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評價中的師德1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教育教學評價的改革,這也是全麵推行素質教育的要求。新時期的教育教學評價,改變了過去那種隻重結果的方式,轉變為注重過程、促進發展。同時,評價提倡多元主體,尤其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不斷對學生進行激勵。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真實,發揮評價的作用,評價過程中要防止評價“作假”。
第一節 評價注重過程
新時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要教師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全麵推行素質教育。可是現實中許多地方出現了“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踏踏實實”的現象,其原因主要就是教育評價改革措施沒有真正落實到位。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精神》,2002年12月27日教育部頒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評價注重過程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是新課程的明確要求,也是現代教育評價理論發展的結果。注重發展過程,即從過分關心結果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並且,將終結性評價結果當作下一次評價的起點,不斷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所以,每位教師都應該樹立注重過程的評價觀念,從根源上擺脫應試教育對教師、學生和社會的束縛。
改革課程評價
當前世界各國課程評價改革的趨勢就是更加關注人和人的發展,呈現出如下鮮明的特點:以質性評價取代量化評價,如表現性評價和成長記錄袋評價;評價的功能由側重選拔淘汰轉向側重發展。例如日本在戰後教育評價的演變,由隻重視“選拔”轉向“提供信息”;在評價中既重視個性化,又倡導合作。例如在美國出現了所謂“授權評價法”,就是把評價學生成績的權力,由教師轉向學生;強調評價問題的真實性和情境性。
學生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活動評價:評價不僅重視結論,更重視過程,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評價的結果以簡單的方式加以記錄,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給出恰當的反饋以激勵學生進步。如在“測定一段時間內本地雨水的pH值,繪製時間一pH值關係圖,討論本地區出現酸雨的情況,分析可能的原因”的活動中,學生要經曆“提出問題(本地區可能有酸雨)—取樣和測定雨水的pH值—記錄數據—處理數據—通過比較得出結論(作出是否有酸雨的判斷)—根據本地的實際分析各種可能的原因”這樣一個過程。考查和記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從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實驗技能、記錄和處理數據的能力、實驗報告的合理性、學生交流討論和發表見解的情況等作出綜合的評價。
從課程改革評價的發展趨勢和表現性活動評價的兩個案例,可以看出:若以質性評價取代量化評價,注重評價過程,強調評定問題的真實性、情境性,注重綜合評價,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將為全麵了解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發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注重過程評價是新時期教育教學評價的主要特征。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過於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實現評價促進發展,就要積極開展過程評價。過程評價不能與學習過程分離。真正的過程評價必須是“學中評、做中評”,“學、做、評”一體化。
(一)過程評價應滿足的條件
評價內容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更要評價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僅是學科發展目標,更主要的是基礎性發展目標。
1.“學、做、評"一體化,評價過程是學習過程
任何與學習過程相脫離或相錯位的評價都稱不上發展性評價。要在學習過程中觀察、記錄。這種觀察和記錄具有即時的效應,要時時為學生的發展指明方向,不斷為學生的進步打氣加油,能真正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評價工具一定要符合“課標”的精神,努力貫徹課程的三維目標,使學習材料和學習活動貼近兒童生活,反映現實生活,使內容與形式都富於童趣。在評價與教學活動的目標設計中,既要有知識與技能等學業目標,又要有培養孩子愛生活、願意與同伴交流、勤於請教父母和老師、重視自我反思等非學業目標。學習內容還要注意與其他學科進行綜合。在精心營造的真實的學習情境中,評價兒童的學習。
2.評價活動要體現“主體多元、內容多樣、方法多種、注重過程"的原則
學習過程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評價過程也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還要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有自我評價,也有同伴評價,還有父母老師的評價。特別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評價自己。從評價內容上看,有的是評“雙基”,更多的是評表現;評價方法有自我判斷、自我反思,他人觀察,紙筆測試,更多的是成長記錄。
3.淡化橫向比較
