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計1(1 / 3)

第十五計1

調虎離山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譯文】等到天時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他,用人為的假相去誘騙他。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辦法讓敵人反過來攻我。

【典故出處】

調虎離山之計,典出《管子?形勢篇》:蛟龍,水中之神者也。乘於水則神立,失於水則神廢。人主,天下之威者也。得民則威立,失民則威廢。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人主待得民之後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而人畏其威而載之。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故虎豹去其幽而近於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門而迫於民,則民轉之而傲其勢。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擾此,有“龍遊淺澤遭蝦

59戲,虎落平陽任犬欺”之說。

【應用範例】

調虎離山戰略概論

《孫子兵法》中講:最下策才是圍城攻堅。”假若不顧條件,硬是攻堅,那就是自取失敗滅亡。敵人既然據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就不應該再去強攻,況且是敵人早有準備處於優勢,除非他認為有利可圖,不然是不會輕易離開有利陣地的;敵人處於優勢,如果不利用天時地利等有利條件以引誘敵人,仍然不能取勝。漢朝末年,羌人數千人,阻擋虞詡行軍,在陳倉崤穀。虞詡乘此公開宣稱進軍受阻,向朝廷上書請求援兵,等待援兵才能再進軍。羌人就信以為真,分散開各自去附近縣城搶掠財物去了。虞詡利用羌人離開的時機,下令日夜兼程向前進軍,每日前進急行百餘裏,虞詡又命令軍士駐軍時每人佯作兩灶,次日再增加一倍;羌人誤認為援兵先後到了,不敢追趕攻擊,就這樣突破了羌人的封鎖。虞詡宣稱等待援軍再向前進軍,就是調虎離山;不分晝夜地急行軍,就得到了天時地利上的有利條件;加倍修灶,即人為製造援軍陸續趕到的假象。

“調虎離山”計,常用於戰爭。當自然條件造成對敵人有利之時,采用人為的假象,誘敵上勾。此計的關鍵是調動敵人,就象老虎離了山,它的神威就減了一半,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讓敵人離開有利的自然環境,使它的勢力由強變弱,甚至於難施此計,那麼我方則可以施發威力,這才是這一計的真諦。

兵家從“調虎離山”這一自然現象中得到了作戰的啟示。

“調虎離山”計在實踐中有兩類運用形式。一是把敵人調出有利於敵人的軍事據點;二是誘到有利於我方攻進的區域,以利於我方殲滅敵人。兩種方式都是把敵人誘出,而落入我軍的圈套。

《孫子兵法》中“利而誘之”的調敵之法,就是有“調虎離山”計在其中6。0“調虎離山”計對於貪功圖利的敵軍將官尤有效用。這種人見小不見大,計勝不計敗,容易貿然行事,我方則可因勢利導,獲取成功。

運用此計,須在敵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行,假若敵人識破了我方“調虎離山”計,而加以防範,我方也就白費心思了。

先秦時,魯仲連曾用“調虎離山”計智取聊城。當時,田單曾用計打敗燕軍,收複了齊國丟失的70多座城,僅有一座聊城沒有收回。田單無計可施,就請魯仲連出謀劃策。

魯仲連了解到死守聊城的燕將乃是因為怕燕王殺頭才堅守聊城的。於是魯仲連寫了封信用箭射入聊城,守城的士兵就把信交給燕將。信中大意是:聰明人應見機行事。如今您隻顧一時,不失為燕國臣子,而死守聊城,這對於齊國並沒有好名聲,而您也不可能守住城,子孫後代也不會稱頌您,如此看來您是不聰明的。現在生死榮辱之事您可以慎重選擇啊!我聽說齊國為了報仇正不惜代價地打聊城,而燕國正在大亂,燕君正受到天下人的恥笑。而聊城內,已無軍需,而將士們卻無叛變之心。這樣的軍隊是好樣的!能無敵於天下的。我為您著急,您不如收兵,離開聊城,回國見燕王。燕王見到您保全的軍隊與戰車,肯定十分高興。百姓會感謝您,朋友們會尊敬您。您這樣做,可以上輔君王,下撫百姓。有名又有利,何必死守聊城呢?”

