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人的小魔頭
專欄
作者:李躍兒
閑不下來的孩子
氣候宜人的暖春,我卻留意到一位異常煩躁的媽媽。
第一天見到她,我就看到了這一幕。媽媽大吼兒子:“你能不能安靜一會兒,煩死人了!”然後她用力地按住兒子,想讓他停下來。
但小男孩根本不聽媽媽的指令,他扭動著身體,不停跳動著。隨即,好動的男孩又把自己手裏的餅幹包裝袋扔掉,將裏麵的餅幹捏碎,撒到腳下,不停踩起來。踩完餅幹之後,他又跳到了矮牆上,在牆上大喊大叫。喊了一會兒,他改變路線,一個轉身跳下牆,開始拚命地往前跑,頭也不回,先穿過一個走廊,然後繞過廚房,最後消失在打飯的人群中。
看完這一幕,我覺得還是挺有趣的,孩子這樣,說明他的精力旺盛,隻是沒找到合適的發泄渠道。
媽媽無奈地跟我說:“大李老師,我兒子小時候很聽話很乖的啊,怎麼越長大越鬧騰了啊,太讓我發愁了。”
這位媽媽眼中一刻也不閑的男孩,叫旭旭,今年6歲。為了解孩子為何如此“鬧騰”,我開始觀察旭旭。隻有基於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我們才能查找到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爸爸的“以暴製暴”
第二天上午,陽光燦爛。小朋友都在前院玩,卻沒有發現旭旭,於是我來到了後院。看到旭旭的爸爸在一個轉角處,正訓斥旭旭。
“旭旭,你給我站好了。”
“你難道不能安靜一會兒嗎?你都快上小學了。”爸爸似乎擔心旭旭沒聽清楚,又說了一遍:“你的手能不能閑一會兒啊,淨搗亂。”
“旭旭,你再動一下,我真的生氣了。”旭旭因為站的時間太長了,一不小心又動了一下。爸爸的麵部表情變得猙獰起來:“我怎麼說的,你怎麼聽不進去呢!”他的聲音也不由自主地變大了。
聽完爸爸的這些話,我忍不住搖頭。
反複地批評,隻會更加強化孩子的行為。爸爸在“亂動”這個問題上,過度強化,所以旭旭會變得更加關注自己是否在動,越是想自己安靜下來,越不能安靜,因為他的這根神經變得過於敏感了。
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用另外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而不是控製他,讓他靜。
我把他們帶到一個教室,這個教室裏擺滿了各種工作材料,有打磨木頭的,有捏陶泥的。
“旭旭爸爸現在幫大李老師打磨木頭,旭旭當爸爸的助理,怎麼樣?”旭旭的爸爸很詫異地看著我,出於對我的信任,按照指示開始做。
大約過了15分鍾,旭旭開始忍不住了,胡亂地動來動去,把所有的木頭都扔到了地上,並且用力地踩。一旁的爸爸又忍不住了,準備站起來狠狠教訓孩子。
我一把拉住了旭旭的爸爸,告訴他不要這樣。隨後,我走到旭旭的麵前,說:“旭旭,大李老師看到你特別喜歡將東西弄到地上踩來踩去,我有一個很神奇的玩具,可以用腳使勁踩來踩去。”
旭旭一下子變得很有興趣,“大李老師,哪裏有?哪裏有?”他眨著眼睛開始看著我。
我拿出一個可以用腳蹬來蹬去的軲轆。旭旭很快就坐了上去,反複用腳蹬來蹬去。
我沒有讓旭旭的爸爸繼續原來的模式,反複地強化孩子,而要轉移他的注意力,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轉變成一種“工作”狀態。
旭旭很開心地玩著,玩了很長時間。爸爸在旁邊驚呆了,他從沒見過孩子這麼專注地玩一件東西。
兒童的行為是需要我們成人去疏導的,而通過簡單的“堵”或者“說教”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家長要做的是“疏導”和“引領”,而不是“對抗”。我們需要把孩子的力量引向正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