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因地製宜”可以嗎
關於蘭州牛肉麵的發展和推廣,有一種觀點認為出路應該是因地製宜。所謂“因地製宜”就是針對某一個區域的飲食習慣和口味改造蘭州牛肉麵,采取投其所好的方式,滿足當地顧客的需要。
但是,投其所好真的能贏得市場嗎?或許有成功的範例,但是總體看並不樂觀。當蘭州牛肉麵改造成當地口味的時候,當地人絕大多數並不認可,反而覺得蘭州牛肉麵還不如當地麵食產品。這裏起作用的是心理價值。餐飲的趣味,很多時候就是在尋找差異體驗。試想,誰願意接受一種名義上很有特色,實際上完全不能超出平常經驗的東西呢?
反倒是保持正宗品質的經營者更容易成功。成功的產品,首要的選擇是保持核心競爭力。“金味德”蘭州牛肉拉麵總經理梁順儉曾親身經曆過一次與顧客的“較量”。2008年,他應邀代表蘭州市首次去日本福田市交流蘭州牛肉麵製作技藝。行前準備很充分,連炸好的辣椒都帶上了。到了福田,發現買不到香菜、蒜苗。後來想盡辦法從東京買了一些回來。準備停當,麵對排隊等候的日本食客售麵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問題——日方安排的助理不往盛好湯的麵碗裏加香菜、蒜苗和辣椒油,理由是日本人不習慣吃。梁順儉認為,如果這樣,就根本不能體現蘭州牛肉麵的基本特點,當即要求助理按要求做。但是該助理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理由是不能不尊重日本人的習慣。無奈之下,梁順儉索性把蒜苗、香菜和一大勺辣椒油直接放進牛肉湯裏,強迫對方照做。結果,所有的日本食客都把麵吃得一幹二淨,連湯都喝到見底,並且連聲稱讚,邊翹大拇指邊鞠躬,感謝來自中國的廚師帶來了如此美味。每次回想起這段經曆,梁順儉都更加堅定信心——隻要把自己的麵做地道,是不需要迎合客人的。
不變是一種辦法,“因地製宜”也有成功的例子。2007年,筆者在上海徐家彙見到一家甘肅人經營的小店“敦煌小亭”,頗有名氣。店名雅致,在滿眼洋氣的街市當中,有點閑適詩意的味道。門臉不大,營業麵積也就100平米的樣子,但是每天大約有千人就餐。簡樸的餐單上,竟然有100多個品種,包括蘭州拉麵、蘭州炒麵、釀皮、漿水麵、陝西肉夾饃等等西北特色名吃。銷售總額裏,蘭州拉麵大約占十分之一。拉麵分為兩種,10元一碗的就是普通蘭州牛肉拉麵;16元的蘭州牛肉麵套餐,就是在蘭州五六元即可搞定的那種——一碗麵、一小碟牛肉、一小碟泡菜。價格與蘭州差異很大,不過味道的確還算比較正宗。
女老板姓李,見到甘肅老鄉格外親切。說到蘭州牛肉麵,女老板大倒苦水:在上海做牛肉麵,絲毫不敢馬虎,麵、油、肉、骨頭包括辣椒作料,所有原料都從蘭州運來。肉、骨頭要保鮮,還得空運,成本頗高。製作辦法也是毫不含糊,師傅早上4點起床,湯一定要熬足火候。用足這些辦法,“正宗”是保住了,可一算賬,餐單上所有受歡迎的品種裏,蘭州牛肉麵利潤幾乎最低。
雖然做得辛苦,但是“正宗”還要努力保證。因為“正宗”蘭州牛肉麵的招牌影響力,決定了小店的人氣。有蘭州牛肉麵打底,加上品種多樣化,小店生意紅紅火火。現在,已經在上海開了幾家分店。
“因地製宜”麵對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顧客群體的複雜性。在大中城市,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口流動造成的新的人口結構,使得“外地人”的概念已經非常模糊。以“敦煌小亭”為例,平常店裏各色人等進進出出,到了周末,就成了蘭州人小聚的場所。“正宗”在這時候起著維係鄉情的作用。可這些蘭州人實際上早已經是上海人了。此外,不同地域人群在一起經常交流,飲食的趣味也在相互影響。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一個隻有單一飲食類型和口味的城市了,除非這是一個封閉落後的邊遠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