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死於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二歲。他三歲時,便失去了父親。他的母親十八歲時守寡,到了四十二歲,也就是孔子二十四歲時,就去世了。在這麼一個孤兒寡婦的家庭裏,能夠培育出全人類所尊敬崇拜的導師。母教的偉大,實在令人欽敬。統一與和平,是孔子學說對於國家極大的貢獻。
孔子學說的重心在“人”,並不在“神”,所以不重視宗教,而重視做人的道德修養。把“儒家”說成“儒教”,相信孔子不能同意。
孔子學說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說”。說一大堆,不如親自去做,所以讀《論語》,最好把論語的道理,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
隻有真正做一個論語人,才是確實了解《論語》的人。
孔子、釋迦牟尼和蘇格拉底,幾乎出生在同一個時期,共同掀起一場人類不分東西、不分種族的道德自覺活動。現代人重物質生活而輕忽道德修養,重新了解《論語》的真意,應該可以歸根複命,走出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