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計2

孫劉聯合敗曹

官渡之戰後,曹操占據了幽冀、青、並、兗、豫、徐和司隸一共八州(約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和江蘇北部),基本上統一了黃河流域,形成了獨戰平原的局麵。他在爭奪中原的戰爭過程中,改編和鍛煉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擁有兵力數十萬,實力雄厚。曹操在結束對烏桓的戰爭後,後方基本穩定,作向南進軍的準備。他在鄴城(今河北磁縣東南)訓練水軍,又派人到涼州(今甘肅)去聯絡馬騰,以避免向南進軍時馬騰在後方擾亂,陷入兩麵作戰。

當時,南方的主要政治勢務是吳國的孫權,他占據楊州(長江下遊與淮水下遊間的六郡)、吳君(今江蘇吳縣一帶)、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丹陽(今安徽宣城一帶)、廬江(今安徽廬江一帶)、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帶)和廬陵(今江西吉安一帶)。因為長江在九江到南京一段,為東北流向,所以吳國又稱為江東或東吳。東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東漢末中原混戰,不少北方人南遷,促進了東吳經濟的發展,國力有所增強。在軍事上擁有精兵數萬,加上據有長江天險,東吳政權比較穩定。

南方的另一政治勢力是割據荊州的劉表,他基本上采取保持現狀的政策。原來依附袁紹的劉備,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劉表讓劉備頓兵新野、樊城,為他據守阻止曹軍南下的門戶。劉備乘這個機會積極擴充軍隊,網羅人材,等待機會發展。在謀士諸葛亮的幫助下,很快成為僅次於曹操、孫權的第三大勢力。

曹操南下的第一個目標是劉備的荊州。當時,荊州不僅物產豐富,而且地據長江中遊,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占據了荊州,不但可以控製現在的湖南、湖北,還可以順江東下,從側麵打擊東吳,向西可以奪取富饒的益州(今四川)。

61

公元208年7月,曹操采納荀的謀略,親自率領軍隊南下,襲擊荊州。8月,劉表病死。9月,曹操進軍新野,劉表的次子不戰而降。劉備在樊城得到劉琮投降的消息後,急向江陵退卻,並命令關羽率領水軍經濟水到江陵會合。江陵是荊州的軍事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曹操怕江陵為劉備所得,便親自率輕騎5千,日夜兼程3百裏,追趕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把劉備打敗,占領了江陵。劉備僅僅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個人突圍出來,逃到夏口(今漢口),同關羽的1萬多水軍以及劉表的長子劉琦率領的1萬多兵馬會合後,退守長江南岸的樊口。

曹操占領江陵以後,打算順流東下,占領整個長江以東的地方,謀士賈詡向曹操建議: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息軍民,鞏固新占地區,然後再強迫東吳投降。但是,曹操輕易占領荊州,收降了劉表的步、馬、水軍八萬多人,獲得了大量軍用物資,兵力增至20多萬,氣勢正盛,便沒有采納賈詡的建議,決定乘勝東進。曹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恐嚇信,說他訓練了八十萬水軍,要與孫權在東吳“會獵”,企圖造成東吳內部的混亂,迫使孫權不戰而降。

在曹操進兵荊州之前,東吳曾經打算奪占荊州與曹操對抗。劉表死後,孫權派魯肅以吊喪為名去偵察情況。魯肅到江陵時,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劉備正向南退卻。

魯肅在長板坡與劉備相會,說明聯合抗曹的圖意圖,劉備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派諸葛亮隨魯肅到柴桑會見孫權。

當時,孫權雖然不願意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恭手讓與曹操,但對劉備的力量也有懷疑,認為單憑東吳和劉備的那點兵力,不足於抵抗曹操。由於信心不足猶豫不決。

諸葛亮為了促成孫權下定聯合抗曹的決心,便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劉備雖然敗於長阪坡,但目前還有關羽的萬餘水軍及劉琦的萬餘兵馬,兩萬餘眾雖數字不多,但都是精兵強將。而曹操雖然氣勢洶洶,兵多將廣,但經長途跋涉,已經疲憊不堪,就像一支飛到盡頭的箭,它的威力已經消失了。並且,曹軍多是北方人,不懂水戰,荊州新占,人心也不服。在這種情況下,隻要孫劉聯合,同心協力,一定能擊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

孫權對於諸葛亮的分析很讚成,但當時以張昭為首的一些人為曹操6的2聲勢所嚇倒,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多將廣,曹吳雙方實力實在太懸殊,沒有取勝的把握,因而主張投降。魯肅竭力主張抵抗,他勸孫權把東吳的最高將領周瑜從翻陽(今江西波陽)召回,商計對策。

周瑜力主抗曹,他認為,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但是局勢並不穩

定,馬超、韓遂割據涼州,威脅曹操的後方。曹操舍棄了北方軍隊善於騎馬作戰的特長,而依靠水軍與我軍較量,這是以短擊長。現在正值天寒地凍,牛馬缺草,讓中原的士兵到南方打仗,水土不服,必然要生病,這些都是兵家大忌。曹操貿然行事,失敗是必然的。接著,周瑜又向孫權具體分析了曹軍的實力,他認為,中原地區的士兵不過十五六萬,而且很疲勞,劉表的降兵最多也不過七萬人,而且對曹操心存戒懼,這樣的軍隊,人數雖多,並不可怕。隻要精兵5萬,就足以打敗曹軍。

