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國公府世子(1 / 3)

大軍跋涉月餘,終於抵達龜茲。

忠國公蕭遠遣傳令官傳送軍令,三軍城外紮營。

“將軍,世子那裏……”蕭遠從府裏帶來的管家如今的副將蕭明猶豫了下,還是開口問了問。

“以後不準再叫世子,”蕭遠有些不滿,罵道:“今後,蕭銘瑄就是前鋒營的普通兵士。誰再提他名字,本將軍法處置。”

蕭明知道這位主子脾氣,加上他更曉得國公府內所謂爭鬥,隻好按下不表。

等事情忙完了,都已經三更。蕭明不是很放心,思慮再三,還是提著燈籠,專程去了趟前鋒營。

如今的忠國公,是明皇當年潛邸的伴讀。蕭遠生性風流,未等先皇指婚,就已經和劉氏的偏房小姐有了私情。蕭遠還沒來得及稟告他父親也就是老忠國公,先皇一張詔書,將韋國公府的小女兒韋萱指給了他。

蕭遠借著還是皇子的明皇喜好山水,常年陪伴,不在長安為由,一直拖著不願完婚。

直到明皇被緊急召回長安,靠著韋國公世子韋謙的鐵血護衛下,才見到病重的先皇,得以登基為帝。

老忠國公根本不喜那位劉家小姐,但蕭遠答應娶妻的唯一條件,就是同時將劉氏迎進來,立為側室。

老忠國公不願因此引起和韋氏的不和,親自登門謝罪,本想著退了婚事,不能再讓韋家小姐待字閨中,平白耽誤了好時光。

沒想韋萱雖然嬌柔,卻言道:“先帝下旨,奴家怎能抗旨?當今聖上莫非便要不理了麼?”

明皇本還向著自己的伴讀,但這頂大帽子扣下來,他也不能再說。

吉日既定,蕭遠無可奈何,迎娶了韋氏。沒一年,老忠國公就去了,老夫人這才準了蕭遠,將那位劉小姐接回府內,算作姨娘。

宣帝十三年年末,韋氏劉氏同時有了喜脈。蕭遠架不住劉氏哀求,起了私心,便請了明皇開金口,下旨誰先誕下男兒,便立為忠國公世子。

如此兒戲,已為韋國公的韋謙大為不滿,自此除非公務,再不與蕭遠多嘴半句。

蕭遠半生風流,此等行為更是為長安百姓的飯後談資,就是連國公府周圍的攤販,都覺著臉上無光起來。

而那個孩子在未曾落地的時候,就已經成為長安城百姓關注的焦點。

第二年年五月,韋氏因酷暑難當,前往香積寺附近的韋氏別院避暑待產。

六月初六,韋氏清晨胎動,午時產下一名男嬰,到底比待在國公府上的劉氏,早了三天。

消息傳回國公府上,老夫人拿著拐杖,打量著自己的獨子,冷笑道:“長安韋氏立足幾百年,如今韋國公親妹產子竟然都在我國公府外麵。遠兒,娘冒天下人之口準了劉氏進門,但我忠國公之位,隻能傳於韋氏之子,那才是我的嫡長孫。”

說來也巧,那天恰好香積寺的主持青玄法師出遊,路過韋氏別院,心生異感,拜門而入。

韋氏不顧產後虛弱,請青玄法師為愛子取名。青玄抱來孩子,見他雖然才出生,但竟然不怕生人,膽子甚大,

便為他取名為銘瑄,瑄,祭天用的玉璧。

蕭銘瑄自小便在別院和香積寺中長大,直到五歲,明皇下聖旨,立他為忠國公世子,才跟隨韋氏回到國公府。

蕭銘瑄三歲啟蒙,那時已經能說會道了。四歲起拜舅舅韋謙為師,和明皇的第七子李懷一同習武,竟然能做到刻苦異常。到了八歲,偶然間被大唐劍術名家公孫氏看中,收為關門弟子,悉心修習劍術。

時間流轉,這位曾經被當成飯後談資的孩子,已經漸漸消失於長安百姓的茶餘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