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中層,被“非全日製”之後(1 / 1)

女中層,被“非全日製”之後

生活·視點

作者:金建雲

哺乳期後,我陷入了職場媽媽的困境。舍不得給孩子斷奶,又不能離開職場;出門時聽到孩子的嚎哭,心如刀割,常常遲到;孩子頭痛腦熱,工作心不在焉,三天兩頭請假……

我就職於民營公司。公司不大,管理比較人性化,我紮根公司近10年,做了不少貢獻。礙於人情,老板不願請我走人;繼續占著“中層”的位子,又礙於後輩的成長和幹勁。

私聊後,老板拋出了“非全日製工作”的方案。他提出,我可以升任到“技術顧問”的空職上,工資減半,工作時間減半,項目提成和其他福利不變。我權衡利弊,覺得這總比辭職好。我希望“轉型”之後,能腳踩職場家庭兩艘船,等孩子上幼兒園再“重出江湖”。

然而,職場變數大。我“調走”後,技術部聘請了新主管。此前的項目多是我處理,所以我手把手教出來的年輕人還是習慣於向我谘詢,尋求指導。他們的做法讓新主管很不舒服,他將怒氣轉移到我身上。我的處境變得好尷尬——按著職務說,我與新主管不分伯仲;按著業務說,我又要聽命於他,受氣於他。

過去,我是響當當的業務骨幹,公司上下都很尊重我。角色轉換之後,其他部門的有些人對我傲慢起來。我感到“人走茶涼”的滋味,然而我又不是“真走”。這種“說走不走”的局麵,讓我沒有歸屬感。同級的員工視我為“儲備幹部”,隨時都會搶他們手裏的飯碗;低一級的員工很不服氣:“憑什麼讓這兼職的人管我?”老板常把一些業務難題交我做。但是,沒有“手下人”的我隻能親力親為,偶爾用私人關係邀請一些同事加班。當我做出成績來時,新總管說:“還不是啃老底子,沒有創新!”;當我做砸時,他更取笑說:“怪不得人家說女人生孩子會變傻!”生孩子之前,由於業務優秀、沒有負擔,我從來不畏人言、不辭勞苦。但如今,孩子一生病我就跑醫院,很多耗時的項目,我都不能接,免不了因此要看老板的臉色……

半年下來,我打了退堂鼓。考慮辭職,又礙於家庭巨大的開銷,我不敢輕舉妄動。我將自己的困境與幾個師姐交流,她們建議我調整心態。一位在時尚雜誌做主編的師姐說:“帶娃的幾年,我從編輯部副主任降到了小編。開始很不平衡,特別是看到自己老作者的好稿子被斃……後來,我一次次告訴自己要低調、謙卑,在什麼位子上就做好什麼樣的事情。你看,我不熬出來了嗎?”

一位從外企中層轉行到民企的師姐說:“權衡得失後,你就認定腳下的路走下去。當初,為了結束異地婚姻,我轉行到民企,不能適應企業文化。迫於生活,我沒離職,堅持幾年之後,我發現其實民企也有民企的好處。關鍵是入鄉隨俗,千萬別杠在那裏,自己憋屈,別人也難過……”

師姐們幫我理清了自己的問題:我沒放下自己是“元老”的架子,也沒有放棄“骨幹”的麵子。架子和麵子,才是職場的元凶!

我每天都告誡自己:“我的身份是非全日製員工。臨時工的性質卻享受中層的福利。我要心懷感恩,不再抱怨。”

當老板或同事給我臉色時,我學習謙卑地接受,並表達對他們的感謝。我學會了“示弱”,承認自己脫離了技術更新的浪潮,創新精神和吃苦精神不及從前。當我心態轉變的時候,我發現環境並沒那麼糟糕。

至少,老板還念及舊情,昔日的下屬還尊重我。至少,新的總監需要我的人脈,對我不敢太過分。而那些對我不服的人,在聽到我講述“做媽媽的辛苦”之後,也能予以理解。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兩年。女兒兩歲半時,婆婆過來幫我料理家務,我自然而然地從“虛職”轉型到“正職”中。公司在另一所城市設立了分公司,我再度被委以重任。

回首這段不容易的“換崗經曆”,我充滿感恩。磨礪讓我學會了低調和示弱,學會了欣賞和接納。收獲了人際的經驗和領導的信任,我的事業將會再度啟航,越走越穩健。(責編/詩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