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1 / 3)

人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從中華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人生在時間的跨度上直達千載,白雲蒼狗。麵對奸官佞臣,屈原的人生選擇了投江;麵對荒漠雪原,蘇武的人生選擇了固守;麵對官場傾軋,陶潛的人生選擇了棄官;麵對大江東去,蘇軾的人生選擇了曠達。人生之於人,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感歎。讀古人的人生,你仿佛穿梭於曆史的時空隧道裏,看潮起潮落,觀花謝花開,頃刻間滄海桑田,也許你就會對人生有新的感悟。如今,麵對市場經濟的茫茫大海,一些遊戲人生的人,由於對人生的迷惘和困惑,把人生當成一場戲。他們說戲是人寫出來的,角色是人扮出來的,假作真時真亦假,對人生這本書不屑一顧。生活中,在金錢和物欲的引誘下,自甘墮落,自覺或不自覺的誤入了歧途,造成終身的遺憾。總之,人生的這本大書不是一兩天就能讀懂的,祝願大家都能在古人古訓的啟迪下讀好讀懂人生這部大書。人生自古誰無死

適用作文主題

愛國、氣節、誌向、價值。

原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文天祥文集》

譯文

自古以來,人終有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故事

文天祥是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四年進士,因父喪未受官職。

開慶初年蒙古軍攻鄂州,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禦敵之計,未被采納。後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鹹淳六年,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祐元年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複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進兵江西,收複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範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曆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心得

人為什麼活著?這是一個古老而又總是富有新意的問題。我不知道別人為什麼活著,我活著的目的很簡單:不辜負生命。

古訓鏈接

投死為國,以義滅身。

——曹操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

——崔顥

願以此身長報國,何須生人玉門關。

——戴叔倫

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孟子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適用作文主題

教育人才、培養人才、選擇人才。

原典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春秋〕管子《管子·權修》

譯文

十年的計劃,沒有比種樹更好的了;終生的計劃,沒有比培養人才更值得的了。

故事

李勉是唐代的一個很有名望的大臣。他當過地方官,後來一直升到宰相,雖然官大權重,但他待人接物沒有架子,誠懇謙虛。他尤其敬重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想方設法去提拔任用他們。

有一次,他發現手下有個叫王晬的人非常能幹,而且為人正直,李勉便提拔他當了縣令。因為王晬正直,所以得罪了權貴,別人就誣告王晬,皇帝不明真相,下詔要李勉處死王晬。李勉調查清楚了王晬確實無辜,是被人誣陷,就連夜上奏章請皇上赦免王晬。李勉還向皇帝推薦王晬,說朝廷應該重用這種正直能幹的人才。

王晬被皇帝任用後,果然為官清正,辦事公道,深受百姓愛戴。朝中大臣們也都稱讚王晬是個稱職的好官,也誇李勉能慧眼識英才。

後來,李勉當節度使時,他手下的李巡和張參兩人很有才學,李勉對他們兩個十分敬重。雖然李勉是他們的上司,但李勉在他們麵前從不擺架子,而是以禮相待,有什麼事都要同他們商量。李巡和張參死後,李勉還非常懷念他們,每次宴請客人時,總要為他們二人留兩個空座位,擺上酒杯碗筷,就像他們二人還活著一樣。

心得

培養人才是帶有根本性的長遠之計,選擇人才更是重中之中。因此,要教育好一個人要花很長的時間,以及做很長遠的計劃。

古訓鏈接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司馬遷

得士者強,失士則亡。

——東方朔

智士者,國之器。

——劉向

國家之患,莫大於乏人。

——範仲淹

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

——朱元璋

人固有一死

適用作文主題

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活著的追求。

原典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文

人本來都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的比鴻毛還輕。

故事

公元前98年,李廣的孫子李陵率領5000兵馬出征匈奴,遭到匈奴80000人的圍攻。李陵浴血奮戰8個晝夜,且戰且退,殺傷匈奴兵將10000餘人。但此時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李陵的人馬也損失過半,最後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被迫投降匈奴。

單於擒得李陵後,十分佩服李陵的勇猛,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還任他做了高官。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也都大罵李陵投降賣國,可恥至極。

司馬遷當時任太史令,他與李陵關係很好,了解他的為人,就為他辯護說:“李陵轉戰千裏,矢盡糧絕,戰敗投降是有情可原的。憑臣對他的了解,臣以為隻要他不死,還是會效忠漢朝的。”

