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唐詩名句故事 1.(1 / 3)

第一章唐詩名句故事 1.

春曉

有一年春天,孟浩然出遊來到了鄉間,那秀麗的春色、悅耳的鳥鳴使他流連忘返。不知不覺夜幕降臨了,孟浩然隻好住進了一戶農家。晚上,外麵忽然刮起了一陣風,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聽著外麵的雨聲,詩人心中好不愜意,漸漸進入了夢鄉。

一聲聲清脆的鳥鳴,驚醒了詩人的夢。他睜眼一看,天已經亮了,一縷陽光從窗子射了進來,外麵的鳥鳴聲此起彼落,遠近應和著,似乎在合唱一曲春的讚歌,孟浩然覺得心裏很舒暢。忽然他想起昨夜的那場春雨,在靜謐的夜裏,不知打落了多少花瓣。

於是,詩人迫不及待地推門去看,一股清新的氣息,帶著花香和泥土的芬芳撲麵而來,雨後的春色更加秀麗,更加使人陶醉。詩人在不知不覺中吟出了《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勸君更盡一杯酒

王維的朋友元二奉命將要出使安西。在一個春天的早晨,詩人在渭城為他餞行。天空中下著小雨,平常飛揚的塵土被細雨沾住,空氣新鮮而濕潤,一排排的客店也被雨衝刷一新。客店旁邊,柳樹新生的葉子,在細雨中更顯得青翠,惹人喜愛。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一看到眼前的依依楊柳,惜別之情便油然而生。現在正是春天,一派生機勃勃,這時送別友人,隻有留戀沒有傷感。

元二去的是安西,從長安城西出發,跨過隴山,再穿過河西走廊,然後進入安西。路途遙遠,萬水千山。在送別的宴席上,詩人自然會想到,隻要一分手,彼此就會天各一方,要想見麵就很難了,他們已經飲幹了無數杯告別的酒。最後王維又斟滿了一杯,舉到元二跟前:“請再幹一杯吧!”元二已有些不勝酒力,就想推辭,這時王維迸出了肺腑之言:“朋友啊,你要知道,走出陽關以後,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了!要再想這樣朋友相聚,開懷暢飲也不可能了,你怎能不一幹而盡呢?”元二聽後很是感動,一仰脖喝盡了杯中酒。

這時,王維提筆寫下了《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別董大

董大是唐玄宗時著名的藝人董庭蘭,他善於彈琴,是高適的好朋友,他們兩人關係密切,經常在一起談論大事,有共同的誌向和願望。

一個寒冷的冬天,北風呼嘯,大雪紛紛。董庭蘭要離開好友去一個很遠的地方,臨行前,詩人高適為他送行。天空中回歸的群雁,時時傳來哀鳴聲,大地上的禿樹枯草在北風中不住地顫抖。看著眼前這蕭條、荒涼的景色,兩人都十分傷感。臨別前,他們有說不完的知心話,有道不盡的離別情。言語間,董庭蘭總是擔憂前途茫茫,在人生地疏的地方,可能不會再遇上像高適這樣的知心朋友。高適勸慰並鼓勵他:“你有這樣卓越的才能,一定會有人賞識你的,也一定會有許多人成為你的知心朋友!”

為了勉勵董庭蘭,高適就寫了一首詩贈給了他:“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千古感懷

陳子昂少年時代,勤奮好學,豪氣滿身。長大後,更是胸懷大誌,一心想報效國家。他14歲時考取了進士,在朝為官。由於個性耿直,他對不合理的事情總喜歡提出批評意見,這樣不僅得罪了一些朝廷權貴,就連皇上也給得罪了,所以他長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且還多次受壞人的迫害,不幸被送進了監獄。

當陳子昂冤案昭雪後,他便從軍北征,當時任從軍參謀。前方不斷傳來出兵不利的消息,他心裏很著急,便向主帥澄清利弊,並請命親自帶兵打前陣。可主帥認為他隻是一個書生,就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陳子昂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卻屢遭冷遇。這一天他獨自一人登上了幽州台,想到:自己雖有滿腹才學,卻遇不到像古代賢王那樣的明君,即便是以後有明君,他也等不到了。茫茫天地裏自己是多麼孤獨呀!感慨之餘,禁不住流下了悲傷的眼淚。他仰天長歎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黃鶴樓

