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人生2
不朽的成功秘訣
愛迪生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天才。但當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稱他是“發明的神靈”和“能生產的天才”而把他列為世界偉人的時候,他感到不以為然,他甚至對天才兩字感到憎惡。
愛迪生的書房他說:
將自然界的奧秘取出來運用在為人類謀求幸福上,在我們人世最短暫的過程中,我不知道還有比這更高的人生價值。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他對那些稱讚他是天才的人反駁說:“這完全是假話,艱苦的工作才是實在的。我的發明是靠實踐得來的,絕不是什麼天才。”
愛迪生在談到他的創造發明時說:“倘若一個人過去沒有成功,不足以表揚自己。那麼請他埋頭工作,免開尊口。我深信實事求是。”
他還說:
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並以此為人類造福,這是度過我人生歲月的最好方式。
當有人問起愛迪生的成功秘訣時,他說:“要幹,一直幹到底,不成功決不罷休,要有毅力才行。”
愛迪生是一個熱衷於勞動的人。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從來沒有讓自己放下工作哪怕短時間地徹底休息一下。假如由於某種原因使他不得不在工作中進行短暫休息的話,他也是一麵工作一麵休息,而且是一沒有事可做他就苦惱不堪。
他收到了朋友們要他進行天文觀察以便得到休息的邀請。他接受了這一建議,但卻隨身攜帶了他所發明的儀器即測微溫濕計。他不是來休息,而是來實驗這個儀器的性質。
他來到他的老家大西洋海濱進行休息的時候,他就致力於研究海沙中發現的黑色粒子,對這種含有鐵礦的成分的研究,使他研製出了磁選礦法。
愛迪生在尋求他從事研究發明所必需的東西方麵,表現出了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隻有當他完全確信繼續努力徒勞無益的時候,他才會放棄。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也並不為花去了許多時間和錢財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良好結果而表示惋惜,而是毅然采用新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愛迪生在沒有了解到某方麵的全部知識之前,從來也不開始任何研究工作。他重複進行前輩所進行過的實驗,力求從中盡量得出最有益的結論,然後他才展開他自己的實驗,盡管這種實驗通常都是規模很大的,但他完全不考慮花多少錢。
如果實驗沒有獲得他所希望的結果,他並不就此停止實驗,改變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而是以特別頑強的精神竭力要獲得應得到的結果。
在愛迪生的各種不同的研究工作中,有一些沒有充分的科學根據,或是在愛迪生以前還沒有成為研究對象。愛迪生就是在這些條件下開始進行大量實驗,提出了許多自己工作上的假說,這些假說主要是當所深入研究的問題已超出技術本身的範圍時才作出的。
愛迪生從來不單單研究某一問題。在他活動的每一個時期,他都把他的主要注意力集中於主導的工作,並同時還要做或是處於準備階段或是處於研究階段的另外一些工作。甚至在白熾燈研究工作正緊張進行的時候,愛迪生還致力於電力牽引方麵的實驗,研究著電機並為磁選礦組織製造工業裝置等工作。
愛迪生本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他也要求他的助手們節省時間快速工作。愛迪生在其各個實驗室所實行的計件工資製,激發起了人們的幹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愛迪生在體力上很有耐性,所以他要求他的助手們也要有這種耐性。在必要時,他就要迫使他們連續不斷地工作許多小時,因此也隻能抽點工夫睡覺。
愛迪生的絕大部分助手在幾十年期間都能不斷地與他一起工作,並經過了實際鍛煉,從中形成了大批“愛迪生式的發明家”,是友誼和勞動、快樂和失望使他們與愛迪生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的。
愛迪生是一位樂天派,跌倒了以後,他一定馬上就爬起來,拍一拍身上的塵土,又繼續朝著目標前進。由於他這種樂觀的個性,使他在經曆了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實驗後,終於能夠獲得最後的成功。
無悔的壯麗人生
愛迪生的幾位同事於1918年1月24日創建了“愛迪生先驅會”。起初,這一組織僅限於那些曾在門羅公園與愛迪生共過事的人們,後來又擴展到於門羅公園以後加入愛迪生公司的人,但他們隻能作為“榮譽”成員。因此說這不過是象征性的擴大。
每年在愛迪生的生日這天,這個組織的成員就會在一起聚會,他們如同獨立戰爭以後華盛頓的下屬們一樣,忠誠不渝之心不減當年。又像納爾遜手下的艦長們和亨利五世手下的騎士們那樣,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共同走過了偉大的曆程。
愛迪生的門徒,表達了全美對愛迪生越來越深厚的景仰之情,事實上,在愛迪生生命的最後幾年,對他產生景仰之情的人們已遍及世界各地。
至此,他不僅具備了一位偉大人物所應具備的光輝記錄,而且還具有他的個人特征。這種個人特征,在亨利A·華萊士的普通人世紀中,要求能不斷地帶來新聞價值。
十幾年後愛因斯坦的形象家喻戶曉,而現在人們一眼就可以認出的乃是愛迪生。作為民眾英雄,這已是最高的表彰,因此,愛迪生在戰後的年月裏變成了美國聲名鼎赫的人物,是不足為怪的。
愛迪生在晚年仍像青年時期一樣,一刻不停地從事著各項發明。當他80歲高齡時,還在工作。
年邁的愛迪生隻要有空便外出旅行,尤其是在夏季,他都要進行為期兩周的野外露營。在這種旅行中,常有亨利·福特和博物學權威約翰·布朗博士參加,有時連哈克總統也會來湊熱鬧。
愛迪生除了必要的旅行之外,他還在不停地工作著。他已年過七旬後,人們說服他減少工作量以後,可他每天仍幹16個小時。
愛迪生在81歲那年來到了佛羅裏達,在他起程的那天,紐約的友人們在阿斯托飯店內為他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但他本人卻不能出席。他從邁爾斯堡發來了一封電報:“工作給我帶來最大的快樂!”
