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水落石出(2 / 2)

當然,就算是青銅製器,打造的這麼薄,經林躍一擊也要彎折。所以,林躍在讚歎好劍的同時,也不禁疑惑,這秦朝的兵器按理說應該由青銅所鑄,但今日所得之劍和上次與群匪搏鬥時對方所用的鋼劍,都打消了林躍對青銅兵器之說的認識,這一發現讓林躍有些疑惑,難道是自己曆史知識記錯了?

也不怪林躍疑惑,其實包括後世的許多人都認為,春秋戰國再到秦朝,用的都是青銅鑄造的兵器,這個觀點其實是錯誤的。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冶鐵技術,不過當時鐵器業才剛剛起步,技術尚不發達,遠不能與已經趨於成熟的冶銅業相比,所以大部分諸侯國還是以青銅器為主。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春秋後期,冶金技術越是發達,有些國家在鍛造之時,甚至可以控製兵器中每種金屬的含量。比如當時長江中下遊的吳、越兩國,甚至發明了炒鋼這一煉鋼技術,‘吳鉤’也因此成了後世寶劍的代名詞。

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到了戰國,戰爭頻繁、規模擴大,鐵兵器也日益普遍使用。戰國晚期鐵兵器已成為大量使用的重要兵器。而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時,為了推廣鐵製兵器,更是下令,收繳全國範圍內的銅製兵器,集中送到鹹陽銷毀,鑄成十二尊重達三十四萬斤的銅人,屹立於阿房宮外。

軍隊作戰及民間刀劍,一律使用鐵器,隻有少數用作扮飾的配劍,才由青銅所鑄,可見當時鐵器已經成為主流。可憐林躍還以為自己記錯了曆史,後來經劉庸政解釋,方才恍然大悟。

一路上,林躍不停地向劉庸政了解這方麵的曆史知識。在他看來,現在所了解的每一份,那可是後世學者專家們,挖再多古墓也挖不出來的。索性這一路上也有些時間,劉庸政倒也沒拒絕,盡量為林躍解答。

這次的受災地點在祁陽城的東部,一共兩鄉八村,近兩千人,這無疑對祁陽縣是個重創。這其中還有大多數村民,是縣府中部分官兵的親人好友。當所有人在劉庸政帶領下,來到災區現場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這慘景所震,默默的說不出話來。

林躍他們所處的,是一塊地勢較高的山坡上,從這裏望去,山坡下麵幾個受災村莊可以盡收眼底。隻見原本應該是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園,此刻變成了一片慘白,大片大片的房屋被衝毀。洪水過後,入眼處全是被曬幹涸的淤泥河沙,毫無半分生命跡象,唯有這些廢墟中傳來的陣陣哭聲,隱隱的揪人心肺。

在科技水平極度落後的古代,尤其是先秦,那時候村中的房舍都為土木搭建,最多也就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一旦遇到水患之類的災害,那都是致命的打擊。

看著眼前的慘景,劉庸政僵硬的轉過頭,用那近乎咆哮的聲音,對著身後一個個低頭不語的官兵嘶吼道:“你們還愣著幹什麼,還不趕緊給我下去救人,快去!”

“諾”

劉真可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見自己這族兄發這麼大的火,就連上次遇刺,他也隻是惱怒而已。誰知,今天在看到這災後景象,他竟會如此暴怒,忙應聲領命,轉頭叮囑林躍,讓他保護好劉庸政後,才連趕帶推的催促著縣府官兵,讓他們到村中幫忙救援。

在古代百姓的眼中,洪水無異於這山中猛獸,故有洪水猛獸一說。原因是這古代發大水,基本上都是江河決堤而形成的,到沒有後世的積水之說。一般情況下,洪水都是瞬間傾瀉而下,然後又瞬間流往四處,或再次彙入下遊河湖之中,或是積澇於萬頃良田之上。

所以,這些村莊雖然是昨晚發生的山洪,但是等到隔日劉庸政趕到時,大水早已褪去,隻留下一副破敗不堪的模樣。見所有官兵都已三四人一組的分配到個個村落幫忙,劉庸政這才有些蕭然的對林躍道:“我們也下去吧,去鄉裏了解了解情況。”

見劉庸政先行一步,林躍也顧不得多做考慮,快步跟了上去。現在他的任務就是保護劉庸政安全,至於解救災民等問題,尚不屬林躍的工作範圍。並不是林躍無情,而是這裏實在太過混亂,難民、醫師、官兵、勞卒等等,各式各樣的人物都聚集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