關於黃鶴樓有很多傳說,其中的一個傳說是這樣的:一個姓辛的商人在此賣酒,但生意很清淡。有一位道人時常來他這兒喝酒,喝完轉身就走,從不付錢。辛氏見道人灑脫豪放,不似平庸之輩,也就不計較,下次再來的時候,他依然是殷勤款待。一次,道士喝醉後,揀起一塊橘皮,在牆壁上畫了一隻黃鶴說:“酒客至拍手,鶴下即飛舞。”說完飄身而去。從此後,凡來喝酒的人,隻要拍一拍手,黃鶴就會飛下來跳舞助興。因此,辛氏的生意一下子興隆起來。就這樣過了十年,那個道士又來了,他狂飲完後,取出笛子吹了起來,黃鶴聽到笛聲,就從牆上跳下來,道人跨上鶴騰空而去,再也沒有回來。辛氏感激道士,就在此建了黃鶴樓。

黃鶴樓有了這個傳說,曆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到此來飲酒賦詩,所以黃鶴樓上已留下了很多詩篇。有一次李白和他的幾個好友也到這兒遊玩,當時正值風和日麗,天上白雲朵朵,湖裏碧波蕩漾,水邊青草叢生,偶爾還有小鳥飛來飛去。看到這美麗的景色,李白如醉如癡,詩興大發,也想在牆壁上留一首詩,可當他正想揮毫時,卻看到了崔顥的一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不禁連連點頭稱妙:“好詩!好詩!”之後,他又不無遺憾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說完,放下了手中已拿起的筆。

望廬山瀑布

傳說中唐宣宗李忱登基之前,曾出家當過和尚。有一次,李忱遊覽廬山時,半路上遇見了一位老禪師,兩個人便結伴而行。言談中,老禪師得知他出身顯貴,是當今皇帝武宗的叔父,隻因他才華超群,受到皇帝妒忌。於是一氣之下便放棄了榮華富貴,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過起了修身養性的僧人生活。

兩個人來到了廬山香爐峰瀑布前。李忱觸景生情,便對老禪師說:“先賢李白遊廬山時,吟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絕句,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禪師看出他胸懷大誌,但又不明白他為何閑居於僧道之間。他想試探一下李忱,便開口說:“我們也詠廬山瀑布,但可惜我隻能吟出兩句,下麵就無法對出來了,還請你續吟。”

李忱當即答應下來。

老禪師低聲吟道:“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大意是:無數條小溪流,不辭勞苦地流過千岩萬壑,彙成瀑布傾瀉而下,遠遠望去,才顯出山峰的高大。

李忱聽後感到老禪師出語不凡,一語雙關,既寫出了廬山的美景,又暗示出“出處高”的內在含義。於是很快續接了二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大意是:細小的溪流怎能留在這峻嶺的山峰上呢?它要彙成瀑布,流入浩瀚的大海翻起波浪。

老禪師深感到李忱目標遠大,文才不凡,便連聲讚歎說:“續得好!這兩句真是氣勢磅礴,滿懷激情,希望你這條蛟龍,早日回歸大海,掀起波濤,為天下萬民造福!”

不知不覺夕陽西下,廬山又呈現出一番別有韻味的壯美景象,兩個人才想起下山。

幾年後,李忱真的返回朝廷接替唐武宗做了皇帝。

春望

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杜甫一家逃難到羌村,因他去尋找朝廷軍隊,半路上不幸被叛軍抓獲,並困居長安。在那裏,他時常憂慮國家的命運,經常深切地思念遠在外地的親人。

幾個月過去了,不覺中春天已來到了飽受戰亂的長安。這一天早晨,一聲聲鳥鳴驚醒了夢中的杜甫,他起床從窗口望去,春天來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歡快的鳥兒在樹枝上來回跳躍啼鳴,這美麗的大自然景色沒有使詩人喜悅,卻深深地刺痛著他的心,草木無情,逢春茁壯,山河無知,不改常態!

他思念家裏的親人,要是能收到一封家書,真比萬兩黃金還珍貴。他歎息著,梳洗起來,卻發現頭發都愁白了,一縷縷地掉了下來,連簪子也插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