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豐碑
天才,就其本質而說,隻不過是一種對事業、對工作過盛的熱愛而已。
回到祖國定居
高爾基回到祖國後,定居在離彼得堡不遠的一個名叫穆斯塔米亞基的芬蘭村莊裏。
早在喀普裏島時,他就與祖國的各地的年輕作家有書信來往,並親自處理來自俄國的向他請教的大量稿件,回國後他更是帶病進行這項繁重的工作,編輯出版了《無產階級作家文集》,為國家培養新人。
在這本文集的序言中,高爾基滿懷激情地說:“當曆史向全世界無產階級敘述你們在反動統治的八年當中所經曆和做到的事情的時候,工人世界將會對你們的生命力,你們蓬勃的朝氣,你們的英雄氣概感到驚愕不已。”
高爾基對青年作家是十分愛護和關懷的。十月革命前夕步入文壇的謝苗諾夫斯基、弗謝沒洛德·伊凡諾夫、馬雅可夫斯基等都受到高爾基的親切教誨。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政府爭奪殖民地和銷售市場的非正義的、掠奪性的戰爭。高爾基創辦的《年代紀雜誌》,主張反對帝國主義戰爭。青年作家馬雅可夫斯基的“戰爭與世界”一詩,就是在這個雜誌的文藝欄裏第一次發表的。
對於少年兒童的成長,高爾基也一直是非常關心的。1916年前後,他打算請國內外著名作家為13歲到18歲的青少年寫一套名人傳記,由他主持的《帆》出版社出版。
他想請挪威航海家南森寫關於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傳》,英國的作家威爾斯寫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傳》,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德國作曲家、鋼琴家《貝多芬傳》,生物學家季米裏亞采天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傳》,他自己寫《加裏巴傳》。
為此,他親自寫信給威爾斯說:“我請您為兒童寫一本關於愛迪生,關於他的生平和著作的書。您會了解,這本書人們是多麼需要,因為它可以教人熱愛科學和勞動。”
與此同時,他還第一次寫信給羅曼·羅蘭,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二十餘年的深厚友誼。
羅曼·羅蘭的巨著《約翰·克裏斯朵夫》和《欣悅的靈魂》都從高爾基那裏獲益非淺。後來,羅曼·羅蘭曾這樣動情地回憶他們的友誼:
“我的根碰到了高爾基的根,兩個人的根在地下親熱地交錯在一起。這會兒,我們這兩個處在歐洲兩端的同誌的血都混在一起了。”
在這個時期,高爾基繼續寫他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並在1916年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並全文發表在《年代紀雜誌》雜誌上。
《在人間》描寫了少年的阿遼沙到“人間”謀生的不幸遭遇和艱難的成長過程,像《童年》一樣,作者在對醜惡和不幸的描寫中仍然放射著樂觀和理想的光芒。
高爾基的《人間》比《童年》更廣闊更嚴正地展現了俄羅斯底層人的生活,它是高爾基的又一部優秀作品,民主報刊《新小報》撰文讚揚這部作品時稱:
我們某些批評家幸災樂極地宣布‘高爾基完了!’已經整整十年。但是高爾基並沒有完,他的著作一本又一本陸續出版。
其中許多作品,如最近出的中篇小說《在人間》,恰恰說明他具有濃厚的,始終如一的巨大的才能。貧窮、痛苦,人間的不平等,他對這一切都有親身體會,因而他所描繪的圖畫色彩鮮明,既清晰、又引人入勝。
他那準確的、直接來自現實生活的精煉的語言,是何等出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畫得何等真實,自然風景又是描繪得多麼鮮豔。
之後,高爾基又完成了《俄羅斯浪遊散記》。書中包括29個短篇,都是根據高爾基年輕時的經曆和見聞寫的。
《俄羅斯浪遊散記》的前11篇寫作於1912年至1913年間,曾以《俄羅斯浪遊散記》為名出過單行本。後18篇是1915年至1917年間所寫,以《混亂及其它》為題也出過單行本。1917年,高爾基將兩本書合在一起,標題仍是《俄羅斯浪遊散記》。
在《俄羅斯浪遊散記》中,高爾基以流浪者講述自己在各地見聞的形式追溯了俄國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生活。高爾基以現實主義的筆觸真實地描繪了充滿殘酷、野蠻、落後的俄國生活。
但是,在遊記的畫麵中使人產生不可磨滅的印象的卻是關於人民的巨大潛在力量的描寫。遊記以“人的誕生”作為這部作品的第一篇文章,高爾基以絢麗壯觀的大自然和抒發感情的高昂語調烘托出人的誕生的莊嚴性,表達了他對人的讚美,對人的熱烈期望。可以說,“人的誕生”是一代新人已經誕生的象征。
這部作品雖然寫的是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件,但是在風格上卻與高爾基的早期短篇有差異。
同高爾基的早期短篇相比,這些作品的技巧更為成熟,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書中的人物也有著獨特的、鮮明的性格。
