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是與非
財訊
作者:王俊
有感於身邊越來越多的親戚、朋友牽涉其中,《投資與理財》雜誌的小編們決定寫寫“影子銀行”。折騰數周,大致勾勒出了一個中國式“影子銀行”的輪廓。按照機構的估計,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已經高達30萬億元。從銀行櫃台的理財產品到信托窗口的高收益信托,從小貸公司的服務到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業務,30萬億的金錢,改頭換麵,每天就在你我的身邊流動。
在“影子銀行”蓬勃發展的背後,凸顯的是中國金融資源的錯配,或者說是中國現行金融製度安排與實際金融需求的極端不匹配。簡單地說,在目前國有銀行占據核心主導地位的製度安排下,由於宏觀上國家的強力控製與微觀上銀行的僵硬作為,海量的金融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滿足。淺顯的表現,就是需要錢的融不到,有錢的沒投資渠道,於是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影子銀行”。周期性發作的“非法融資”案等,大抵都是這個模式的輪回循環。
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中國討論的“影子銀行”,在很大程度上隻是為了滿足被嚴重壓抑與被極度扭曲的基本金融需求,是現行高度管製的金融製度安排下的市場化創新,功莫大焉。方興未艾的小額貸款,遍地開花的第三方理財,風生水起的網絡貸款,熱熱鬧鬧的P2P理財,甚至從未絕跡的民間高利貸,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金融服務的不足,推動了中國金融的創新與發展。如果沒有這些“影子銀行”,中國的經濟不知將會怎樣?!
這是中國式“影子銀行”跟西方發達金融市場所講的“影子銀行”的很大不同。中國式“影子銀行”,在於滿足金融需求,核心是高利貸;西方所講的“影子銀行”,在於創造金融需求,核心是高杠杆。所以,中國式“影子銀行”的一大弊端,便是加大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成本。譬如,某地產公司經營現金都很好,還貸能力沒問題,現在急需融資。可在宏觀調控政策下,銀行不允許向它發放貸款。怎麼辦?
這時,一個所謂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出現了。它設計了一個以地產項目收益為抵押、以某家銀行資金池或客戶群為發售對象的信托產品。於是,銀行資金池或者儲戶的錢,以銀行理財產品名義,通過信托的合法平台,加上第三方理財機構的顧問,變成了地產公司的融資。資金出借方的息率可能是5%,到了資金使用方的手裏,也許就變成了15%。三道門檻,融資成本提高了2倍。長此以往,實體經濟何以堪當。還有證券私募基金必須繞道信托平台,白白增加投資者至少2%的成本。信托公司成為最賺錢的金融行業,是我們這個製度安排最具時代感的特征。
由此,中國式“影子銀行”的狂飆突進,也暴露了中國金融監管的遲鈍與落後,隱藏了極大的金融風險。在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的影子模式下,如何避免中介大發其財、兩頭深受其害?在高利貸主導的格局下,誰來監管防範“龐氏騙局”?在監管模糊的地帶,誰最後為投資者的利益真正負責? 等等等等。
中國式“影子銀行”,變局正在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