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1 / 2)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不]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真正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實際上達不到德。上德之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之人強調作為而無以能為。上仁之人勉力博施於人,但無私心意圖。上義的人勉力施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禮的人勉力施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所以,喪失了道以後才出現德,喪失了德以後才出現仁,喪失了仁以後才出現義,喪失了義以後才出現禮。那禮呀,是忠信衰敗的表現,也是社會動亂的禍首。那先見者,是道的虛飾,是邪偽的開始。因此,大丈夫應取忠厚不取薄禮,取實在不取虛華。所以,舍棄薄和華而采取厚和實。

【解析】

這是老子《道德經》的第二部分——《德經》。在前麵的章節中我們探討了老子的《道經》,《道經》向我們闡明的是天道,即自然規律。《德經》向我們揭示的是人德,即人生的行為準則。天道和人德二者共同構成了老子的整個思想哲學體係。時至兩千年後的今天,老子的道德思想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並將其作為我們的行為指南和道德標準。

作為《德經》的開篇,老子首先給我們揭示的是,有德與無德的概念與行為之區別。因為在前邊已經提到過德的概念了,這裏不再贅述。

具有最大德性的人,根本就沒有德與不德的概念,所以在別人看來,他的行為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就是說,大道無言無名,大德同樣也無言無名。一旦有名,那就進入了後天的分別之中,而具有分別心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麼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這樣一來,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沒有真正的道德了。

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我們認為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家的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人的主觀意誌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為、無為,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誌辦事,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體現在人間,所以又是有德。然而下德是有以為的無為,但卻抱著功利的目的,憑著主觀意誌辦事。

在本章裏,老子把政治分成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為和有為。道和德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於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準,但德隻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的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

茫茫宇宙間,所有的生命都隻是一次偶然的發生和或然的出現,他們猶如虛空寂寞清冷的大自然中的一時之過客而來去匆匆,既不能對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所助益卻也不能構成任何重大危害,他們自以為豐富多彩的瞬間生命之顯現,在大自然中連一絲痕跡都不會留下。所以,所有的生命都隻有當下的存在意義而沒有原始的或終極的紀念意義。我們不禁為生命的短暫和自身的渺小而扼腕歎息,可歎息本身是毫無價值的,它隻會空耗我們的生命,在這短暫的一生裏,我們該如何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我們都十分關心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比別的動物高明,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誌,能夠區分善惡美醜,正因為有了區別對待,我們才會存在道德的標準,當然這種標準也是人為規定的,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德是無須形式的,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足以參考的指標,我們在參透這一思想的同時,也就明白了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讓自己做一個大寫的人,隻有這樣我們才不負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