愛迪生剛從佛羅裏達別墅回來的時候,顯得精神很飽滿。他說:“我至少還要幹15年,到100歲才能退休。在退休以前,我要把我腦子裏的概念,全部研究完成。”
當時,他仍舊在做著從空氣中抽出氮的研究,但大部分的時間,卻用在了從雜草提煉橡膠的實驗。凡是可以提取橡膠的植物,他都拿來實驗。
在這幾年裏,愛迪生的興趣一直集中在橡膠上。就是在家庭裏麵,一切也都以橡膠為主。談論橡膠,思考著橡膠的事,還做橡膠的夢。愛迪生不許自己腦海有其它的念頭,因為他覺得這個工作還沒有完成呢。
他除了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外,對其它事物都不看、不聽、不想、不做。你如果能想象得出,以最高的忘我狀態生活的人,那就是愛迪生在工作時的神態了。
愛迪生是個喜歡寂靜的人。每年冬天,他都要在邁爾斯堡生活幾個月。但在其它時間,他還是留在西奧蘭治的工業爭鬥中。雖然在一天當中他還是習慣無規律的小息,雖然在小息之後人們仍然看到他像半個世紀以前那樣忙忙碌碌,但這已是神話,而不是現實了。
他確實還牢牢地控製著西奧蘭治唱機工業和其它工業。有時,采訪者會貿然問到他準備何時退休,愛迪生的回答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葬禮之前。”其二是:“當醫師搬來氧氣瓶的時候。”
當有人問他打算如何度過晚年時,他竟不理解地說:“不應該想如何安度晚年,我現在精力還相當充沛,應該繼續勤奮工作。”
一直到此時,他仍然保持著發明家的精神。其中一例就是“愛迪生考題”的“發明”。
這種考題,是為申請在該公司工作的份定的。它受到了讚揚,也招致了譴責,幾乎是褒貶各半。考卷一共包括150道題,這些題隻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均與工作內容毫不相幹。加之許多問題之間也毫無聯係,為此愛迪生受到了措辭尖刻的攻擊。
《科學美國人》的記者對愛迪生進行了連續采訪以後,登出長篇文章。愛迪生的解釋是,除了考試,用其它方法錄用的經理人員很難稱職。
愛迪生的門洛帕克實驗室他說:“於是,我下決心要進行一種有效的測驗。問題是我們要考察什麼?作為經理人員,最重要的特征應該是什麼?”
他回答:“應該是記憶力。”他繼續說,“當然,不是說記憶力好的人必然就是好經理。也許有的人記憶力超群,卻不能擔當討價還價的重任。但是,如果他的記憶力好,那就具備了一個基本條件,其它條件都在其次。”
愛迪生的測驗內容大都是一般常識。他接著說:
當然,對於某人是否知道內華達州的首府是哪,胡桃木出自何處,延巴克圖在世界的哪一角落,我並不關注。對於他是否知道德斯姆林斯、巴斯克爾和基特·卡爾森是誰,我也不在乎。但是,如果他們以前知道這些,而現在已經忘記,那麼我就要考慮是否雇用他了。因為,他能忘記這些事,將來與他工作直接相關的事也就有被忘掉的可能。
通過考試,愛迪生得出了兩個結論。
其一,人們的教育水平與職業要求相差甚遠。在首次測驗的718名考生中,隻有57人達到了“良”的標準。
第二個結論是,這種考試確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