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古大戰後之第三日,終於迎來百年一遇的武林盛會的開幕之期,原本繁華無比的京都長安竟出現萬人空巷的奇景,無論是原住的皇家貴族與京都平民,還是慕名而彙聚於京都的各地百姓與武林人士,皆是滿懷欣喜而至狂,甚至還有外族活動的影子,京都長安的氣氛也由皇家威儀變得豪情萬丈而蓋天。然,天終以不測而示,前幾日還明媚晴朗的京都之天空,一夜之間變成陰雲密布,使得大費周章,精心裝扮的開幕會場化為徒勞無功,氣氛也變得無比晦興,給即將開始的武道大會蒙上了一層陰鬱之影,好似繁華落幕。
由於武道大會的特殊性,使其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故設主會場於鷹揚府之校場,並在其中央搭建演武台,以便屆時位於九尺帝台主位的皇帝能夠將場內狀況盡收眼底。時已至辰,各大宗門人士早已抵達會場,人山人海,旗幟林立。片刻後,大隋帝國當今皇帝駕臨會場,一眾文武緊隨其後,葉知秋率武林各宗門之主迎候於會場門外,一應禮節畢後,皇帝落座於主位,虎賁郎將司馬德戡率十三血鷹護衛左右,除去司馬德戡立於皇帝身側之外,其餘十三血鷹各守其位,將皇帝置於他們構建的保護陣中,高度警防著來自任何方向任何武器任何形式的攻擊。劍宗宗主葉知秋作為武林魁首則落座於皇帝下首,以示皇帝對當今武林第一人之禮遇恩寵。身旁側位分別是上柱國衛王楊爽,內史宰輔南宮弼,鷹揚府大將軍秦彝,左翊衛大將軍宇文化及,內外候楊毅雄,武侯府大將軍楊威等,至於禦史大夫裴蘊,尚書右仆射皇甫議,門下納言楊達則奉聖命鎮守東都洛陽兼與將作大監宇文愷一道督造大運河。
隨後,鷹揚府鷹擊郎將陳先楚作為朝廷代表,傳下皇帝口諭,無外乎是希冀武林人士仗劍為國,保大隋帝國河清海晏之類,葉孤雲代表其父主持本次大會,宣讀武林公報……
“鷹揚府大將軍秦彝?左翊衛大將軍宇文化及?比之龍城衛大將軍盧方如何?”雲飛揚不知所以,問道
“鷹揚府是我大隋掌兵之府,皇帝陛下登基後,改驃騎府為鷹揚,改驃騎將軍為鷹揚將軍,車騎將軍為鷹擊郎將,鷹揚掌管一半虎符,統領節製十六衛府,秦彝便是首任鷹揚將軍。而左翊衛作為鷹揚府統領下的十二衛之一,十二衛將軍的級別雖比鷹揚將軍要低一級,但畢竟掌管一衛之兵,具有一定的實權。龍城衛作為地方之衛,擁有靖邊衛疆之責,權力上自然不可與常駐京都的府衛之軍相提並論,但盧方大將軍還有一個身份,那便是大隋十三太保之首:大太保。大隋十三太保,乃是先帝命當時的上柱國,如今的衛王殿下所建,以外保江山社稷,內保皇家血脈為宗旨,衛王殿下先後共招募十三名太保,如今除了幾名末位太保,其餘幾位皆在甘涼一帶擔任城關之將,以抗突厥來犯。”葉輕揚輕聲道,又以目光示意“呐,那位便是衛王殿下!”
“原來如此,軍中的枝蔓尚且牽絆繁雜,朝廷更是黨派林立敵我莫辨!”
雲飛揚的目光依次掃過落座於皇帝側位的衛王楊爽,鷹揚府大將軍秦彝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化及。衛王楊爽,已到遲暮之年,雖依舊精神抖擻。鷹揚府大將軍秦彝,身披雁翎甲,頭戴鷹揚胄,腰懸佩劍鐧,氣勢內斂,威風凜凜。至於左翊衛大將軍宇文化及,安之若素,穩如泰山,無法通過神色看清此人之性。
“大會開始!”
“擂鼓,鳴號!”
咚!!!咚!!!咚!!!
嗚!!!!!!!!!!!