而且,幾乎每部作品中都有一個“我”,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形象,“我”在作品中肩負著重要的藝木使命。
他是事件的積極參加者,而不是消極的旁觀者。作品中的“我”就是講故事的人,他在俄羅斯大地上徘徊流浪,目的是要了解自己的祖國。
他內心豐富、善於思索,對生活抱有浪漫主義的幻想;他對俄羅斯人民的命運考慮得很多,善於發現人們身上的美好品質,但也不回避他們的短處。“我”實際上是一個用革命高漲時期的眼光來觀察現實的人。
悼念列寧逝世
1917年,俄國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製政權,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
4月,列寧從國外回到俄國,立即提出“一切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製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
二月革命以後,像29年前在喀山一樣,高爾基再次陷入了一場精神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際上有一股主張民主力量同資產階級政府合作的思想潮流,高爾基也同意這個看法,並撰文宣傳,這遭到了列寧在《遠方來信》中的嚴厲批評和責問:
“毫無疑問,高爾基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給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作出了而且還將作出很多貢獻。但是,高爾基為什麼要搞政治呢?”
列寧的批評是對的,但責問卻未免有失寬厚與公正。
在這一時期,高爾基給情人安德列耶娃的信中說:“我生活在內心矛盾之中,除了文化工作外,看不到別的出路。”他創辦了一係列文化事業單位,對工人農民進行文化教育,以為這是解決社會危機的途徑。
1917年11月至1918年5月,他在《新生活報》上發表了一組題為《不合時宜的思想》的文章,表達他的憂慮和困惑,其中不幸而言中了後來蘇聯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悲劇。但他的主要觀點是錯誤的,列寧便下令封閉了《新生活報》。
1918年8月,列寧被社會革命黨人刺傷,高爾基在震驚中認識到自己所持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軟弱和錯誤,他當即去電慰問列寧,並隨後親往看望,承認自己是一個“迷過路的人”。高爾基主動恢複了與列寧的友誼,也走出了精神危機,積極擔任了許多社會工作,進入了新的時期。
從1918年到1921年,高爾基以卓越的宣傳才能和組織才能,全力從事恢複高等學術機關、團結知識分子、保護文物、出版普及讀物、組織科研等工作,為剛剛創建的蘇維埃的文化事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高爾基成功地團結了近百名西歐文學的翻譯家和近五十名東方學者,出版了歐美和東方各國的譯著。
高爾基和列寧都重視研究東方問題和思想。在出版目錄中也包括了中國文學作品。1922年出版了阿列克塞耶夫院士翻譯的《聊齋誌異》第一卷《狐媚》,1923年出版了第二卷《妖僧》,這是蘇俄讀者第一次有機會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
在工作的間隙,高爾基還在列寧領導創建的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的機關刊物《共產國際》上發表了很多政論,並寫出了《回憶列夫·托爾斯泰》,以嫻熟高超的技巧,再現了矛盾的巨人的風采。
他還寫出了這位一語千鈞的泰鬥對自己的否定:“再講您的語言,它很巧妙,但過於做作,這是不行的。您在戲裏把自己的話說得太多了,所以您的戲裏並沒有人物,所有的人物全是一樣的。您大概不了解女人,您沒有寫成功一個女人,連一個也沒有!”高爾基就是這樣一個純潔而坦率的人。
辛苦的工作,使高爾基的肺病嚴重惡化,1921年夏天,高爾基的肺病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列寧寫信堅決地勸高爾基出國去治療,盡管這時列寧自己的身體也十分虛弱,他仍然在這年8月9日寫信給高爾基,他在信中說:
馬克西姆·高爾基:
已經把你的信轉給列·波·加米涅夫了。我疲倦得連一點事情都不能做。你在咯血,可是你還不走!唉,你真是固執,也真是不合情理了。
在歐洲的療養院裏,你既可以治病,又可以作出三倍的事情。你還是去吧,去把病治好。請不要固執了,我請求你。
你的列寧
11月,在列寧的勸說下,高爾基到德國養病。根據列寧的指示,他在國外的一切費用全部都由國家提供。
此時,德國正處於十一月革命被血腥鎮壓後的反動時期。高爾基深感那裏的政治氣候很不適於他的健康。這年年底,他去了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但捷克政府對他進行秘密監視。