燕將看完信後,權衡利弊,覺得魯仲連講得有道理,連夜撤兵離開了聊城。

魯仲連以“調虎離山”之計,一封信令燕將撤兵,不費一兵一卒取下聊城,這是“調虎離山”計的最優形式。

漢高祖劉邦創建基業時,曾重用韓信。韓信也曾使用“調虎離山”計滅趙國,為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漢高祖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殲滅了魏國、齊國之後,東下井陘,襲擊趙國。趙王聚兵20萬人在井陘口,準備迎戰。

井陘地勢險要,行程數百裏,路狹,人不能並行,馬不能並列。

趙王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對趙王說:韓信乘勝遠途而來,其勢洶洶。如今,此處道不好走,他們的糧道軍肯定會被拋在後麵。千裏運糧,必有供應不到之處,士兵沒糧食,就無法打仗了。請給我精兵三萬,我抄小道,截他們的糧道。您高築城壘,深挖城池,作好防禦,不同他們交戰,他們處於荒野之中,沒有退路,自然不打自滅。”然而,

61趙王沒有采取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領兵到離井陘口30裏處暫休。探得消息,知趙王不用李左車意見。就決定引兵前進,選兩千輕騎,半夜出發,每人都手持漢旗,抄小道靠近趙軍。韓信命他們,隻監視趙軍,而不驚動他們。

韓信決定大部隊要撤走。我方一撤走,趙軍一定追擊。那時,這兩千輕騎可火速占領趙國城堡,拔掉趙旗,插上漢旗。同時還派一萬兵馬,在河邊擺出背水一戰的陣勢。

清早,韓信命令部隊大張旗鼓地走出井陘口。趙軍一看認定漢軍必死無疑,於是離開城堡前來應戰。

兩方激戰中,韓信假裝丟棄旗鼓向水邊逃去,在那裏等候的一萬兵馬接應他們。趙軍以為漢軍潰退了,傾巢出動,前來奪漢旗,追殺韓信。韓信率領大軍背水作戰,個個英勇異常,拚死戰鬥。激戰很久,不分勝負,趙軍隻好撤軍。

趙軍回到城下一看,城上早已插滿漢軍旗幟,大為驚慌,以為漢軍已占領城內。全軍大亂,漢軍趁勢兩路夾攻,大破趙軍,活捉了趙王,攻下趙國。

此一戰法,正是調虎離山計。因勢利導,把趙軍的主力誘出,趁機占領城頭,以敵軍之亂陣,而我方則清醒取勝。

曆代戰史上,利用此計的將領大有人在。明成祖朱棣,特別擅長設伏兵,攻敵不備,或引蛇出洞,大敗強敵。

明史記載:在雄縣、莫州之役後,燕王朱棣軍威大振。部將張玉獻計,一鼓作氣攻下真定城。朱棣就依他的建議向真定出發。路上遇到耿炳文的部下張保,前來投誠。朱棣好言相待,張保談及耿軍組織:耿軍共有30萬士兵,先期到達隻不過13萬人,分別屯兵在滹沱河南北兩岸。”朱棣一聽,計上心來。讓張保返回軍營,謊稱兵敗被俘,趁守卒大意,偷了一匹馬逃回來。並吩咐張保詳細地向耿炳文訴說雄縣、莫州失守敗後之慘狀,揚言燕王軍隊立即殺來。

諸將領皆不知燕王的用意。再說我軍正準備攻真定,怎麼能讓張保去報信呢?朱棣笑言:諸將有所不知,我軍原來不知耿軍內情,現在,已知他在滹沱河兩岸安營,一旦打起仗來,敵軍可以南北夾擊,使我軍陷入不利。假若他們確定我軍攻真定,就可能誘河南岸敵軍,並入河北岸,一路攻我。”

6次2日,有消息傳來,耿軍果然傳令南岸兵馬向北岸集結。

朱棣重新部署,從真定城西南突破,沿線夾擊,橫貫耿軍南岸。耿軍陣勢大亂,燕軍左衝右突。耿軍沒有接應。死傷無數,三千人投降。

此一戰的成功,就是調動敵人主力出動,令敵軍在陣上沒有強有

力的後援,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唐朝的名將馬燧也曾用“調虎離山”之計大敗叛軍,為國家的安全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德宗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藩鎮叛亂又接踵而起。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反叛朝廷。德宗立即命令馬燧出兵討伐田悅。

馬燧(公元726—795)是唐德宗時一員名將,汝州郟城(今河南汝南)人,作戰英勇沉著,素有智。曾在鄭州做過刺史,勸民務農,頗有政績,受到百姓歡迎。德宗貞元元年(785年)出任宰相,在位十年。

馬燧的軍隊出發後,就派使者給田悅送去一封信,信中對田悅說些好聽的話。田悅看信後,以為馬燧膽怯心懼,害怕自己,便滿不在乎,毫無戒備。其實,馬燧哪裏是害怕田悅,而是略施小計,以強示弱,麻痹敵人。結果臨洛(今河北永年)一戰,打得田悅軍隊丟盔棄甲,死亡萬餘人,大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