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計1
以逸待勞
【原文】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譯文】迫使敵人處於窘迫的境地,而不是采取直接進攻的手段,可以根據剛柔互相轉化的道理,實行積極的防禦,逐漸地消耗、
73疲憊敵軍,使它由強變弱,我方則自然會變被動為主動。
【典故出處】
以逸待勞,語出於《孫子?軍事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氣,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孫子篇?虛實篇》亦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製人而不製於人。”意思是說,凡是先到戰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戰場的隻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應用案例】
以逸待勞戰略概論
“以逸待勞”是采用人為手段的方式來調動敵人的方法。兵書上講:凡是先在戰場等待敵人到來的,他就安逸而有精力,而後來趕到戰場倉猝應戰的必定疲勞。所以,凡是善於作戰的人,都是擅長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兵書上講的是戰爭中的勞逸態勢,這裏探究的是如何發揮戰爭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並非隻是說選擇好地形來等待敵人,而是泛指以簡便而控製繁難;以不變應付萬變;以小變應付大變;以靜止應付變動;以小變動應付大的變動;抓住戰場的核心,控製周圍的局勢。
“以逸待勞”是《孫子兵法》中“軍事篇”的一種戰術。
孫子認為: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此處所講的“以逸待勞”是說在戰爭中,敵我交鋒,我方應處於有利地形,作好一切準備,來迎戰長途跋涉而來的敵人。對方在疲憊中,我方精力充沛,精神飽滿,定能戰勝敵人,因此它是勝戰之計。
我國戰國時期,已有人將此法用於爭戰。
戰國晚期秦國大將王翦帶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楚將項燕率40萬大7軍4迎戰。王翦大軍到達天中山後,便在那裏駐紮下來,麵對王翦的軍隊,項燕也安營紮寨,準備決一死戰。
王翦不急於投入戰鬥,隻是讓士兵修築工事,項燕多次領兵挑戰,王翦就是不應戰,而是讓士兵暫休體力。
一年多後,王翦的部隊養精蓄銳後,士氣高昂,精力旺盛。項燕
求戰心切,經常去挑戰,時間一長楚軍士氣都疲憊了。漸漸地,楚軍以為秦軍隻是駐防,放鬆了戒備。就在楚軍完全放鬆的時候,王翦突然發動進攻,一舉把楚軍打得落花流水,王翦乘勝追擊,活捉了楚王,項燕兵敗自殺,楚國就被滅亡了。
王翦“以逸待勞”之術中的“待”不是消極等待,而是積極防禦,創造戰機。
“以逸待勞”的關鍵在於勞敵。勞敵有兩個含義,一是勞敵之力,二是勞敵之神。“勞敵”之力是使敵人疲於奔命,勞敵”之神是使敵人精氣衰竭,而我軍正在盛旺之時,一出擊,那麼必勝。
牧童拖死老狼
《聊齋誌異》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兩個牧童在深山的狼穴裏發現兩隻小狼崽。為了除掉外出覓食的老狼,他倆合計了一會兒,便分別爬上了附近的兩棵大樹,這兩棵大樹相距幾十米遠。
不久,老狼叼著食物回到了狼穴,見兩個狼崽不見了,急得團團轉。
這時,一個牧童故意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崽疼痛難忍,嗷嗷叫喚起來。
老狼聞聲跑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咬亂抓。
此刻,另一棵樹上的牧童也狠勁擰小狼崽的耳朵,小狼崽的嗥叫聲又把老狼引向了另一棵樹下,老狼也是隻能望樹大叫,除了亂抓亂咬之外,別無他法可想。
就這樣,老狼在兩個牧童的捉弄下,在兩棵大樹之間往返奔波了幾個時辰,終於累得氣絕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