當雲葉二人在下麵喋喋嘀咕之時,葉孤雲已經將冗長的公報宣讀完畢,皇帝與葉知秋同時起身分別代表武林與朝廷,正式宣布大會開始,至此,真正的武道大會之帷幕正式拉開。一時間,鼓號齊鳴,旌旗飄揚,好似點兵出征之勢,鼓號過後,各大宗門的弟子紛紛進入校場中央,進行開場之武的演練,琴瑟和鳴,刀光劍影,閃轉騰挪,精武出彩,絕倫紛呈,各大宗門弟子祭出各自宗門絕技,演繹了一出各派爭鳴的武林風雲與江湖豪情。
按照曆屆論道大會之慣例,舉行過開場儀典武演之後,開幕大會便宣告落幕,參選者將轉道各大分會場進行比試,觀眾們也會根據自己喜好而支持的宗門,為其搖旗呐喊,鼓噪助威。隻是今日有所不同,當朝皇帝首次親臨武林之會,本就因聖心不定而有所變數,又值與新衛組建息息相關,皇帝久居廟堂之高,對於江湖武林之盤根末節以及武林人士之能力則不大了解,便提出由兩名已在江湖之上聲名鵲起之武士,登臨高台而論武,以為大會助興亦為考教探底,葉知秋代表武林而示,既然有此聖意,武林必當尊崇,劍宗為武林之魁首,當為武林同道作出表率,便由劍宗派出一名已在江湖之上有所名揚之人,另一名便由其餘各宗門商議過後,再行指派。
此諭一出,無論是場內朝廷軍中人士,各大宗門弟,甚至是場外平民,皆交頭接耳,紛紛嚷嚷。畢竟,武林人士行走於江湖之遠,行蹤更是飄忽不定,其論劍對決,或於狹路之間或於私下約定,皆可遇不可求,如今能近距離觀賞高手對決,興奮莫名之餘亦大讚皇帝之瞻矚。
片刻後,各宗門推舉之人已定,將對決於演武台,劍宗之人自然當先出馬,隻見那人身長七尺,儀表堂堂,身著褐黑色衣袍,手持一柄古色斑斕之劍,使出縱躍天梯之身法拔地而起,掠過半空,又穩穩落在演武台的一側,好似平沙落雁,了無痕跡。
“燕行雲,河西人士,出身於劍宗崆峒堂,年過三十便執掌位列劍宗劍譜名劍之藏鋒,乃是劍宗曆代以來最年輕之劍主,其性剛正,嫉惡如仇,以一手莫測虛實難辨的藏鋒劍法而攘除常年遊蕩於沙漠裏的盜匪與外族而揚名於大漠絲綢之路,江湖之上亦頗有微名:河西走廊,大燕行雲。陰陽藏鋒,雁過無痕。”燕行雲登臨高台之際,兩個幾乎同步的聲音道出此人之來曆與事跡,乃是內外候楊毅雄與劍宗少主葉輕揚,分別於皇帝與雲飛揚耳邊娓娓而言。
當燕行雲穩落之時,由各大宗門推舉之人也登上了高台,此人身長八尺,臉覆麵罩,僅僅露出一雙含有精光的雙眼,身著青色勁裝,其手指修長,骨節分明,隱隱透露出力量之感,持一柄匕首狀短劍,其登臨高台如同遊魚輕躍水麵,僅驚陣陣微瀾,有一種波瀾不驚的神秘感。
“楊卿,此人為何?”皇帝見楊毅雄並沒有主動介紹,便發問道
楊毅雄此刻正死死地盯著那柄短劍,若有所思而又不敢確認,竟連皇帝的發問也沒聽見。
“楊侯,陛下問你話呢!”
宇文化及察言觀色,見皇帝發問楊毅雄,而其竟然不答,實在有駁聖顏,便機智的插了一句,化解了此次尷尬,其餘諸如南宮弼楊爽秦彝葉知秋等則旁觀以視,並不在乎此等汲取聖心的手段。
“啊?陛下恕罪,微臣剛剛仔細思索了一番,並未找到此人的檔案,不過,從其裝束來看應該是遊俠派之人!”楊毅雄恍然回神,單膝跪地,請罪道
“哈哈,沒想到天下竟還有楊卿不知之人,實乃奇觀!”皇帝龍顏大悅道“既然如此,朕就不為難你了,那你就看看此二人的功力幾何,誰勝誰負來將功補過吧!
“此二人登台的身法不同,並不能知此二人的功力幾何,勝負更是無從談起,這就好像武林高手江湖而逢,氣勢與性格都會收斂一些,重要的在於他們手中之劍,劍未出鞘,誰也不會輕易妄動。未到最後,誰也不知道最後倒下去的是誰!”
楊毅雄的言辭一派江湖之風,滴水不漏,毫無破綻,皇帝點點頭,不再發問。
楊毅雄見皇帝開始關注場上形勢,便微微轉身,抹去了額頭的汗水,和已被冷汗滲濕背上衣襟,先前皇帝見作為帝國暗箭的內外候,竟然無法道出已經在江湖之上有所名望之人的來曆,眼中雖然滿是笑意,可楊毅雄明顯察覺到一股隱藏在笑意的殺意波動,那一刻皇帝分明就是起了殺心,而司馬德戡的握刀之手已經按主刀柄,並撥動出了一絲刀刃,伺待皇帝一聲令下,便會誅殺一切膽敢謀反叛逆者,但皇帝顯然是不想失去這個得力幹將而後又拋出二人功力勝負之題,楊毅雄才得以補救,若是第二個問題也回答不出來,內外候的位置就該換人了。
驍果衛者,隸右屯衛,乃先帝之親勳衛率,開皇三年,先帝集驍衛與果毅軍為一體,並為驍果衛,撿軍中壯士充任。皇帝陛下登基後為了擴充軍隊,除征發鷹揚各衛府兵外,又招募新軍,他們大多是關中人,身強力壯,驍勇善戰,訓練之後,正式確立驍果衛之旗號,他們胯下為西域汗血馬,身穿血色的明光鎧甲,頭戴赤金豹頭盔,持有鋒利的騎槍和馬刀,左臂上刺有血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