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的辯解,更加惱怒,不僅下令殺了李陵全家,而且還下令把司馬遷定為死罪,或者用腐刑代替。

司馬遷家中貧困,沒有足夠的錢財來減輕自己的“罪過”,但他又想到父親臨終前的囑托,自己的著作才剛剛開始,如果伏法受死,實在“輕於鴻毛”。為了完成自己的著作,司馬遷毅然地接受了腐刑以求“忍辱偷生”。

這一奇恥大辱,使司馬遷的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思想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獄中,他曾一度想自殺,但每次他又想起了父親的遺言,想起了先賢們如孔子、屈原、韓非等都是在逆境中發憤有為的事跡,於是就鼓勵自己忍辱負重,一定要活下來。

公元前93年,在獄中呆了6年的司馬遷終於結束了備受摧殘的囚禁生活。漢武帝十分賞識司馬遷的才學,司馬遷出獄不久,又任他為中書令。這時的司馬遷已經飽嚐辛酸,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著書立說的遺願。

後來,司馬遷在給好友任安的信中寫道:“無論是誰都免不了一死,但並不是所有人的死都具有相同的意義。一些人的死比泰山還重,一些人的死比鴻毛還輕。像我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是九牛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會讓人恥笑。為什麼我甘願承受腐刑的奇恥大辱呢?為什麼我願意在人們的鄙視中苟且偷生呢?是因為我的史學著作還沒有完成。如果就此死去,我豈不要遺憾於九泉之下?”

司馬遷把事業、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寶貴,他思想升華了,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把自己全部的才學、見識和心血,都貫注於著作之中,終於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心得

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日而異,甚至因時而異。因此,我們不是問生命的一般意義為何,而是問在一個人存在的某一時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義為何。用概括性的措辭來回答問題,正如我們去問一位下棋聖手說:“大師,請告訴我在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一步棋,甚至也沒有不錯的一步棋,而要看弈局中某一特殊局勢,以及對手的人格型態而定。

古訓鏈接

不懷貪生之慮,不貽虛生羞。

——洪應明

人生富貴駒過隙,唯有榮名壽金石。

——顧炎武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李白

昂昂獨負青雲誌,下看金石不如泥。

——李渤

一失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洪應明

死而後已

適用作文主題

奉獻、責任、誌向、愛國。

原典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春秋〕孔子《論語·秦伯》

譯文

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因為他負擔的責任沉重而且路途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死後才停止,不也遙遠嗎?

故事

秦钜是南宋抗金名將。秦檜的曾孫。寧宗時曾任蘄州通判。嘉定十四年,金人南侵進攻蘄州時,秦钜與郡守李誠之率眾抗敵,終因寡不敵眾,和兒子、女兒一起獻身。死後,皇上封他為烈侯。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為他在蘄州城建了廟,皇上還親自為其廟賜額,禦題“褒忠”二字。

秦钜的曾祖秦檜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奸臣,由於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謀害了民族英雄嶽飛,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成為人人唾罵的千古罪人。然而他的後代秦钜卻走著與他截然相反的路,成了一名忠心報國千古傳誦的英雄。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二月,也即是嶽飛被秦檜謀害75年之後,金兵再度大舉南侵,將進犯蘄州。麵對金人的進攻,宋寧宗緊急召集群臣商議抗金的對策,可是滿朝文武大臣都默不作聲。寧宗見狀,大怒道:“如今國難當頭,難道你們中就沒有一個肯為國盡力的嗎?”

此時,老將趙放走上前來道:“奏請皇上,微臣認為秦钜而今正當盛年,文武兼備,且報國心切,完全可以擔起抗金大任,領兵退敵。”

話音剛落,另一老臣立即上前反駁道:“秦钜是大逆賊秦檜的曾孫,秦檜惡貫天下,萬世唾罵,用這種人抗金,一則遭金人恥笑,二則貽誤國家,萬萬不可!”

趙放則據理力爭,反駁道:“秦钜雖是秦檜的後人,但人各有心,心心各異,我們怎麼能據他的先人的表現來判斷他的好壞呢?”

