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益是一種欲望,人人都可以有,也應該有。義是正當性、合理性。用合義與否來衡量自己對利益的欲望,區分出當得與不當得,自然十分明確。
(三)隻要心存仁義,就用不著害怕求利的欲望。用仁義的理智來輔導求取利益的欲望,便不致唯利是圖,因利害義了。
〔建議〕
從現在起,想到利益的時候,趕緊想一想,這樣合理不合理?合理的利,可以要;不合理的利,不當要,鐵定不要。
〔原文〕
十七、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主旨〕
孔子教人要反求自己。
〔注釋〕
“思齊”指想要和賢者一樣。
〔今譯〕
孔子說:“看到賢德的人就想要和他一樣,看到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不好的行為。”
〔引述〕
聖賢由修養而來,所以人人都需要修養。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別人當做一麵鏡子。看到別人的言行,就反過來看看自己。比自己好的,想辦法向他學習,以求努力趕上。比自己差的,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同樣的缺點,有的趕快加以改善。這樣不斷自我精進,應該能夠修養得和賢者一樣。當然,先決條件,還是有誌氣要向賢者看齊。
見賢思齊,並不是樣樣都要向賢者看齊,更不是樣樣都要比別人高明。人有個別差異,各有不同的傾向,不必也不能勉強求其相同。所以我們把見賢思齊界定在品德修養方麵,因為品德修養並不因人而異,是可以共通的。
〔生活智慧〕
(一)見賢思齊,大部分指品德修養而言。因為品德修養,和專業沒有什麼關係,屬於人人共通的素養,大家都可以學。
(二)至於知識、技術方麵,不能說樣樣都可以見賢思齊。必須在相同或相關的領域,才能夠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學習。完全不同的領域,有時候很難強求,有一定的難度。
(三)不論賢或不賢,對自己來說,都具有反省的作用。覺得自己不如的地方,檢討改進。認為不如自己的地方,自我加強。主要的作用,不在於和別人比,而在於自我提升。
〔建議〕
看到自己,必定想想別人,才不致自私自利。看到別人,反過來想想自己,可以幫助自己長進。這樣一來,任何事物對自己的修養,都有相當助益,千萬不要輕易放過。
〔原文〕
十八、子曰:“事父母幾(jī)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主旨〕
孔子教人勸諫雙親的道理。
〔注釋〕
(一)“幾諫”指婉言規勸。
(二)“又敬不違”即敬重父母不敢違抗。
(三)“勞”是憂愁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子女奉事父母親,遇父母親有過錯,隻能委婉勸諫,如果父母不聽從,依然恭敬不敢違抗,雖然內心憂愁但不怨恨。”
〔引述〕
我們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一般人都解釋錯了,按照字麵的意思,解釋成天下的父母都是對的,不會犯錯,以致引起很多爭議。實際上這一句話的真義,應該是:“天下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人。既然是人,便可能犯錯。但是身為子女,不能夠講父母。把父母當成不會犯錯的人,是子女的孝道。”那怎麼辦呢?孔子說這番話,正好派上用場。當父母有過失時,子女必須講究溝通技巧。使父母明白。若是聽不進去,也不能怒目相向,更不能懷恨在心。最好暫時聽從父母,再想辦法勸說。
〔生活智慧〕
(一)同樣一句話,對上、對平行、對下的說法,包括態度與語氣,都應該有所不同,才符合倫理的要求。子女向父母提出勸說,是下對上,不能采取命令式或商量式的口吻,最好用建議式或稟告式,比較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父母有時候聽了子女的規勸,心裏已經明白,表麵上堅持己見,並不認錯。這時候子女應該停止勸說,表示願意接受父母的方式,反而能夠改變父母的言行。
(三)做子女的,千萬記住不要去改變父母,隻能夠促使父母自己改變。更不能明白表示,是自己勸說的功勞,才使父母有所改變。否則,已經是不孝了。
〔建議〕
兩代之間,難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實際上和是非、對錯扯不上關係。為人子女,更應該委婉說明,提供父母做為參考,不能夠要求父母一定要接受自己的意見。
〔原文〕
十九、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主旨〕
孔子認為讓父母知道自己的狀況和去處,才能安心。
〔注釋〕
(一)“遠遊”指出遠門。
(二)“方”即方向、方位。
〔今譯〕
孔子說:“父母親在世,子女不要出遠門,真的有需要,也必須告訴父母明確的去處。”
〔引述〕
子女的安全和健康,是父母最為關心的問題。子女現在哪裏?狀況如何?最好讓父母知道,以免擔心。
父母健在的時候,最好不要遠行。一家人朝夕相處,才能互相關照。確屬有必要遠行,應該事先向父母稟告,而不是告知。到了目的地,應該打電話回家,問父母安好,報告自己的情況。不使父母擔憂,是為人子女的一點孝心。尤其在離家外出的時候,更應該如此。
