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計1
順手牽羊
【原文】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譯文】再微小的空隙,也要及時利用;再微小的利益,也要力爭獲得。變敵方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典故出處】
“順手牽羊”一語,最早在《論語》中曾有過類似的記載。子路:“吾覺有直躬者,其父攮羊,而子證之”。疏:言因羊束入己家,父即取之”。
又據考證,順手牽羊之計,典出《西遊記》。話說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途經觀音院,見天色已晚,便借宿其處。不料,觀音院方丈見到唐僧的袈裟寶衣之後,頓起歹心。於是陰謀趁唐僧師徒熟睡之後舉火燒死他們,借機占有袈裟寶衣。哪裏料到,孫悟空足智多謀,夜色中看到方丈指揮和尚們點火,識破了方丈賊計。悟空想立即上前將其亂棒打死,又怕師父責怪自己行凶惹出事端。因此,計上心頭,暗想:罷了,罷了!我來個‘順手牽羊,將計就計’,讓這幫和尚也住不成。”於是孫悟空借來避火罩保護住唐僧和白龍馬之後,吹口氣,加大火勢,頓時觀音院火海一片,方丈、和尚和觀音院在大火中一同化228為了灰燼。
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則民間故事,也寓以了順手牽羊的計謀:有一個人去偷牛,被人發覺後將其扭送至官府。法官問他為何偷
牛,他卻辯解道:牛不是我偷的,當時隻看到地上有條繩子無人要,我覺得可惜,就把繩子揀回家,誰知繩子那頭拴了一頭牛,是牛自動跟我回家的,不是我偷的。這則民間故事有其幽默和諷刺之意,但其涵義也如同路邊牽羊一樣。乘隙取利,取之順手,這無疑是一種意外的收獲。正應了俗語的一句話:自動送上,卻之不恭”。
【應用範例】
順手牽羊戰略概論
微小的虛弱與疏忽,必須利用,微小的益處與勝利,必須奪取,事物變化由微小始,最初得利也不大。
敵人大軍處於轉移的時候,它的漏洞一定很多。利用敵人的疏忽,就可以取勝,不一定用正規作戰。靈活作戰法,在勝利的形勢下可以用,在失敗的形勢下,也可以用。
“順手牽羊”顧名思義,是在可能的情況下順手撈一把,然而“順手牽羊”首先要捕捉戰機,沒有“環境”是不行的。如果沒有“羊”,又怎麼去“順手”牽來呢?此計是指有了機會時,不要放過,要“以巧成事”、順勢而成”,得以圓滿成功。
“順手牽羊”作為計謀,強調做事要因勢利導,使事態向理想的形勢發展,獲得令人欣喜的結果。
順手牽羊是抓住敵方在移動中出現的漏洞,抓住弱點,乘虛而入獲取勝利的謀略,這正是“順手牽羊”謀略的應用。古人雲“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也就是善於捕捉戰機,乘隙爭利。當然,小利是否可取,這就要全局綜合考慮,隻要不會“因小失大”,小勝的機會也不應錯過。
在淝水之戰中,謝石也是采用“順手牽羊”之計,利用苻堅驕敵的弱點,迫使其後退,並利用撤退中的混亂之際,一舉大破秦軍。
公元383年,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勢力強大。前秦王苻堅
