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家政服務員比找對象還難
服務
作者:黃新秩
2015年高考隻剩3個多月時間了。父母常私下念叨,一定要為我做好後勤保障,尤其要有可口的飯菜來保證營養。我的早、午餐都在學校,父母便把改善營養的願望都寄托在每天的晚餐上。但他們自己每天都要晚上7點以後才能回到家,晚餐隻能由家政服務員小張負責。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小張又車禍受傷,盡快重新找到一個家政服務員,便成了2015年春節期間我家裏的頭等大事。
在網上查閱了大量家政服務的相關資料後,我陪同父母先後5次去了3個家政服務公司。十幾天過去了,不要說滿意的,連一個能湊合的應急人選也沒能找到。回憶多年來家裏找家政服務員的艱難經曆,聯想起許許多多相關的人和事,我決定利用寒假做一點有關家政難的社會調查。因為,這不隻是一個家庭的窘境,而是千萬個家庭共同麵臨的難題。
家政不滿意率高達80%
據公開資料,全國城鎮1.9億戶家庭中,約15%即2850萬個家庭需要家政服務;北京市600多萬戶家庭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即200萬戶需要家政服務。據我對所住及鄰近幾個小區100個家庭的隨機走訪,40%以上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個群體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這不隻是因為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還因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計劃生育政策逐步放寬、提高生活質量需求更高等。
我出生後這18年來,家裏的家政服務員——月嫂、保姆、鍾點工等,已經換了十幾茬了。靠運氣和緣分,其中有兩位非常稱心,一位在3歲之前負責照看我,父母放心到可以同時到外地出差;另一位是前麵提到的小張,為了讓我放學回家後及時吃上晚飯,家裏門鑰匙都交給她了。不僅父母對此深感幸運,知道情況的許多阿姨、叔叔們都嘖嘖稱讚、羨慕不已。
可是我所見所聞,更多的是尋找家政服務員的艱辛。父親說,這一次,他是徹底患上找家政服務員“恐懼症”了。找一個稱心的家政服務人員簡直比找對象還難,是許多阿姨、叔叔們的共識,他們因頻繁更換家政服務員而心力交瘁。有些家政服務員的事聽來著實令人唏噓,如偷拿財物,甚至私配雇主家的鑰匙;更為惡劣的是極個別人竟給幼童服用安定片,使一些請保姆單獨帶孩子的家長提心吊膽……我調查的用過家政服務員的家庭中,對家政服務員基本滿意約占20%,不滿意的約占80%。這方麵的煩惱不僅普通家庭有,名人也不例外。
“家政難”難在哪兒
根據對有關資料的對比分析,結合我調查了解的情況,當前家政服務業主要麵臨四個問題。
一是對家政服務職業存在偏見。盡管家政服務已經和所有其他職業一樣是社會分工下的一種行業,國家有關部門已正式認定“家庭服務員”這一職業,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然認為家政服務是伺候人的、不體麵的工作,連一些就業很困難的人員也因此不願意從事家政服務。這既影響從業人員的數量,也影響雇傭關係的確立。此次我家找的一位家政服務員,純粹因為我家與她家距離比較近,擔心鄰居知道她做家政服務員而放棄。為便於保密,她希望找一個離自己家比較遠的家庭做服務員。而據在我家的小張說,她剛來時心理壓力比較大,但由於我們對她平等對待,沒有絲毫瞧不起她,她感到心裏很舒服,所以在我家一幹就是5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