淡化比較,不評分、不分等,力求淡化分等排隊的評價觀念,過早地分等排隊弊多利少。不適當的分等排隊往往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會挫傷一些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會影響他們終身的發展。在自評和他評時,需要分等定級的,也要減少等級,模糊等差。
(二)過程評價中應注意的問題
1.重視過程並非隻重過程而不再重視結果
許多人認為,過去的評價有問題,就是終結性評價的原因。甚至主張完全用過程性的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實質上,注重過程的評價本質目的也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或結果,因此我們不要從一個誤區進入另一個誤區。因此,教育部頒發的《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中說:“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在教育實踐中,評價既要重視結果,又要通過對過程的評價和分析,肯定學生的進步,進行激勵,同時尋找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2.對過程的理解要全麵
過程是指教學的過程。我們可以把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看作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不斷地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學目標、學生的興趣、學生原有的發展水平、課堂的氣氛、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因素,彼此交織、互相影響。這種豐富的教學過程,成為了教學評價的內容,如何使教學過程更加有效和優化,就是我們進行評價的目標。同時,過程又是指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因而學生的發展過程應成為評價的主要內容,不僅包括學生學習過程,還應包括學生身心發展的其他過程。
3.不能注重過程簡單化、程式化
重視過程是現代教育評價中的重要理念,並且人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不少的成功方法和經驗。但是我們不能就將采用某種特定的評價方法甚至評價工具的評價認為是注重過程的評價。這種現象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經常發生,有些時候是因為領導“拍腦袋”的結果,有的時候因為沒有給廣大教師提供相應的條件,還有的時候是教師本人沒有真正理解而采用。
4.不能帶有偏見和主觀臆斷去評價
現實中,部分教師經常由於學生相貌、性別、個性、家庭背景等因素而產生一定的偏見,不僅使學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影響評價質量。教師要明確之所以要求評價注重過程,就是為了所有學生的公平發展。評價的目的不在於給學生貼標簽,也不在於給學生分出高低。
5.評價的反饋要把握時機,內容要具體,講究評價用語
(1)根據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個體,把握反饋時機,靈活運用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一般情況下,實行有效的評價都很注意及時性,當學生表現出某些良好的行為或取得點滴的進步時,教師及時表揚和激勵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其繼續努力,做得更好;當學生表現出不良行為之後,教師及時的暗示和提醒可以使學生停止、糾正自己的行為,避免形成不良的學習行為習慣。不過,在某些的情況下,即時的反饋可能會對學生造成傷害或者其他負麵效應,因此,適當地推延反饋的時機是很必要的。
(2)反饋的內容要具體、明確,並給學生一定的指引。不能對學生作簡單的優與劣、好與差、行與不行的判斷,而應讓學生明了自己好在哪些方麵,不足在哪些方麵,還應作多大的改進,如何改進等。例如,像“你真聰明”有時就可以改為“真棒,數學題全對了,繼續努力,爭取語文表現更好。”
(3)注意反饋用語的分寸。對於那些“響鼓還需重槌敲”的學生可以直指問題本身進行評價。而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要盡量到委婉含蓄。“真情說優點,委婉道不足。”有人把這句話奉為評價學生的要領,很有道理。由於自尊心和教師的權威印象,學生很怕教師說他的不是,更忌諱教師給他扣帽子以及責罵和挖苦。所以,教師要善於運用“委婉”這一藝術手法來實施負麵評價和激勵性評價。
6.評價要防止占用過多教學時間
由於缺乏正確認識,部分教師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過分重視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評價專用時間過多。我們應該把評價有機地滲透於教育教學內容、過程中,使它們渾然一體,沒有刻意雕琢過的痕跡,這種評價將會是潛移默化的,真正促進發展的。
成長記錄袋的功能
“成長記錄袋評價法”是當前引起極大關注的一種評價方法,這種方法重視學生發展的過程,能記錄學生的成長曆程,從而開放地、多層麵地評價學生。同時,這種方法還可用於對教師的評價,使教師感受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上學期我校正是利用了成長記錄袋的激勵性作用,使課改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先談一下“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建設。評價的指導思想和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麵素質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新精神;激勵學生學習。為了使學生體驗更多的成功,我校的“成長記錄袋”突破了時間限製。通過問卷的形式把學生升初中以前的生活作了回顧,把過去的優點作了全麵的積累,這樣,袋裏的內容就有了以下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