雙方爭論不休之時,寧宗對秦钜不滿曾祖投敵賣國殘害嶽飛父子,想用實際行動洗刷秦家奇恥大辱之心早有所聞,當即聽取了趙放的意見,擢升秦钜為蘄州通判,兼領守備事務。

秦钜到了蘄州,決心竭盡全力像嶽飛一樣“精忠報國”。

蘄州在軍事上是一戰略要地,秦钜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他一到蘄州,一邊加緊軍事訓練,一邊抓緊修築防禦工事,積極做好抵抗金兵的準備。果然防禦工事剛剛竣工,10萬金兵湧至蘄州城下。麵對強敵,秦钜親自登城督戰,激勵士兵奮勇殺敵,堅守城池。同時派人火速趕回臨安,請求朝廷速派援兵,以解蘄州之圍。

然而終因寡不敵眾,加之援兵不到,蘄州城被金兵攻破。當金兵如潮水般湧進城來時,秦钜已身受重傷,血染戰袍,但他仍然拚死殺敵。一位將領衝過來對他哭喊道:“通判大人,蘄州城無法再守了,不如立即率軍突圍,衝出城去,待與援軍會合後,再圖收複蘄州吧!”

秦钜答道:“眼下不能指望援軍,我已誓與蘄州城共存亡!”說罷,便帶著兒子秦光及全家7口人,毅然衝進熊熊烈火之中,壯烈捐軀。秦钜和他的兒子秦光以他們的高風亮節和英雄壯舉,贏得了後人的敬仰。

心得

許多成功的偉人,並不是什麼天資超人的天才,而是他們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接受失敗打擊的勇氣,憑著毅力、勇氣以及對人類強烈的使命感,才為自己寫下了光輝的記錄。因此,我們從小就要樹立為國為民奉獻的意識。

古訓鏈接

立誌欲堅不欲銳,成功不久不在速。

——張孝祥

撼大摧堅,要徐徐下手,久久見功。

——呂坤

成大功者,小小順意不足喜,小小拂意不足懼。

——湯斌

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曾國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孔子

憂勞可以興國

適用作文主題

逆境、失敗、成功、毅力、憂患、遠見。

原典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序》

譯文

如果能夠經常憂慮自己麵臨的困難,能夠不懈地為自己的事業奮鬥,那麼就可以振興國家;而貪圖安逸,肆意享樂,那麼必遭國滅身亡的結果。

故事

春秋時的吳、越兩國戰爭不斷。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國打得大敗,並且射傷了閡閭。

後來闔閭的兒子發憤圖強,終於又打敗了越國。越國便派大夫文種到吳國去請和。

文種通過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吳王有些動心,想要同意講和,但伍子胥力勸吳王不要答應,而應該一舉滅掉越國。

勾踐見求和不成,便打算豁出去:殺掉妻子,燒毀寶器,然後與吳國人以死相拚。文種阻止勾踐這樣做,並說:

“那吳國的太宰,為人貪財好色,可以用重利誘使他替我們說話。”

勾踐讓文種秘密地給太宰送去美女和寶器,太宰果然收下了,並將文種引見於吳王。雖然伍子胥一再堅持滅越的主張,但因太宰在吳王麵前多方替越國說好話,吳王終於撤兵回國。

越國雖然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但越王卻受盡屈辱,整天為吳王夫差養馬。越王勾踐回國以後,日夜焦心苦想,為了磨礪自己報仇複國的意誌,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據說他睡在柴草上,並“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在座前懸一苦膽,一起一坐都抬頭看著苦膽,一飲一食都要嚐嚐膽汁的苦味)。”每次嚐到苦味的時候,還要大聲對自己說:

“勾踐!你忘了會稽戰敗的恥辱了嗎?”

與此同時,勾踐親自種田,夫人織布,衣食極為簡樸。他禮賢下士,關心百姓疾苦。重用大夫文種,將全國政事托附給他管理,派範蠡到吳國作人質。

兩年後,吳國放回了範蠡。

經過幾年的休養和整頓,勾踐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出兵伐吳,一舉打敗吳國,報了以前的仇。

心得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現在常用來告誡人們,要居安思危,艱苦奮鬥成就大業。不能在成績麵前驕傲自滿,放鬆鬥誌。人生在世誰也無法預料成功與失敗,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敗的人也不少。因此一時的得失,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敗,“蓋棺始能論定”。隻要我們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失敗可能就是成功的前奏。

古訓鏈接

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洪應明

敗棋有勝著。

——楊慎

成不貴乎天地,敗不怨乎陰陽。

——《陰符經》

事者,難成而易敗也。

——劉安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老子

先天下之憂而憂

適用作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