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LNG會成為產業典範麼?(1 / 1)

LNG會成為產業典範麼?

卷首語

新興成長的中國LNG離一個市場傳導機製靈敏、競爭秩序規範的模範產業還有較大距離,但它依然值得看好。

在本期《能源》雜誌的封麵文章中,我們嚐試著對最近10年在國內興起並一度繁榮的LNG產業重新解構。在發掘產業發展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個僅僅在國內出現了10年左右的新興行業,從業者們依靠自身的努力在較為封閉的油氣行業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現在的全行業低迷可謂是給LNG產業澆下了一盆冷水。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們觀察到,盡管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獨立於傳統油氣行業的市場化產業,但是LNG作為一個新興的獨立行業自身還存在著明顯問題。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麵對全行業困難的第一反應不是降低成本、開拓下遊,而是奔走呼號,期待政府出台利好政策,甚至進行直接的價格補貼。

這些舉措正是之前(包括現在)很多煤炭企業做過的事情。對於剛剛從訂貨會式的計劃經濟走入完全市場競爭的煤炭企業來說,這種行為可以被理解。但對LNG來說,也許並不是最為緊要的。

中國的能源行業有著比絕大多數行業都要龐大的國有資本和行政力量。這也就造成了在能源行業中,幾乎所有人都會下意識的將等待來自政府的支持作為行業脫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曾幾何時,我們認為可再生能源行業是能源行業中市場作用更強的典範。但是兩個問題沒有讓這一理想狀況出現。首先就是從2012開始,陷入市場低迷期,直到今天也沒能完全恢複;其次,可再生能源行業從興起開始,就較為依賴補貼“輸血”。時至今日,反而逆市場化潮流更加大行其道。

與可再生能源行業相比,LNG並沒有太多優勢:上遊資源被國有企業把持,下遊市場開拓有較大的成本壓力。

上遊資源是卡住LNG行業的關鍵。在民營企業進口LNG的格局還沒有擴大之前,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資源幾乎是LNG工廠唯一的選擇。從經濟學的角度,原料供應的單一就意味著風險更大。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價格。天然氣價改兩年內,隻漲不跌早已引起業內一片怨聲。從陝西LNG工廠宣稱“不降價就停產”,到工廠搬遷,LNG工廠似乎除了等待政府指導價的變動,並無太多辦法。

而下遊市場的開拓更顯示出了目前LNG行業存在的無序性。往往一個地區被開發出了LNG市場之後,各個企業就開始大打價格戰,削減了企業培育市場的積極性。

如果這些問題得以一一解決,LNG麵對的將會是上下遊充分且合理的市場競爭,能夠對價格有著最快速的反應和應對。

我們希望LNG能夠成為行業的典範,讓市場的概念開始在各個能源行業中生根發芽。因為LNG不僅像新興產業一樣有著蓬勃的生命力,還可以為積弊叢生的傳統行業提供改革的借鑒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