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陸續有了很多的社交工具,我開始放棄用網名的想法,直接注冊了自己的名字。每當看到有人還在注冊“威尼斯的陽光”、“一生一世等待你”、“金戈鐵馬”之類的用戶名時,我就會用刻薄的語言打擊他們:“你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敢使用,請問你是幹了多少見不得人的事情,還是你打算要幹多少見不得人的事情?”
曾和一位前輩聊到招聘新同事的個人標準,不約而同地說到了社交工具賬號,如果應聘者不用自己的名字注冊,好感度便少了30%——說明這個人還沒有建立社會個人標簽的意識。如果前十條微博大都是轉發內容,而沒有個人原創見解,好感度繼續降低——說明這個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如果這個人的微博大多數都停留在吃喝玩樂的層麵,好感度基本消耗完畢——一個沒有自己鑽研方向的人,工作起來也應該是沒有情趣的吧。
我似乎能理解,那些可愛的新同事聽到自己的名字時,為什麼一個比一個激動了。每個人都從沼澤而來,越過坎坷之地。隻是走著走著就忘記了很多困難、很多事,忘記了一些不想隨身攜帶的痛苦,隻記得一些令人愉悅的回憶。我忘記了自己也曾經那麼在意別人的期望,忘記了當時自己全神貫注的緊張感。
我試著把手機悄悄舉過頭頂,在熙熙攘攘的相互敬酒中,好幾位新同事立刻扭過喝得通紅的臉,遠遠看著我。他們的眼神在問:“怎麼了?”我笑了笑,用眼神回答他們:“我隻是測試一下,你們是不是真的那麼在意別人的需求。”
我把手機放下來,換成一整杯啤酒,與小孩們隔空幹杯。我想,多年後的他們一定會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如我一般想起過去的自己,然後為自己幹上一整杯吧。
一個對自己名字敏感的人,多少都是一個在意自己的人。我曾經擔心他們會因為過分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迷失,現在發現多慮了。那些打了雞血的90後同事經過那一段之後,漸漸地明白自己要做什麼,如何與人溝通,對工作比其他人更加負責。名字對於他們而言,就是自己的商標和品牌,做不到如雷貫耳,也要赫赫有名吧。
2014.3.21
把時間浪費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有一種孤獨是當所有人都在埋頭解答一道公式時,你已經有了答案。第一次興奮,第二次享受,第三次習慣了。之後,開始孤獨。
我買了一本雜誌,一直沒有時間看。當終於把所有的事情處理完,我想起還有一本雜誌未看,便滿心歡喜地躺在床上看了起來。
對於雜誌,我是很有感情的。讀大學時,很少去書店買小說,反而經過報刊亭時常常會用生活費裏省出的幾十塊來買雜誌。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工作之後。唯一的不同是,大學裏買的雜誌每一頁都會仔細閱讀,而工作之後買的雜誌基本上隻閱讀過封麵。
很多雜誌的標題都聳動又迷人,《上班族永遠不會知道的十個真理》《為什麼我們會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21世紀最有競爭力的人格》《如何成為老板的心腹》《小清新的人格,重口味的人生》《為什麼你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有錢人》……於是一本又一本搬回家,每天都告訴自己:第二天就看。然後一個月飛快地過去,這些標題深深地刻在腦海裏,催眠自己已經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又搬回一堆《管理團隊的自我測評》《你適合創業嗎》《不完美的人生也能有完美的事業》《有對手才有成就感》……繼續催眠。
一本雜誌的月度主題,就像閱讀者的一處死穴。我總認為買了這些雜誌,死穴就會隨之不見,於是就一直買,但從來不看。每次要搬家的時候就很頭疼,不知道那些從未翻閱過的雜誌應該如何處置,隻能把那幾篇主題文章撕下來存好,然後過幾年搬家時再扔掉……這個習慣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