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我站在黃河邊,望著滔滔巨浪,仿佛自己立刻變為一朵浪花,融入黃河的肌體之中。此時,細細品味黃河,它那如巨龍般的軀體拱成的“幾”字形的脊梁,仿佛正向人們昭示著黃河的博大與精深。

我出生在黃河岸邊,父母為了我們不再當“睜眼瞎”,送我們兄妹五人入學讀書。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於天災人禍,生活窘迫,姐妹四人輟學,隻剩我一人堅持讀書。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1968年,我參軍被分配到甘南軍分區84635部隊騎兵二連服役。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這個大學校中,讓我認識到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的建軍宗旨,我感受到了兄弟般的戰友情誼,更加懂得了共產黨人的道德情操,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宗旨。

從戰士到武裝部部長,在我平凡的戎馬生涯中,保爾·柯察金的戰鬥精神一直鼓舞著我,他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奮鬥!”他的忘我無私,火熱的奮鬥意誌促使我像他那樣去工作、去戰鬥。

2005年底,臨夏軍分區將我移交到臨夏州軍隊幹休所休養。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進入古稀之年的我,已是滿頭皓發,兩鬢如霜。我竭盡全力,勉強寫出了我半個世紀的苦難、歡樂、挫折和悲傷坎坷的一生,能走到今天,我深感欣慰!

在臨夏軍幹所這個大家庭裏,我們受到了很好的照顧,幸福地安享著晚年,特別是王國俊同誌任軍幹所所長以來,始終遵循“政治關心、生活照顧、服務為先、依法管理”的宗旨。他根據軍休幹部的實際情況,樹立精細化、親情化、規範化的服務理念,豐富軍休幹部的文化生活,提高軍休幹部文化品質。在不斷改進服務管理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在確保“兩個待遇”落實的基礎上,積極組織開展軍休文化建設,以超前的意識、紮實的工作、縝密的思路,充分挖掘軍休幹部這一國家“財富”。他調動老同誌的積極性,用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55萬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我州第一部軍隊離退休幹部軍旅生涯回憶錄——《青春戰歌》。他們不斷挖掘紅色資源,讓沉睡在檔案裏的感人故事昂揚見日,激勵世人,讓真誠的傾訴再現英雄曾經的輝煌,讓他們在社會上綻放出閃亮的光彩,贏得全體老同誌的讚譽。

在《黃河不會忘記》編輯工作中,王國俊同誌不辭辛勞,親自整理文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的寫作是和王國俊同誌的啟發、動員分不開的。他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雷厲風行的思想風格,認真忘我的精神感動了我。他鼓勵、支持我,要我繼續撰寫在建設政權、鞏固政權和圍剿叛匪戰鬥中的民兵先進事跡;和平年代,官兵團結友愛的軍營生活;為完成黨中央“八七”扶貧攻堅任務,帶領數萬貧困群眾,進西藏、上新疆,在海拔4000多米的“生命禁區”,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的經曆。為此,我大著膽答應下來,開始動筆寫作,付梓問世。在我寫作過程中,感謝臨夏州作家協會主席祁鳳鳴和民族報社資深記者馬幸福同誌對《黃河不會忘記》的整理和修飾,魏有福兄弟給予的資助,還有民兵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周世清,坡頭鄉盧生輝,南塬鄉謝宗全同誌的大力援助,在此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缺憾、遺漏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和有識之士惠正。

作者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