229坐攻城,陳兵九十萬,打算一舉殲滅東晉。他派其弟苻融為先鋒攻下壽陽,初戰勝利,於是苻融判斷東晉兵力不足,並且嚴重缺糧,建議苻堅立即進攻東晉。蔡時聞訊後,不等大軍齊集,立即率幾千騎兵趕到壽陽。東晉將領謝石得知這一情況後,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擊敗了敵方前鋒,挫敗了前秦銳氣。謝石派猛將劉牢之領精兵五萬,強渡洛澗,殺了前秦守將梁成,劉牢之乘勝追擊,重創前秦。謝石渡過洛澗後,沿淮河而上,到達淝水一線,駐兵於八公山邊,與駐紮在壽陽的前秦軍隔岸對峙。苻堅看到東晉嚴陣以待,於是命令堅守河岸,等待後續部隊,謝石看到敵眾我寡,隻可速戰速決,於是,他派人送給苻堅一封信,信上說,我想與你決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就趁早投降為好,如果你有膽量決戰,就暫退一箭之地,讓我渡河再與你決戰。苻堅大怒,按照信上所寫後退一箭之地,準備等東晉部隊渡到河中間時,再用兵攻打,將晉軍消滅在河中間。可是他哪裏料到此時秦軍士氣低落,撤軍令剛一下,軍隊就立時大亂,秦兵爭先恐後,人衝馬撞,亂成一團。這時指揮已經失靈,幾次下令停止退卻,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馬已現潰敗之勢。這時謝石指揮東晉兵馬,迅速渡河,乘敵人大亂,奮力追殺。前秦先鋒苻融在亂軍中被東晉軍殺死。苻堅本人也中箭受傷,匆忙逃回洛陽,前秦大敗。淝水之戰,東晉軍利用苻堅驕狂的特點,采用激將法,逼使他後退,造成後退中的混亂,然後利用混亂的戰機,乘虛而入,是古代戰例中順手牽羊的典範。
順手牽羊,關鍵在於抓住微小的戰機並一舉打擊敵人。在軍事上,戰爭雙方力量消長,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乘隙向敵人的薄弱處發展,空手得利,逐漸克減對方的同時,增強和壯大自己的實力,是實現這一轉變的積極手段。
由上麵的兩個戰例可以看出,運用順手牽羊的關鍵在於兩點:①順手:在迷霧重重的戰場上,機遇和挑戰同在,利益和風險並存,順手”還是“棘手”,並不象局外人那樣清楚。對於指揮員來講,要有很高的判斷能力,從全局出發,防止因小失大。②牽羊:要求指揮員知己知彼,對敵人的力量、部署都要了如指掌,如果把虎當成羊來牽,自己就會反受其害。下麵再舉一個成功的戰例來欣賞一下“順手牽羊”謀略是如何運用的。
230隋諸路大軍的強攻下,腐朽透頂的陳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陳的都城建康即被攻破,陳叔寶及其愛妃驚恐萬狀,無處逃竄,急忙藏匿在一眼枯井中,可很快就被隋軍俘獲。長江上遊的陳朝軍隊,知都城已陷,後主已降,也都紛紛解甲降
隋,從而南朝最後一個小朝廷陳朝被隋滅亡。
但隋滅陳以後,陳的舊部宿將、豪強勢力又死灰複燃,紛紛舉兵反隋,自立為大都督,其隊伍大者數萬,小者也有數千,他們妄圖割據自立,重新奪取政權。
為消滅這些反隋勢力,使隋的統一得以鞏固,隋文帝又命楊素為行軍總管,進行討伐。
楊素帶領水師戰船從揚子津(今江蘇儀征縣南的長江渡口)長江向東進發,一路上把盤踞在晉陵(今江蘇常州)、無錫(今江蘇無錫)的複起陳軍,一掃而光。
聲勢最大、軍力最強的是盤踞在浙江一帶的陳將高智慧,他的軍隊沿錢塘江東岸紮下大營,方圓百餘裏,他的戰船布滿江麵,很有實力。
在楊素的軍隊接近陳將高智慧的軍隊時,楊素部將來護兒向楊素進一謀策:吳人(泛指江南一帶的人)的軍隊機動性很強,戰鬥力也很強,尤其是善於水上作戰,這些豁出性命的狂徒,是很難與他們強打硬拚的。我軍應嚴陣以待,先不要與他們接戰。請求給我精兵數千,偷偷地渡過江去,繞到他們的後邊,出其不意地摧毀他們的營壘,使他既無退路,又不能前進作戰,這就是韓信破趙之策。”
來護兒所獻的謀略很明確,避敵之強點,奇襲側後,這與韓信破趙之策大體相似。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0年),大將韓信率軍進攻趙國時,趙有大軍二十萬,韓信的軍隊不過數萬人,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韓信背水設陣,並派精銳騎兵兩千人,埋伏在趙軍側後,突然襲擊,一舉占領趙軍營地。等趙軍得知營地失陷時,立即亂作一團,紛紛潰逃,韓信趁勢夾擊敵軍,不但全殲趙軍,而且活捉了趙王歇,獲得了極大成功。