在周瑜的分析和勸說下,孫權終於下定了抗曹的決心。孫權撥兵3萬,任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正副指揮官),魯肅為讚軍校尉(協助策劃作戰的軍事參謀),率領軍隊與劉備會師,共同抗擊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軍沿江西上,到樊口與劉備會合後繼續前進,在赤壁與曹軍遭遇。孫劉聯軍以長擊短,火燒曹軍戰船,出奇製勝,大敗曹軍。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以優勢兵力,收降了劉琮,占領了荊州,乘勝東下,企圖一舉吞滅東吞。就曹操的實力和來勢而言,劉備和孫權的力量都不可能單獨抵擋,幸有魯肅、諸葛亮、周瑜等正確分析,不謀而合地使用借刀殺人之計,使雙方都成為對方的第三種勢力以共同抗曹,否則,單就任何一方麵,都將敗在曹操手下,然後被曹操逐一吞滅。

彙豐銀行在香港金融界的勝利

早在60年代,美國幾家大銀行組成銀團,企圖占領香港金融界,徹底打垮華人和英國人在香港的金融實力,奪取香港,控製東南亞。計劃出台之後,美國金融大亨們紛紛來到香港“旅遊”、渡假”。他們的到來,使香港的股票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股票買賣風潮,這一風潮,險些把資金雄厚的香港彙豐銀行置於死地。幸虧他們在危急時刻借兵破敵,才得以轉危為安。

63

香港彙豐銀行是一家金融集團,在香港有著雄厚的根基和社會基礎,實際上起著香港中央銀行的作用,其首腦與當地居民也有著傳統的密切聯係。因此,美國銀行視其為“眼中盯”,隻有打垮彙豐銀行,才能穩獲香港金融大權。

美國金融界的人士在去香港之前就已經謀定了進攻彙豐銀行的策略。他們首先利用香港當時的股市傳播信息係統不靈活的條件,大量收購彙豐銀行股票。一時間,彙豐銀行股票連翻數倍,不斷暴漲,成為人們手裏發財的象征。彙豐銀行為平抑股價,開始拋售股票,但杯水車薪無濟於是。緊接著,美國銀團在兩天內把所有收購的彙豐銀行股票向市場低價拋售,並製造各種謠言,散布彙豐銀行經營狀況不好,彙豐股票如同廢紙等等。致使彙豐股價狂跌,在銀行兌款的人也越來越多。形勢對彙豐十分不利。

在這種情況下,彙豐銀行如果不盡收這些堆積如山的股票,任其繼續下跌,其信譽將一落千丈,彙豐也有關門垮台的危險。但形勢越來越糟,就在彙豐銀行籌集資金大量吃進股票時,分布在全港的彙豐分支機構也頻頻告急:許多不明真相的儲戶紛紛提款,使銀根更加緊張,如不關門停業,存款有被提空的危險。此時,一份份定有“絕對機密”的電文飛到彙豐銀行總部,總部決策人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困境之中。

麵對美國銀團的挑戰,彙豐銀行開始反擊。他們首先安撫民心,強調彙豐銀行久盛不衰的秘密在於對每一位儲戶負責。然後又馬不停蹄地四處貸款,先找老關係戶,不行了再找新關係,也不行;最後,找到香港黑社會組織,請他們助一臂之力。但是一切努力都未能奏效,借款的工作人員四處碰壁,誰也不肯把錢借給行將倒閉的彙豐銀行。

彙豐銀行既然無力收購股票,也無力支付擠兌,似乎失敗的結局已經注定。在這生死存亡的嚴峻時刻,彙豐銀行在走頭無路的情況下,猛然找到了一劑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即向得港的大後方———中國大陸金融機構求救。

對於美國金融界的野心,中國大陸駐港金融機構早已覺察,並曾多次提醒彙豐銀行,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也沒有防範,結果吃了大虧。但在這關鍵時刻,中國金融機構本著穩定得港的目的,決64定支持彙豐,保證香港的經濟穩定。

大陸駐港人員以最快的速度把香港發生的一切反饋到北京。中國金融的權威機關,中國人民銀行立即作出決定:支持彙豐銀行。並迅速指示駐港機構以最快的速度辦理貸款過帳業務。一切都以最高效率進行。與此同時,香港新聞媒介立刻作了大標題披露:中國人

民銀行與彙豐銀行聯手共進”,彙豐銀行信心的一票來自大陸”等等。大小報紙從頭到尾進行報道,一時間成為港報的主旋律。

香港的股民和儲戶清楚,彙豐銀行有大陸金融機構支持,意味著彙豐銀行的資本不會枯竭,資金信用是毫無疑問的,由此,他們也看到了這場廝殺的前景———勝利屬於彙豐。緊接著形勢急轉直下,彙豐股票價格直線上升,儲蓄額再領風騷。美國人麵對逆轉的形勢隻能望洋興歎,別無他法。他們隻能承受他們沒有想到也最不願意承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