這些狀況使高爾基的心情極其矛盾和苦惱。一方麵,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由於害怕十月革命的影響,對他表示懷疑和不信任。另一方麵,他的健康狀況不允許他回國。直到1924年到了意大利,他的病情和心情才有了根本的變化。
在德國和捷克的兩年半期間,盡管高爾基的健康狀況不好,但他的創作熱情卻在急劇增長。這期間他完成了自傳小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我的大學》,以及《回憶錄》《日記片斷》和《一九二二一一二四年短篇小說集》的部分章節。
《我的大學》寫主人公阿遼沙在喀山時期的生活,結構似乎不如前兩部精致,但風格還是與前兩部一致的。總的說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不愧是俄羅斯文學史上自傳體小說的裏程碑。
自傳體小說三部曲是高爾基的主要作品之一,也是非常成功的傳記作品。它既鮮明地展示了作為主人公的作家自己從童年到青年所留下的足跡,又形象地反映出了俄國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社會政治麵貌,同時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作品中,高爾基把社會曆史生活作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背景和條件,而主人公又通過生活的某一角度來反映時代。
因此,可以說,高爾基對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創作,標誌著他在文學創作中一個新時期的開始。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他在一生中的最後幾天,還在聽人讀剛剛出版的高爾基的《我的大學》。
得知列寧逝世的消息,高爾基無比悲痛和憂愁。當然,他對此也早有預感。因為列寧在兩年前得了中風後,身體狀況已經一天不如一天,並很少具體操持和過問國家事務,但是,盡管這樣,列寧的威信仍然是至高無上的,他的話仍然具有權威性。
列寧逝世對於高爾基是一個最沉重的打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高爾基心中想的隻有列寧和俄國,萬分悲痛的高爾基在追悼會上給列寧敬獻了花圈。
在花圈上,隻簡單地寫著:“永別了,我的朋友!”
雖然這僅僅是最樸素的一句話,卻包含著高爾基許多難忘的回憶和深情的呼喚。
列寧的去世使高爾基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深刻變化。回憶與列寧相處的點點滴滴,他感到在與列寧的意見不同方麵,列寧都是正確的。而他自己往往是錯誤的。回憶起列寧對他是那麼熱情,而他卻在當時不理解列寧,想來使他更加悲痛萬分。他悔恨自己沒有很好地接受列寧的幫助,於是發誓要糾正自己的錯誤,堅決走列寧所指的道路,此後果然從未發生動搖。
幾個星期後,高爾基完成了一篇回憶列寧的文章,但他本人對它卻很不滿意。1930年,他再次動筆作了很大的修改,並擴充了許多的內容。6月,他改寫完成,這就是著名的回憶錄《列寧》。
在《列寧》裏,高爾基傾注了他的全部崇敬與熱情,全書共有兩部分。第一部分寫革命前高爾基與列寧在倫敦、巴黎、喀普裏的會見,第二部分寫十月革命後二個人之間的接觸。
這部回憶錄受到了高度的評價,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寫信給高爾基信中他說:
“在全部當代文學裏,我不知道有任何作品可與您描繪的列寧和托爾斯泰的肖像並駕齊驅。這是惟妙惟肖的兩幅肖像,唯有它們將留芳千古。”
對高爾基來說,列寧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體貼入微的朋友。回想起列寧對自己的幫助,高爾基的心中就充滿著感激與懷念。他把這種思想感情化為工作的動力,以百倍的熱情投入了生活和創作。
1925年,高爾基完成了列寧的遺願,寫出了醞釀已久的《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共四部分,是高爾基晚期創作中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在作品中,高爾基以其天才的藝術描繪,通過這一家三代人興衰的曆史,形象地說明了俄國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衰亡的全過程,描繪了農奴製改革後、十月革命前的半個多世紀的俄國社會生活的獨持的曆史風貌。
阿爾塔莫夫家族的第一代老伊裏亞是家族事業的開創者,原是拉特斯基公爵家裏的農奴,做過喬治公爵田莊的總管,到農奴解放的時候,脫離了公爵,得到了一筆酬勞金,決定開一個麻布廠,創辦自己的事業。
