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譯文】
善於立法者自己就被禁錮在法律的規範之內拔不出身子,善於聚攏徒眾的人自己也被聚攏在徒眾之中脫不出自身,子孫對其的祭祀總不間斷(生前受到法律的紛擾,死後也不得安寧)。把德修煉到一人身上,德表現出來的是純真;修煉到一家,德表現出來的是富餘;修煉到一鄉,德表現出來的是鄰裏相處和睦久遠;修煉到一國,德表現出來的是豐饒;修煉到整個天下,德表現出來的則是自由平等。因此以是否純真去觀察一個人是否有德,以是否富餘觀察一個家是否有德,以鄰裏相處是否和睦久遠觀察一個鄉是否有德,以邦國的經濟是否豐饒觀察一個邦國是否有德,以天下百姓是否都自由平等觀察天下是否有德。我憑借什麼去判斷天下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就是以此為準則。
【解析】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建”是國家建立法律之意,“善建者”,就是善於立法的人。“不拔”,拔不開腳步之意,亦即受法之禁錮不得自由之意,老子提倡自然無為,反對任何對人之禁錮的社會形式。“抱”,聚攏;“善抱者”,就是善於聚攏徒眾的人,當老子之世,孔子聚徒講學,弟子三千,是第一個“善抱者”,老子對其采取不讚成的態度,老子本人一個徒眾也不收。“不脫”,脫離不開自身,亦是不得自由之意。“祭祀”,一種懷念先人的儀式。“不輟”,不間斷。我們都知道,儒家特重視宗族的延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把是否有子孫對祖宗進行祭祀看成頭等大事。老子提倡自然無為,反而把子孫的祭祀看成是一種攪擾,是對安寧的破壞,因此也持反對態度。此章老子是批判法家和儒家的社會觀,法家強調依法治國,儒家強調以禮樂教化治國,都是有為之治,都與老子的自然無為的理念格格不入,老子通過對法、儒兩種有為思想的批判,進而提出修身、齊家、睦鄰、治國、平天下的標準。老子認為:法家以法製以求修身、齊家、睦鄰、治國、平天下,儒家以聚徒講學以求修身、齊家、睦鄰、治國、平天下,都是有為,都是不但禁錮他人也禁錮自我的愚蠢做法。道之德的理念,是自然無為的理念,應該用自然無為去修身、齊家、睦鄰、治國、平天下。
在老子的理想之中,以自然無為去修身,那麼就會人人都變得純真,從而消除了人心險詐;以自然無為去齊家,那麼家族成員都以純真無詐事家,從而家庭也會成為富裕的家庭;以自然無為去與鄉鄰相處,那麼人人都以純真對人,從而鄉鄰之間也能和睦久遠;以自然無為去治理國家,國家也能興旺發達;以自然無為去治理天下,天下百姓就都能獲得自由平等。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是講德之作用於身、家、鄉、國、天下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把老子所講的德修煉到身、家、鄉、國、天下之後,身、家、鄉、國、天下將會怎麼樣。老子在這裏是在描繪一幅由自然無為之德作用下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的圖畫。“修”,修煉,使德成為個人修身、齊家、睦鄰、治國、平天下的自覺規範。“之”,到。“餘”,富餘。“長”,久遠。豐,五穀豐登,上古社會是農業社會,社會的經濟狀況的好與壞,主要看農業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