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1 / 2)

後 記

農曆甲午年初秋,我終於完成了這部傳記體長篇章回小說共三十八章的修改。當我寫完結束語,在電腦上敲完最後一個句號的時候,室外正下著綿綿細雨。妻子從家裏打來電話,問我中午來不來家裏吃飯。於是,匆匆撐傘回家,吃了妻子做的炒茄子、虎皮辣子和手工涼麵,看了一集叫做《鹿鼎記》的電視劇,臥在床上,手捧《小說選刊》讀了幾頁,書從手裏滑落,瞌睡如期而至。

下午五時睡醒,覺一身輕鬆。夢裏,蔡氏幾輩人的形象活靈活現。主人公兩次入獄,四次死裏逃生的情節,像兒時從人堆遠處看露天電影一樣飄飄忽忽。一些章回的標題,還有開頭的詩詞紛至遝來。我被這部處女作纏繞得不能自拔。於是,習慣性地來到電腦前,趁機趕寫後記。

這裏,要向讀者交代一下關於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

二○一一年仲夏一個晴朗的周末,我正在辦公室為蘭州日報副刊草擬一篇應急的散文作品,原永登縣工商聯會長鄧裕民先生攜蔡建國先生的簡短年譜和十多頁的生活、創業素材,坦言請我以章回體小說的形式寫一部反映蔡建國先生家族及蔡建國本人艱苦創業的長篇小說。說實話,鄧先生的這一請求,讓我著實為難,欲言又止。

出於禮貌,我和鄧先生談起了蔡家和蔡建國本人。鄧先生說,蔡建國一家祖籍河南,輾轉永登,三代地主,為追求幸福生活曆盡艱辛。主人公蔡建國年屆七十,經曆豐富,一生坎坷,曾經兩次入獄,四次死裏逃生,是典型的農民企業家,大可一寫!

我向鄧先生坦言,自己隻曾心血來潮寫過一些未發表的短、中篇小說,當過八年語文教師,從事縣區新聞工作十九年,當過副刊編輯,寫過不少不成熟的詩歌、散文、解說詞、新聞作品甚至小品,但從未寫過如此大部頭的長篇小說,您還是另請高明吧!

鄧先生看我為難,便說,這樣吧,我先把這些素材放在你這兒,改天你先閱讀一下。事後的一個雨天,我翻閱了鄧先生給我的素材,覺得永登蔡氏家族幾輩人的坎坷人生很有故事性,並且蔡氏家族的曆史和我的家族曆史有許多相似之處。其實,多年前,我就萌生過以自己家族為題材寫作長篇小說的念頭,也收集了一些素材。多少年過去了,在經曆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後,我的這點奢想終沒有付諸實踐。我自知才疏學淺,所幸上天垂青,讓我做了縣區的文字工作者,各種篇什寫了幾十年,唯獨沒有涉獵過長篇小說。

翌日,蔡建國先生約我對酌。他是一個經曆豐富的人,穿著樸素,身材高大,目光敏捷,看人和聽人說話的時候很專注,快人快語,雖年屆七十,但精神矍鑠,氣宇軒昂,談吐不凡,是那種經曆頗多,自信篤定,舉重若輕的老人。他三言兩語,直奔主題,言語間流露出對我的信任和鼓勵。我們談了各自的經曆和家庭,談了對古今大事的看法,談了對理想、工作、事業、愛情的認識,一瓶白酒很快見底,兩包蘇煙就要抽完。但他麵不改色,談興正濃。說到這部長篇小說的創作,他說,你沒有寫過長篇,正如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你正年輕,又從事文字工作多年,何不一試呢?一句鼓勵,打消了我內心的猶豫。

之後,他和我還有鄧先生數次去坪城鄉歇地溝、中堡、蘭州等地收集創作素材,甚至計劃去新疆實地踏訪,終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我們看了他家的祖墳,他家的舊居;參觀了他為實現母親生前夙願斥巨資在歇地溝修建的謝恩寺;采訪了他的老伴李筱蓉、他的二弟和兒時的夥伴等親朋老友;搜集了當地的傳說故事、民歌、諺語以及民俗方麵的許多材料。數次舉杯暢飲,談了他和他的先人艱苦創業的坎坷人生。蔡先生講話言簡意賅,我默默地記下了他說的話。回家後,反複斟酌,仔細梳理,為創作積累著哪怕一點一滴的素材。

二○一一年初冬,我一邊收集整理素材,一邊開始創作。先期完成了前三章,打電話給蔡先生,說了小說的初步構想和前三章的主要內容,電話那頭傳來蔡先生充滿鼓勵的話語,他說,寫小說最忌別人幹擾,你怎麼想的,就怎麼寫,隻要政治上合格,藝術上通達就行。此時,蔡先生正在珠海他小兒子的企業幫忙,不好脫身,我們相隔千裏,隻能在電話裏交流。到二○一二年底,我初步完成了初稿(三十章約十六萬五千字。)蔡先生從珠海來到永登縣城,彼此見麵,已成忘年交,幾杯白酒下肚,我們翻著初稿話語滔滔。蔡先生巧妙地指出了行文中的好幾處謬誤,給我更多鼓勵。之後的幾次修改和加改,自不細說。簡要交待如下:二○一三年四月十四日完成第三次統稿。二○一三年五月六日第四次校改完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到九月十四日兩次加改,共三十二章。二○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兩次加改,並在每章開頭加一首詩詞,又加三章,共三十五章,約二十萬字。二○一四年二月完成每章開頭詩句,並請永登二中退休高級教師、《紅城誌》的主要編撰者薛文章老師校改。二○一四年三月至四月十一日,完成一審校改和加改,共二十萬四千字。二○一四年四月十二日至四月二十六日,完成統稿,修改目錄,加寫景文字及相關民歌,修改了文字過度方麵的問題。期間,甘肅省作協會員、永登一中高級教師王仁武、丁永海對目錄提出了修改意見,刪去了原文很長的引子,開篇僅以幾百字做首引,感覺良好。二○一四年五月至六月三日,我又對一至三十六章進行了加改。二○一四年六月十二日改完一至三十六章。二○一四年七月至八月初又加了最後兩章,共三十八章,並對全文進行了潤色。張春鶴、康菲菲兩名八○後、九○後大學生對文中的錯別字進行了細致的校正。這裏,對他們的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