〔生活智慧〕
(一)從小養成外出和回家,都向父母稟告的習慣。進而時時遇有大事或要事,都不使父母擔心。使父母安心,是子女應盡的責任。
(二)現代外出的機率很大,必須事先向父母稟告,保持定期請安,並報告近況。最好留下連絡電話,以便隨時連絡,互通信息。
(三)父母在為什麼不遠遊?因為父母無時無刻都在想念子女,並不是希望占有或控製子女,或者把子女當做防老、養老的的工具,而是一種純潔自然的親情。子女以“不遠遊”或“遊必有方”來回報,成全父母的愛,是一種對父母的尊重和敬愛。
〔建議〕
子女盡可能侍奉在父母的身邊,一家人團聚歡樂,才有家的樂趣。若是為了學業、事業的需要,應該常保聯係,定期歡聚,或者把父母接過來住在一起。
〔原文〕
二十、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說明〕這一句話,已經出現在學而篇“父在觀其誌”那一章,請自行參閱。
〔原文〕
二十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主旨〕
孔子認為子女應該記得父母親的年齡。
〔注釋〕
(一)“知”即記得。
(二)“喜”是歡喜。
(三)“懼”為憂懼。
〔今譯〕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得,一方麵欣喜父母親高壽,一方麵憂懼他們的衰老。”
〔引述〕
父母長壽,是子女最大的樂事。然而長壽具有兩方麵的意義;一是活得長久,一是日愈衰老。前者使子女欣喜,後者令子女憂懼。有孝心的子女,不但知道父母的年齡,而且牢記在心。記得及時行孝,盡心奉養父母之外,還要謹言慎行,不要令父母擔心,更不能使父母蒙羞。
〔生活智慧〕
(一)看到父母年歲日高,表示父母跟子女歡聚的日子,已經逐漸減少。務必提醒自己,行孝要及時。
(二)事情總是一體兩麵,有喜有憂,全部都要承受。盡量使父母歡樂,多少可以減少一些憂愁。勿使時光白白溜走,應該是子女的責任。
(三)孝心要落實到實際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誠摯而積極地的表現出來,才有意義,也才有價值。
〔建議〕
牢牢把握現有的時刻,對父母表達孝敬的心意。
〔原文〕
二十二、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dài)也。”
〔主旨〕
孔子主張說出的話一定要真正付諸實踐。
〔注釋〕
(一)“躬”即親身、親自。
(二)“逮”是及,做到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古人不輕易說話,因為說到而做不到是很可恥的。”
〔引述〕
說話算話,令人十分欽佩。說話不算話,以後再怎麼說,別人都不敢相信。先做後說,當然最可靠。說了便做,也很不容易。答應得太快,往往不容易兌現。說得太早,常常遇到難以控製的變數。因此推論,沒有把握的事情,最好少開口。
〔生活智慧〕
(一)先考慮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再承諾別人的請求,應該比較妥當。否則輕諾寡信,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二)一旦答應下來,務必盡心盡力,以求如期完成。不要找理由,也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因為說再多也沒用。
(三)同一段時間,不要承諾過多的事情。寧可事先抱歉,也不要事後才後悔。時間就這麼多,誰也沒辦法。
〔建議〕
養成不隨便承諾,不隨口答應的習慣。想妥當了再承諾,有把握時才答應。
〔原文〕
二十三、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主旨〕
孔子教人如何減少過失。
〔注釋〕
“約”是自我節製、約束自己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因為自我節製、約束自己而犯過失的,實在很少見。”
〔引述〕
雖然說不要怕犯錯,以免由於害怕犯錯而什麼都不敢做,反而失去嚐試的機會,影響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但是盡量減少犯錯,仍然十分必要。減少錯誤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莫過於謹言慎行,時時自我節製、約束自己。
約即約束,克製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一句也不能說。不該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做。如果真能夠這樣,犯錯的機率就會大大減少。
〔生活智慧〕
(一)大部分人都克製不了自己,往往一時興起,便脫口而出,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樣的人,錯誤必然很多。
(二)自愛自重的人,知道自律的重要性。用心克製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樣一來,錯誤自然大幅度減少。
(三)最好的辦法,仍然是想妥當了才說,想妥當了再做。謹慎小心,時時約束自己的言行,當然最為妥當。
