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沒身不殆(1 / 2)

第十六章 沒身不殆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達到虛無的極端境界,固守寧靜達到厚重忠實。在萬物的生長發展中,我用虛靜之境界去觀察萬物的發展變化。萬物都向其初始狀態回歸,回複到初始狀態叫做靜,靜叫做天道所歸的命。回複其生命曆程是宇宙永恒法則,明了宇宙永恒法則叫做明智,不明了宇宙永恒法則,輕舉妄動就會招來禍害。認識宇宙永恒法則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會大公無私,大公無私可為天下君王,天下君王應合天理法則,天理法則必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長久,終身沒有危險。

【解析】

這一章老子提出了“虛極”、“靜篤”、“靜”、“常”、“明”、“容”等概念。“致虛極。守靜篤”。“致”春秋古義有“委身”之義,“將身置於靜寂無極的虛空中”。這是修行中的一種內覺狀態,非修行者很難理解這句話。修道者在修行中,內覺全身心融入太虛之中,達到了物我兩忘之境,並非茫然一片,一點真我靜守著湛然的純一,這就是“守靜篤”。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告誡修到這個次第修道,“萬物生生滅滅是大道法則,知而不幹涉是睿智,如果憑借自己的神通妄加幹涉必遭凶險”。凶險何謂?因為你違背天道,必遭天譴!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對初步入五地——慧照地的修道者,知道了天道的規律法則,才可以涵容一切,不倚仗神通妄加幹涉。做到涵容一切才會無私無欲;做到了無私無欲才可能神機博大;神機博大才可能神融太虛;神融太虛才可能神會生命的本原,隻有回歸那生命本原才會永存不息。即使有一天我們的欲界肉身該終結了,我們的真我——元神可以安然回歸宙心,不會遭到任何風險。

【智慧典例】

為人之道

李士謙清靜無為好善樂施

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侍奉母親以孝著稱。母親曾經嘔吐,懷疑是中毒,於是他就跪下嚐舐。他的伯父是魏岐州(今陝西鳳翔)刺史李瑒,對他的行為深深歎賞,常稱讚他說:“這個孩子是我家的顏回。”士謙12歲時,魏廣平王讚征為開府參軍事。後來他為母親守喪,哀痛過度以致骨瘦如柴。他有個姐姐嫁給了宋氏,不勝悲哀而死。士謙服喪期滿,將家宅舍棄改為寺院,自己脫身而出。

到學校請求受業,精研不倦,於是博覽群籍,兼長天文術數。齊吏部尚書辛術召任他為員外郎,趙郡王叡以德行征用,他都稱病不就職。和士開也很器重他,勸朝廷擢任他為國子監祭酒。士謙知道後堅決推辭,獲免。等隋文帝得了天下,他就立誌永不做官。

因為自己從小就成了孤兒,所以他從不飲酒吃肉,口不出殺害之言。親戚朋友聚會時,他總擺下盛酒食的器具,麵對端坐。

終日不倦。李氏宗黨豪盛,每到春秋兩個社日,必大會極歡,無不沉醉喧鬧。有一次曾集會於士謙的居所,豐盛的食物滿布麵前,但他先擺上黍子,對眾人說:“孔子稱黍為五穀之長,荀子也說先吃黍稷,古人所倡,能違背嗎?”老少肅然,不敢放肆,退下後相互議論道:“見到君子,才知我們這些人德行不好。”士謙聞後自責說:“怎麼能被人疏遠,以至於到了這步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