老伊裏亞精力充沛,能夠衝破一切阻力,推進“事業”,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別人。他開麻布廠,需要亞麻,可是人們說,這裏的農民不種亞麻,這時他就說:“那要叫他們多種。”
老伊裏亞是俄國第一代資本家,是俄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他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那種所向無敵的創業精神和作為一個掠奪者的血腥本質。
就在阿爾塔莫夫家這一家“事業”蒸蒸日上之際,老伊裏亞在抬鍋爐的時候,因用力過猛血管破裂而死。
老伊裏亞死後,他的大兒子彼得勉為其難地接替了父親的工作。彼得是個無能的人。他把父親創下的事業看作是對自己的束縛。他心底一直幻想著回到農村裏,去過閑適的莊園生活。
彼得的弟弟阿列克賽是自由資產階級的代表,他比彼得精明得多,他力圖用歐化改革和自由主義的空談來鞏固自己階級的統治。但他生活在資本主義走向沒落,無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的時代,他的努力也是徒勞的。
彼得的另一個弟弟尼基塔是個駝子。他對事業也沒有興趣。他的能力隻限於做些整理花園之類的工作。自從彼得娶回納塔利婭之後,他就偷偷地愛上了她。但他自慚形穢,不敢向納塔利婭表白。終於有一天,他忍受不了了,上吊自殺。彼得和家中的掃院人吉洪把他救了下來。後來,尼基塔自願去了修道院。
阿爾塔莫夫家的第二代人隻是維持著事業的發展而已。
阿爾塔莫夫家的第三代生活在資本主義垂死的時期,他們不僅比祖父一輩,而且比父親一輩都渺小得多,他們是個性毀滅最好的證明。彼得的小兒子亞科甫吃飽就睡,過著動物式的生活。十月革命風暴中,他從家裏逃了出去,在火車上被人痛打一頓,像廢物一樣被扔到車廂外去了。
在這個家庭中,唯一具有優良品質的是彼得的大兒子小伊裏亞。他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和階級,走上了革命道路。高爾基通過他的道路指明,出身剝削階級家庭的人唯一的出路是背叛家庭,參加革命。
另一方麵,這部作品還寫到了工人階級的成長。由階級意識尚未覺醒到不滿情緒,在1905年革命風暴的影響下,先進工人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組織起來,聚會、學習、開展革命活動,最後接管了阿爾塔莫夫家的“事業”。
這部作品是高爾基對26年前開始的以《福馬·阿爾傑耶夫》為起點的對俄國資本主義的探索的總結,是俄國資產階級興亡的曆史畫卷,高爾基塑造的伊裏亞的典型形象豐富了俄羅斯文學的人物畫廊,彌補了這一典型形象的空白,標誌著他的創作的新的高峰。
病中堅持創作
1924年4月,高爾基從捷克前往意大利的索倫多療養。
盡管高爾基還想前往意大利的喀普裏島,但此時的意大利已經是一個政權日益法西斯化的國家了,法西斯頭目墨索裏尼於1912年上台後,已經把喀普裏島列入了法西斯化的管理。
高爾基隻好帶著家人定居於海灣南部的索倫多。
索倫多位於喀普裏島對麵的陸地上,那裏風光旖旎,是著名的療養區。
就像高爾基第一次到意大利那樣,他又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烈的歡迎,許多報刊也登載了他到達的消息。
有的人寫信給高爾基:“我同全體意大利人一道很高興地獲悉我們偉大的客人又回到了我們的國土上,回到了熱愛著您的思想和您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國家,我和大家共同希望索倫多的氣候條件會對您寶貴的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
然而,索倫多依然擺脫不了法西斯的控製,他親眼目睹了法西斯分子對民主力量的迫害,這讓他難過不已。
本來,高爾基這次來意大利並不打算久留。他以為這裏的氣候會使他很快地恢複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身體狀況使他無法實現最初的想法,他需要較長期地留在索倫多。
可令高爾基氣憤的是,墨索裏尼政權也沒有放過他。
1925年9月,發生了一件極為惡劣的事。意大利的警察趁高爾基外出時,搜查了他的家。
高爾基當即給墨索裏尼寫抗議信:“假如意大利警察當局認為我在索倫多的停留會對意大利有所妨礙,那您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呢?”
墨索裏尼政權的迫害引起了全體意大利人民極大的憤慨。因為高爾基是他們“偉大的客人”,他們熱愛著他的思想,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一貫為意大利人所深深敬佩。
高爾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聲望迫使墨索裏尼不得不有所收斂。
最後這件事以墨索裏尼大失臉麵地向蘇俄大使作出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的保證作為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