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

第十六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①,損者三友。友直②,友諒③,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④,友善柔⑤,友便佞⑥,損矣。”

【注釋】

①益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種。

②友直:同正直的人交友。

③諒:信實。

④便辟:意思是因熟悉而偏袒。

⑤善柔:善於讒媚奉承之意。

⑥便佞:慣於花言巧語。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諂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故事鏈接】

漢高祖劉邦死後,由於惠帝年幼,朝中大權實際上由呂後掌握。她想把原有的大臣、將軍們一網打盡,讓呂氏家族來接管天下,因此,封自己的侄兒呂產、呂祿為王,掌握了中央的軍政大權,可是等呂後死後,周勃和陳平一夥老臣便秘密謀劃,要一舉誅滅呂氏家族。

但是,呂祿掌管北軍,周勃不能靠近。緊急關頭想起了老丞相酈商。因為酈商的兒子酈寄是呂祿的好朋友,可以利用這層關係騙呂祿出來,然後設法除掉他。在家養病的酈商隻得同意,讓兒子酈寄設計把呂祿騙出來。

呂祿不明真相,便隨酈寄一起出城打獵。周勃領兵趁機控製了北軍,隨後便把呂氏家族全部斬草除根。

酈商就在這一年病死,他的兒子酈寄被皇帝封為將軍。

後來《漢書·酈寄傳》記載了這件事的經過,說酈寄的行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忘記了朋友間的道義。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君子九思()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有三種。以得到禮節的調節為樂,以傳揚別人的好處為樂,以多交賢能好友為樂,這便於己有益了。以驕傲放縱為樂,以縱情遊蕩為樂,以大吃大喝為樂,這便於己有害了。”

【故事鏈接】

周宣王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姬宮湦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對國家大事從來不聞不問,一味吃喝玩樂,派人到處找美女。大臣褒珦勸諫幽王別忘了治理國家,周幽王根本聽不進去,竟命人把褒珦關進監獄。

褒珦在監獄裏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珦家人,叫褒姒。

幽王有了褒姒,見她長得俊俏,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與她住在瓊台,終日飲酒作樂。可是褒姒從進宮以後,總是悶悶不樂,沒有露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麼也笑不出來。

百般無奈的周幽王就下了一道旨意: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大臣叫虢石父,特愛拍馬屁,他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幾裏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接著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太好了,就這麼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將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是周幽王為了讓娘娘笑而用的計策,於是都氣憤地回去了。褒姒看到後真的笑了一下。

後來,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白跑了一趟,這次誰也不來理會他們。鎬京的兵馬不多,抵擋不過強大的戎兵,終究遭致亡國。

君子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在九個方麵多用心想想:看的時候,要思慮明白;聽的時候,要思慮清楚;臉上的顏色,要思慮溫和;對待工作的時候,要思慮嚴肅認真;言談的時候,要思慮誠實;遇到問題的時候,要思慮怎樣向人家請教;發怒的時候,要思慮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慮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故事鏈接】

漢光武帝時,有一些執法嚴明、不畏權貴的官吏,管洛陽城門的小官郅惲便是其中一個。別看郅惲官職低,這老頭可倔得很。郅惲的耿直早在三十年前王莽篡政的時候就已名滿天下。劉秀做皇帝後,聽說過他的學問和品德,本想重用,見他年老體弱,認為沒多大用處,就讓他做了個管城門的小官,他也不推辭,幹得挺認真。

有一次,漢光武帝帶了一批人,到洛陽郊外去打了一天獵,回城的時候,已經是深夜。皇帝的車駕到了上東門,城門早已關了。隨從打獵的侍從叫管城門的開門,郅惲拒絕了。

過了一會兒,漢光武帝親自策馬立到橋邊,吩咐郅惲開門。不料郅惲說:“夜裏看不清楚,不管是誰要進城,還是按朝廷的規矩不能隨便開門。”漢光武帝隻好繞到東中門進城。

第二天,漢光武帝正想找郅惲責問,不想郅惲的奏章已經送上來了。奏章上說:“陛下跑到遙遠的山林裏去打獵,白天還不夠,直到深夜才回來。這樣下去,國家大事怎麼辦?”漢光武帝看了奏章,肚子裏的氣就沒有了,連聲說:“這倔老頭子果然有膽量、有見識!”於是,命人賞給郅惲一百匹布,把那個管東中門的官員降了職。

陽貨篇第十七

性相近,習相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故事鏈接】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

他有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

雖然四個孩子成長在相同的環境下,但性情各異:

曹植有建國保家的理想,性情溫柔敦厚。他喜詩書、富才氣。少年時聰慧過人,出口成章,深得曹操寵信。

曹丕卻與曹植習性有異,他喜歡舞刀弄槍,尤精劍術,在武術史上也留有名聲。

曹彰是一員猛將,可以當三軍之帥。他可以左右開弓,在百步之外,射中一根頭發絲,他還能把一頭小象按在地下。

小兒子曹衝是個有名的神童,曹衝稱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們幾乎無人不曉……

曹操的四個兒子同樣的出身,同樣的生長環境,但性格卻不相同,自然是時勢造成的。同時,這與他們的習性也是分不開的。

道聽而途說

子曰:“道聽而塗①說,德之棄也。”

【注釋】

①塗:通“途”。

【譯文】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故事鏈接】

孔子曾經說過:“從道路上聽來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從道德作風來說是要不得的。”

戰國時期,艾子從楚國回到齊國。剛進都城,便遇到愛說空話的毛空。毛空極其神秘地告訴艾子,說有家人家的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

艾子不信,說:“不會有這樣的事吧!”

毛空說:“那可能是兩個鴨子。”

艾子搖搖頭:“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說:“那麼大概是三個鴨子生的。”艾子還是不信。

“那也可能是四個、八個、十個。”毛空就是不願意減少已說出的鴨蛋的數目,艾子當然無法相信。

過了一會兒,毛空又對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來,有三十丈長,十丈寬。”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說:“那麼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

毛空說:“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實在忍不住了,再也不願意聽毛空瞎吹了,便反問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還會從天上掉下來?是你親眼所見嗎?剛才你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現在你說的大肉又掉在什麼地方?”

毛空被問得答不出話來,隻好支支吾吾地說:“那都是在路上聽人家說的。”

艾子聽後,笑了。他轉身對站在身後的學生們說:“你們可不要像他那樣的‘道聽途說’啊!”

上麵這則故事出自明代屠本暖編著的笑話集《艾子外語》。這則笑話故事正好是對孔子所說的“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的注釋。

鄙夫不可與事君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

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侍奉君主嗎?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擔憂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倘若擔心失去,就會什麼事都幹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