變救太公

楚漢成皋之戰中,劉邦、項羽對陣於廣武山。項羽想盡快結束戰鬥,但劉邦據守險固,避而不戰。項羽進退兩難,心急如焚。他忽然想起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長期被扣軍中,決定利用這個人質來對付劉邦。這一天,他令部下把劉太公架在大肉案上。項羽隔著澗水對劉邦喊:你要是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父親活活煮死!”機智的劉邦此時此刻倘若表現出憐憫痛苦之情,反而會害了父親,不如裝出大度的樣子,於是不慌不忙地回答說:當初你我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煮死你的父親,別忘了分給我一杯羹!”劉邦這種無賴式的答複,倒使項羽難以收場了。項羽在其叔項伯的勸阻下,隻得把劉太公又押回軍營。

楚莊王滅燭絕纓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繼位三年後,在楚國大力改革,一鳴驚人。改革後的楚國實力大增,為其逐鹿中原,奪取諸侯霸權奠定了基礎。不久,楚國開始整軍備戰,投入到征戰攻伐的霸業中。一次,楚莊王率領楚軍打了勝仗。班師回朝後,楚莊王在宮中大擺宴席,招待文武百官並獎賞有功將士。宴會上大家喝得都非常盡興,不知不覺地天漸漸黑了。正當大家喝得酒興正濃之際,忽然一陣大風吹來,竟把宮中的蠟燭都吹滅了,宮中頓時漆黑一片,亂作一團。就在此時,楚莊3王8最寵愛的妃子覺得有人在拽她的衣服,欲行非禮。黑暗中妃子與那人爭執起來,妃子一下抓到那個人的帽纓,順勢抓了下來。這時,燈重新被點燃,妃子氣極敗壞地告訴楚莊王,黑暗中有人對她欲行非禮,要楚莊王抓到那個人,為她出氣,並說自己拽下了那人的帽纓。然而楚莊王卻說:今天我大宴眾將以示慶賀勝利,大家盡興,喝

得多了,難免有些失禮,他們都是英勇無比的臣子,我怎能為顯示你的貞節為你出氣而去加罪於他們呢?況且追查起來,勢必牽扯無辜,豈不掃了大家的興?”說罷,端起酒杯,令人熄滅蠟燭,對大家說:諸位將軍,今日與我同樂,大家把自己的帽纓拔光!”文武百官紛紛拔出帽纓,拋向空中。莊王這時才令人重新點燃蠟燭。三年後,晉軍進攻楚國,楚軍失利,陷入重圍之中。忽然,軍中衝出一員猛將,率領一隊人馬殺向晉軍,如猛虎衝入羊群一般,個個奮勇,人人爭先,衝出一條血路,救出楚莊王,晉軍見勢馬上退兵。楚莊王驚魂未定,感到非常詫異,回憶那猛將的身影長相,並不熟悉,這究竟是何人呢?待我叫到跟前問個清楚。楚莊王對那人說:我平時待你平平常常,無優待之處,你何以這樣奮不顧身救我,為我衝鋒陷陣呢?”那人道:我隻報三年前您對我的大恩,那日慶功會上,我酒後失德,冒犯了妃子,可大王您卻對我寬容大度,從此,我就暗下決心,為報此大恩,我為您即使肝腦塗地,也再所不惜。”原來他就是那個被拔去帽纓的人。那人說完又奮身衝入晉軍,楚軍軍威大振,而晉軍為之膽寒,楚軍乘勝追擊,大敗晉軍。晉軍大傷元氣,不敢再與楚國爭雄,楚國在通向霸業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範希陽巧破陋習

明朝範希陽任南昌(今屬江西)太守。早先,南昌地方有位王巡撫,亂擺威風,凡是政府官員前去拜見他,都必須站在大廳之外的空地上行禮晉見,不管刮風下雨,都不能進入大廳。這一回,有位姓陳的巡撫剛剛上任,範希陽想趁此機會改掉過去的陋習,恢複到以前那樣在大廳內見禮。這一天大家都聚集在巡撫衙門外準備會齊後晉見。範希陽看看時辰已到,便領頭走在前麵,邊走邊對大家說:諸公今天隨我行禮。”範希陽領著大家來到堂下,徑直進入大廳內行禮,大家不知不覺跟著他也進了大廳。陋習不知不覺地便被革除了。與巡撫見完了禮,範希陽和大家出了大門,互相作別,根本不談這件事,讓人覺得今天並沒什麼不自然的,也免去了日後小人們諂媚上司的口

39實。

商務活動中的假癡不癲術

古人雲:自謂予智,終是糊塗,誤用聰明,不若一生守拙。”

意思是指自以為我很聰明的人其實什麼都不會弄懂,與其聰明自誤,還不如一輩子不開竅的好。

自作聰明常會誤事。在商務談判中,對沒有聽懂的問題決不能僅憑一知半解就了事,必須打破砂鍋一問到底,不便追問的大可以裝糊塗,以便對方能在不知不覺中向你透露更多的情報。常有不懂裝懂的人被別人所利用,引進的技術、設備根本不適用甚至是一堆破銅爛鐵,造成很大損失。所以在商務活動中,對不懂的一定要不厭其煩弄懂為止,對自己能懂的也不妨多方求證,把問題摸得更透徹,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失誤或爭取更多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