〔建議〕
養成自我約束的自律習慣。不放縱自己,不吹噓自己。不讓自己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以免闖禍。
〔原文〕
二十四、子曰:“君子欲訥(nè)於言,而敏於行。”
〔主旨〕
孔子教人說話慎重而行動敏捷。
〔注釋〕
(一)“訥於言”指說話慎重。
(二)“敏於行”即做事勤快。
〔今譯〕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慎重,做事要勤快。”
〔引述〕
很多人說話十分隨便,愛怎麼說就怎麼說,想說什麼便說什麼。很多人說了半天,始終沒有行動。就算真的去做,也拖拖拉拉,別人急他偏不急。孔子針對這樣的毛病,提出“訥於言,敏於行”的良藥,希望加以矯治。
我們常說要自我改變氣質,卻苦於找不到好方法。現在看到孔子的良方,最好勤加練習,及早養成好習慣。
〔生活智慧〕
(一)說話太快的人,好像沒有經過大腦,令人不敢相信。實際上觀察,似乎也是如此。說慢一些,大家聽得清楚,自己也才明白到底說了些什麼,趕快去實踐。
(二)說出來的話,自己都做不到。這種說空話的毛病,別人不方便說,必須自己勤加檢討,才能改進。
(三)做事遲緩,不是沒有效率,便是心不甘情不願,給人很壞的印象。勤快、伶俐、敏捷,大家都喜歡。
〔建議〕
少說多做,說得緩慢一些,行動敏捷一些,做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
〔原文〕
二十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主旨〕
孔子勉勵人要修德。
〔注釋〕
(一)“孤”即孤立。
(二)“鄰”是親近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德行良好的人不會孤獨,必定有人會親近他。”
〔引述〕
孔子這一句話,便是《易經》坤卦文言所說的“敬義利而德不孤”。意思是恭敬、適宜,一旦確立,就能夠促使美好的德行廣博而不狹窄。
有些人朋友很多,經常來往,顯得十分熱鬧,但內心的感覺,卻相當孤獨、寂寞。因為朋友滿天下,知心的卻不知道在哪裏?有些人剛好相反,來往的朋友很少,由於談得來又有良好的默契。就算不常往來,也覺得彼此心意相通。為什麼這兩種人會有這麼大的不同?主要原因,在於前者大多是酒肉朋友,重視物質的享受而忽略精神的感應。後者則是道德修養良好,君子之交淡如水,內心充實,自然不孤單也不寂寞,天天自得其樂。
〔生活智慧〕
(一)自認為曲高寡和的人,大多驕傲自負,看不起別人,談不上道德修養良好。這樣的人,大家不願意親近,當然孤獨、寂寞,怪不得別人。
(二)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士,必然關心社會人群,也不可能看不起別人。重視道德修養的人,自然樂於向他請教,和他來往。人不在多,真心交往最要緊。
(三)品德修養良好的人,大多重視內心的悅樂。吃得好不好?穿得漂亮不漂亮?居住的房屋是不是美輪美奐的豪宅?根本不在乎。這樣的交往,當然是誌同道合的歡聚。
〔建議〕
注意自己的修養,自然有人聲氣相通,因道結合,成為知心的朋友。
〔原文〕
二十六、子遊曰:“事君數(shuò),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主旨〕
孔子認為事君、交友,應該謹守分寸。
〔注釋〕
(一)“數”在這裏,是態度顯得急切的意思。
(二)“疏”是疏遠的意思。
〔今譯〕
子遊說:“事奉國君過於急切,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於急切,會被疏遠。”
〔引述〕
和上司相處,希望獲得賞識和獎勵,應該是人之常情。若是態度上表現得十分急切,就會引起上司的反感,招來侮辱,也是自作自受,怪不得上司。和朋友相聚,十分急切地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會引起朋友的恐懼,而趕緊采取疏遠的對策,紛紛逃避,躲得遠遠的,不願意再交往。
無論和上司或朋友來往,保持適可而止的分寸,應該是合理的尺度。維持安全的距離,實際上是大家可以遵行的原則,值得我們參考。
〔生活智慧〕
(一)人與人之間,由於個別差異的緣故,難免有一些不一樣的見解,表現出不相同的態度。我們采取和而不同的原則,在存同求異之中,逐漸建立共識而和諧一致。過程中不能夠過於急切,以免引起對方的驚慌、恐懼。
(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最要緊的是兩廂情願,雙方都有這樣的互動意願,不能有任何逼迫、威脅和恐嚇。當然,誌不同,道不合是不能勉強一定要互動的。
(三)居於倫理的要求,上司和部屬之間,部屬對上司至少要禮讓三分,不能夠平起平坐,完全沒有上下的區隔。朋友之間,也有長幼之分,對年長的、聲望較高的,最好特別表示敬重。
〔建議〕
人是群居的動物,不能夠不和他人打交道。這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如何發展?又如何良性互動?應該是大家共同關注的課題。我們最好在人際關係方麵,多費一些心力和時間,使自己知道分寸的拿捏,增加互動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