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張銘沒有及時處理來自吳地的謠言,東吳散布的謠言傳播速度進一步加快,可信度越來越高,而人心和道德高度也就慢慢偏向了吳國,駐守在吳地的士卒的士氣也不斷下跌。
“區區小道也敢拿出來丟人現眼?”張銘看了看情報,笑著將其丟到了一邊。
第二天,來自陳留昭告很快就張貼在了全國各地。
詔書言明:此次在吳地爆發的瘟疫,其標本經過最初發現的關羽運回陳留,並在專家們的攻關下,已經將其疫苗研究出來。
該疫苗已經開始批量生產,並且即將運往大漢每一個州郡,所有百姓都能免費注射。華夏帝國政府向全國百姓保證,該類疫苗絕對可以照顧到華夏大地每一個炎黃子孫,以及所有願意歸化的胡人異族。
對於東吳爆發的瘟疫,張銘強烈譴責肇事者的吳國政府,並公布了大量數據,將這種細菌的製作地點和主要負責人一一暴露了出來。根據公布的數據,大家會發現細菌的製作地點是在會稽郡的一個小村子裏麵,而主要負責是江東張家的家主張溫。
最後,號召大家為了深陷病痛之中的吳地同胞進行捐款,所得的善款將購買大量的生活用品和藥品,對東吳的受難百姓進行救助。華夏政府優先捐獻了大量的物資和藥物,並且派出了三千多名醫生趕赴吳地,對患者進行治療。
榜文發布後的第二天,大量的醫生和物資開始通過鐵路運到了荊州,然後以荊州為中心輻射到揚州、交州兩地。
而自從這個榜文被大家所熟知之後,對於華夏政府的看法立刻一百八十度扭轉了過來。在紛紛響應政府號召捐獻財物的同時,紛紛譴責這起事件的肇事者,也就是東吳政府。
而深居揚州的百姓也開始對孫策懷疑了起來,因為若非孫策已經注射了疫苗,為什麼他能夠毫無顧忌地慰問患者?作為一個國家的代表,若是他出了什麼事,作為流亡政府的東吳豈非沒有未來可言?
很快,他們的懷疑就得到了證實,因為孫策在榜文張貼出來後,就沒有再出現在人們的麵前。
於是,東吳政府很快就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起來。
“計劃非常順利……”孫策帶著滿臉的怒容看著下首處的諸葛亮。
而諸葛亮仿佛睡著了一般,若非手中羽扇時不時搖動一下,或許還真讓人他已經睡著了。
“示敵以弱……已經完成了!代價果然很大啊!此次決戰,就算是獲勝並將華夏軍趕出東吳,光收拾人心也不知道要花費幾何……”一旁的張昭歎了口氣。
“給華夏軍下戰書!約戰鬱林!”孫策再也坐不住了。
曾經因為自己而獲得幸福生活的東吳百姓,如今成為了批判他的主力軍。這就如諸葛亮說的:“百姓不過一群綿羊,領頭的要他們去哪裏,他們就去哪裏。他們從來不會管領頭的是一隻綿羊,還是一隻獅子,甚至已經打定主意謀害他們的老狼……”
東吳成為流亡政府,於是在百姓的心中,華夏帝國很快就成為他們心中的新領頭者。他們很快就忘記了‘前朝’給他們的好處,反而根據領頭者的意向,將罵名都放在了前朝身上。
的確,東吳在這件事上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形象。然而百姓們都不知道,除了少數的幾個村子以外,大部分的村子並沒有投放致命的細菌彈,隻是投放了一些讓人頭痛發熱的藥物而已。
東吳百姓是東吳政府通知的根本,就算要通過輿論抹黑華夏政府,東吳也不可能真的犧牲大量的百姓生命。
況且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細菌武器研究出來後,相應的解藥東吳還沒有研究出來就爆發了戰爭。因此在使用細菌武器上,許可條件比華夏的還要嚴苛。所以昭告上說的自己已經研究出了疫苗什麼的,純粹就是扯淡。
孫策看望的並非真正的病患,而是下了藥的中毒患者。他們隻需幾天時間,體內的自我保護功能就能將藥性去除,然後他們就能恢複健康,更不存在傳染一說,所以孫策當然可以放心慰問他們。
但為了示弱與敵,所以孫策沒有辟謠。而本想著幾天後被下藥的那些患者自愈,並且東吳在決戰之時將華夏軍趕出東吳之後,百姓們會理解政府的良苦用心,可如今看來,華夏那些所謂的物資和藥物,已經將他們的心給完全收買了。
說穿了,百姓就是那麼一個奇怪的物種。隻要能讓他們活下去,讓他們能夠每年有所結餘,他們就能擁護你;
讓他們每天都吃上白米飯,換上一兩件新衣服,並且每年都有比較多的結餘,那麼他們就能愛戴你;
讓他們豐衣足食,吃膩了肉菜吃野菜,吃膩了山鎮吃海鮮,收入越來越多,對外越來越有底氣,那麼他們就能拚死捍衛你。
在這個基礎上,不管統治者是蠻夷還是漢人,不管國家是否亡國,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
華夏能夠給他們東吳給不了的,於是他們就集體叛變了,就是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