楊素認為這個“韓信破趙”奇襲側後的謀略很好,頗合自己心意,於是命令來護兒率領輕便戰船數百艘,偷偷地登上江之東岸,在敵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以迅猛之勢,奇襲側後,一舉攻破了敵營,並縱起大火,燒毀其營地,火借風勢,越燒越旺,一時煙火彌天,光照大江兩
231岸。敵軍見自己營地起火,驚魂喪膽,頓時混亂不堪,楊素趁勢指揮水軍大舉進攻,敵軍死傷慘重,這一仗,徹底擊潰了陳朝的殘餘力量。
楊素利用“韓信破趙”之策,僅用少量精兵繞到敵後,從側後攻破敵營,縱火燒營,從而使敵軍混亂。然後利用這一有利的戰機,從正麵向敵人發起總攻,進而一舉消滅敵人。
“順手牽羊”在軍事上常被應用為“乘敵之隙”,即利用敵人的某一弱點來給其造成致命性的打擊。魏軍大敗燕軍慕容寶就是采用這一“乘敵之隙”之計,以謠言亂其軍心,並利用此隙大敗燕軍,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典範。
公元395年,後燕主慕容垂命令太子慕容寶領兵8萬攻打北魏。麵對強大燕軍的進攻,魏國采用示弱驕敵而後克之計,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西撤,渡過河水,將部落和20多萬騎兵轉移至千餘裏外的地方遠避。同時,派兵深入燕軍後方,截獲燕軍與燕都中山(今河北定縣)的信使,使燕軍數月得不到都城的音訊,得知燕主生病的消息,便讓燕使向燕軍假傳燕主已死。慕容寶聞訊驚恐,軍心動蕩。燕軍在黃河邊與魏軍隔水對峙,不敢與其決戰。相持數十天,師勞兵疲,士氣低落,慕容寶率軍後撤,魏乘勢追擊。燕軍退至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安營於陂東河邊,魏軍秘密占領參合陂山頂,並派兵迂回敵後,切斷敵退路。燕軍忽見魏軍圍追,頓時慌亂,爭相渡河逃命,魏軍趁勢追擊,燕軍死傷數以萬計,敗逃燕軍遇到截擊的魏軍,紛紛棄械投降,慕容寶領數千殘兵逃脫。
此戰魏軍麵對強大燕軍的進攻,以“示弱驕敵”之計,主動退卻千餘裏,驕縱敵人。以謠言惑敵,亂其軍心,這時利用燕軍軍心大亂,士兵疲勞,士氣低落的機會,首先切斷其退路,促使其驚慌大亂。這時再發兵進攻亂軍,最終打敗了強大的燕軍。這裏運用的就是“乘敵之隙”的謀略,所謂“隙”就是敵軍的“亂”。
上麵的戰例是利用敵軍的“亂”而取之,下麵再看一個利用敵軍的“眾叛親離”而伐之的戰例。公元前403年,晉國國君智伯自恃國強兵多,欺壓小國,威逼韓國國君康子割地給晉,韓國為免戰禍之患,以驕敵誌,待機應變,把一萬戶的土地割讓給智伯。晉向韓要地得逞後,又襲用此法向魏國割地,魏國國君桓子想拒絕,宰相任章勸說:“君予之地智伯必驕而輕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232國,則智伯之命不長矣。”桓子於是也以一萬戶的土地割給智伯。
晉兩次要地得逞,更加驕橫,忘乎所以,又逼趙國割地,被趙襄子拒絕,智伯大怒,率早已與晉同床異夢、貌合神離的韓、魏兩軍伐趙,
趙襄子逃到晉陽,晉、韓、魏三軍包圍晉陽,引水淹城。同時智伯時常恫嚇威脅韓康子和魏桓子。趙襄子趁機聯絡韓、魏兩國,暗訂了三國聯合攻打晉國的同盟,借機殺死守堤晉軍,決堤放水淹了晉軍,趁混亂之際從正麵發起攻擊,韓、魏兩軍乘勢從左右兩翼夾擊,大敗晉軍,殺死智伯滅晉,三國瓜分其領地。
在這個戰例中,韓、魏、趙三國就是利用晉四處樹敵的機會,同時三國也都曾經受過晉的侮辱,於是他們最終聯合起來,用水戰對付共同的敵人,並趁晉軍混亂之際,殺死智伯,滅了晉國,並瓜分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