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文名句故事 6.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出典】
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潯陽柴桑(江西九江)人。29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41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八百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他是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也是田園詩的開創者,陶淵明的田園詩以淳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飲酒詩二十首》等表現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景物的讚美。
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製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故事】
晉朝太元年間,武陵地方有個靠打魚為生的人。一天,他沿著一條小溪劃舟向前,劃呀劃呀,他早已忘記路有多遠了。忽然,他看到前麵有一片密密的桃花樹林,夾著溪水向兩岸伸展,桃花樹林中沒有其他樹夾雜,綠茵茵的嫩草發出一陣陣的清香,地上飄落的花瓣到處都是,他舉目望去,桃花樹林縱深有幾百步,心中不由十分奇怪:我過去怎麼從來沒有看到過這個地方呢?
他一麵想,一麵繼續劃船向前,打算找到這桃花樹林的盡頭。
他劃呀劃,劃到了小溪的源頭,隻見源頭有一座山,山腳下有一個山洞。山洞中似乎有光亮透出來。漁人把自己的小船拴在一棵樹上,鑽進洞去。洞中的通道起先很狹小,僅能容納一個人。可是往裏走了幾十步,不由豁然開朗,洞口一下子寬敞起來。
他揉了揉被光線刺痛的眼睛,隻見洞內別有天地:一片片田地平坦寬曠,一排排房屋儼然整齊,肥沃的良田,美麗的池塘,翠綠的桑樹和竹子,一切是那樣地真切。
再放眼望去,田間小路交錯縱橫,連雞和狗的叫聲也能聽得清清楚楚。田野中有一些幹活的人,路上也有一些行人,但他們的衣著打扮,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全跟他們晉朝的人不一樣。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乳臭未幹的孩童,神態都十分快樂。
洞中人瞧見了陌生的漁人,都十分吃驚,大家一起圍過來問他從哪裏來,漁人如實地跟他們說了。他們聽完,都熱情地邀漁人到自己家裏做客。漁人跟一個人回到家裏,那家人就忙著殺雞、擺酒、做飯。不一會兒,許多村裏的人來了,向他問這問那的……漁人問他們是怎樣到這個地方來的,他們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原來,很早很早以前,他們的祖先正趕上秦朝的戰亂,他們的祖先便合村一起來到這個地方,以後再也沒有出去過,於是便和外麵的世界隔絕了。
漁人聽了他們的敘述,十分驚歎,問:“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朝代嗎?”
他們隻知道祖先逃難出來的時候是秦朝,往下連漢朝都不知道,更不知道魏國和晉朝了。漁人把外麵發生的事情,朝代的更迭講給他們聽,他們都十分新奇。
漁人在這家吃過飯,別人家也爭著請他去。每家人家都拿出好的酒菜招待他。過了好多日子,漁人要回去了,桃花源裏的人,囑咐他說:
“這裏的情況,您千萬別跟外麵的人說啊!”
漁人告辭以後,從那地方出來,仍舊順著他來的路往回走,他留著個心眼,在沿路上做了好幾個記號。
漁人回到武陵,馬上跑到郡衙,向太守詳細地報告了他的見聞。太守派人跟著他來到桃花林、沿小溪源頭往裏走,一路走一路找他原來做的記號。結果迷失了道路,再也沒有找到原來的記號,找不到那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了。陶淵明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篇名作《桃花源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便是這篇名作中的名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典】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
【作者簡介】
範曄(398-445),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淅川西南)人。少好學。曾任尚書吏部郎,元嘉初年任宣城太守。後遷左右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因牽涉謀立彭城王案,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