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賢妃隻微微一笑,將孫迎初的手按住,“本宮是時候該去陪先皇了。”
孫迎初心下有萬分的不解,賢妃膝下已有公主,便不再殉葬之類。如今這毒藥,又是什麼緣故。“賢妃娘娘,為何,”
然而賢妃也未讓孫迎初往下說去,便是再度打斷了她的話,輕輕搖了搖頭。“日後自己小心,記住本宮與你叮囑過的事。”
孫迎初此刻頓時想起了那時去見賢妃,在鍾祺宮外遇到這名公公的情形,似又明白了些什麼。或許,賢妃殉葬之事,是在宣文帝生前,便已定下。
看著賢妃蒼白的臉色,聽得賢妃如此叮囑,孫迎初亦是立刻點了頭。此刻,孫迎初亦是明白,這件事,賢妃娘娘早就知曉。之前賢妃娘娘召她入宮,與她說了那番話,便是在作最後的交代。
“賢妃娘娘,請罷。”
那公公再度開口。
隨後,賢妃淡淡一笑,隻伸手取了那碗毒藥,一飲而盡。放下這藥碗之後,賢妃嘴角的笑意卻是漸漸變得更深,此刻挪動著步子,便是往停放著宣文帝靈柩的地方走去。
這不是孫迎初第一次看見賢妃的背影,然而卻是最後一次。相處時間不長,卻在這最後的時間,均是護她的一位娘娘,這當真便是最後一麵了。
賢妃護她至今,於她的恩情,難以道淸,賢妃殉葬,亦是給了孫迎初重重一擊。同時,孫迎初更清楚,有些東西,從今日起,她便是徹底失去了。
傳言中,賢妃當年的確害過不少妃嬪子嗣,宣文帝卻未廢除賢妃封號,隻禁足後宮。而於近段時間,才解除了這條禁令。宣文帝當初不懲治賢妃,便是留到了今日。即使她膝下有女,卻仍要殉葬。
但是,賢妃心下又是如何?或許,對於殉葬之事,賢妃卻是自願。
宣文帝出殯前日,太子蕭熹終是順利登基,有人說,宬親王蕭珵曾調遣數萬精兵,圍困皇城,也有人說,那是宬親王蕭珵為妨有逆黨作亂,故而調來了兵馬。
最後太子登基,孫迎初並不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多少事。孫迎初隻知,新帝登基那日,皇後張氏一身鳳袍,睥睨眾人。
宣文帝乃一代明君,造福百姓,出殯那日,幾乎盛京所有的百姓,均是跪在了兩道,為宣文帝送行。
一切,再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現在起,蕭燁離也不再是皇太孫,而是太子殿下,幾乎所有皇太孫府的人,均要移至太子/宮中。宣文帝特地為蕭燁離所建的皇太孫府,自此,便是冷冷清清,不複往日。
孟媛芝為太子妃,落住於瑞華宮,孫迎初現在為太子側妃,住於蓼雲軒。從太孫宮來的太孫嬪,隻有孫迎初一人為立為了側妃,賜號‘景’,另外的,隻為才人,淑女。
而自蕭燁離成為太子之後,其母皇後張氏便又往太子/宮中塞了幾人,才人兩位,選侍三人,淑女四人。原本空落的太子/宮,刹時便又有了極大的轉變。
那些新進太子/宮的,孫迎初尚且隻見過數回,並不知其深淺。但既是皇後煞費苦心安排進太子/宮的人,又豈會一般。
孫迎初身懷有孕,到了這太子/宮後,也依然是甚少離開自己所住的蓼雲軒。這蓼雲軒是太子蕭燁離特地為孫迎初所選的地方,與郾城太孫宮中的長慶閣相似,所處的地方,並不張揚,十分靜謐。
正是這一點,這蓼雲軒也的確是孫迎初如今最適合安心養胎的地方。
盛京太孫府中長慶閣外的那顆大樹本是移植而去,蕭燁離亦是特地讓人將那顆樹又移至了這蓼雲軒中。蕭燁離對孫迎初之用心,不用言語多說。
“景妃娘娘安好。”
兩道不同的聲音,卻均是一樣的清冽。
午後,孫迎初剛剛小憩了一會,待起身後,這蓼雲軒中卻是比先前熱鬧的些許。
兩位妙人盈盈站在她這閣苑之中,一個宮裳淡黃素雅,稍顯謙卑;一個宮裳明豔桃紅,稍顯張揚。
素雅這位,乃袁才人袁寄芸,是太子殿下尚為皇太孫時,便被選入了太孫宮中為太孫嬪。孫迎初對她的印象,倒是深些。
隻是在太孫宮裏,孫迎初卻從未與她有過任何交集。若說了解,那就半點也無了。
而另一個,便是皇後娘娘特地送入太子/宮的了,趙才人,趙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