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禮之用,和為貴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也在急速發生著變化,麵對這複雜多變的環境,我們不禁要喟歎,現在不僅做事難,做人更難。一個頗負盛譽的企業名人,在一次內部培訓會上傳授了他從業十餘年的成功秘訣時說道:“事業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如何處世做人。”的確,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今天我們要想立足於社會,就得先從如何做人開始。明白怎樣做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待人接物才能通達合理,這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值得我們終身學習。有句古語說得好:“與人共事,禮讓為先。”在中國古人身上,有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值得我們去學習。本章所節選的古訓大都是一些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名言警句,通過仔細閱讀這些古訓,希望能給大家的為人處世帶來一些幫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適用作文主題
做人處世、相處和諧、人際關係、團結協作。
原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
譯文
適宜的天氣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不如人心所向。
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打敗劉備,占領了軍事重地荊州大部分地區,迫使劉備退守夏口。曹操妄想一舉消滅劉備,同時吞並孫權占據的江東地區,劉備和孫權決定聯合抗曹。當時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從江陵沿江東進,直逼夏口。孫劉聯軍五萬人逆流北上,雙方在赤壁相遇。
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會水戰,初戰失利,便任命投降的荊州將軍蔡瑁和張允訓練北方士兵學習水上作戰,初見成效。為孫權統兵的都督周瑜巧妙使用離間計,曹操誤信蔡瑁和張允是潛伏在曹軍奸細,將二人殺了。
周瑜與劉備軍師諸葛亮商量,決定采取火攻,並安排了計策。一天,周瑜開會,老將黃蓋認為對方太強大,不如幹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黃蓋五十軍棍。黃蓋被責打後,派人送信給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時,埋伏在周瑜軍營裏的曹軍奸細也傳回周瑜責打黃蓋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黃蓋真的要來投降。
聞名天下的軍事家龐統這時也來拜見曹操,曹操高興異常,立刻向龐統請教一個他正發愁的問題。原來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會水戰,而且對南方水土不服,經常生病。龐統說:"這有什麼難的?隻要把大小船隻搭配,把三十隻或者五十隻船,頭尾相連,用鐵索鎖住,上麵鋪上木板,就可以了。"曹操連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戰船用鐵索相連後,衝波激浪,一點也不顛簸。兵士們在船上使槍弄刀,像陸地上一樣,一點也不覺得暈眩。曹操大喜,可是謀士卻說:"戰船連鎖固然是好,可是對方若用火攻,怕難以逃避。"曹操聽了哈哈大笑,說:"不必擔心。我們在北邊,他們在南邊。現在是冬季,隻有西北風,哪裏有東南風?他們如果用火攻,豈不是燒了自己?"。
誰知十一月二十日,突然刮起了東南風。劉備軍師諸葛亮善觀氣象,早就和周瑜作好了準備。這時,曹操收到黃蓋派人送來的信,約好來投降。曹操帶了將領站在船頭等候。果然看見黃蓋領著十多隻小船,順風駛來,曹操非常得意。黃蓋小船頓時燃起大火,原來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著火的小船借著東南風,直撞入曹操戰船營裏,曹操的戰船立刻著火,因相互被鐵鏈鎖住,無法脫逃,登時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棄船上岸,誰知岸上屯放糧食的軍營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燒了。孫劉聯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曹操狼狽突圍,逃回北方。
經過赤壁一戰,孫權得以鞏固在江南的統治,劉備則乘機占領荊州大部分地區,因而形成曹、孫、劉三方鼎立的局麵。
在赤壁之戰,占地利(上遊)的曹軍就吃了利用天時(東風)的江東軍之大虧,當然,"人和"是其決定性勝因。曹操首先就不占"人和",中了離間計,殺了熟悉水戰的蔡瑁和張允,後被龐統忽悠了,又不聽謀士勸告,再後來誤信黃蓋,致使遭到慘敗;而孫劉聯合則占有戰略大勢上的人和,而得到龐統幫助則是占有人緣之和,特別是黃蓋甘用苦肉計,更體現了赤膽忠心,這些"人和"是導致孫劉聯軍大勝的主要原因。
心得
成就事業的關鍵在於人心向背,成功並不限於你生活中的某一個時機或環境,它還包括你與他人之間關係的所有方麵。我們隻有正確處理好多種人際關係,營造出良好的人際氛圍,才能為成功鋪平道路。
古訓鏈接
上下同欲者勝。
——孫子
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
——荀子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韓非子
駟馬不和,取道不長。
——劉向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劉基
禮之用,和為貴
適用作文主題
禮儀禮貌、和諧相處、人際關係、與人為善。
原典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譯文
禮的功用主要是調和,先王之道是以和諧為美。所以小事大事都要依照和的原則來辦。和當然很好,但也不能太過分,為和而和;即使是和,不合乎禮節,也不可行。
故事
西漢末年,有個名叫卓茂的人,在丞相孔光的府裏做府吏。一次,他坐車外出,路上有人攔住他,指著拉車的馬說:“這是我一個月前丟失的馬。”
卓茂心想,這馬我已經使用多年,怎麼會是他的呢?但性情寬厚的卓茂沒有吱聲,把馬給了他,自己拉著車回去,走了幾步,回頭說:“以後要是發現這馬不是你的,請送到丞相府。”
過了幾天,那人找到了丟失的馬,就把卓茂的馬送回來,對卓茂說:“真對不起,是我搞錯了。”
卓茂後來到地方上做縣令。一天,有人來報告卓茂,說亭長收受了他的米肉。“是他向你索要的麼?”卓茂問。那人說不是。“是你托他辦事,他收受的麼?”那人又說不是。
“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是我送給他的。”
卓茂問:“既然是你自己願意送的,為什麼要告他呢?”
那人說:“法律不是禁止官吏收受老百姓的東西麼?”
卓茂說:“人所以比動物高貴,是因為有仁愛,懂得互相敬重。人與人之間是以禮、義相維係的,法律禁止的是索賄受賄,而你送米肉是屬於禮,禮是合乎人情的。”
心得
與人相處,以禮為先,一個懂得用“禮”處事的人,就會成為他處世的潤滑劑和黏合劑。在“禮”的運用中,要以和諧為宗旨,這樣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到處受歡迎的人,也會很快跟他人和諧相片在一起。
古訓鏈接
心和則邪氣不於。
——梁章钜
處人不可任已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
——呂坤
處內以睦,處處以義,檢身以正,交際以誠,行已之道至矣。
——林逋
得放手時須放手,可饒人處且饒人。
——沈采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林逋
言而有信
適用作文主題
誠實守信、人際交往、為人處事。
原典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譯文
向賢者學習,能態度端正、神情恭敬;孝敬父母,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領導者辦事,能全身心投入;與朋友相處,能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還沒有開始研究學問,但我卻說他就在研究學問啊。
故事
梁顥是宋朝人,他的父母早逝,由叔父收養。梁顥後來在科舉考試中表現出色,被選為狀元。
梁顥自幼喜好讀書,可是他叔父的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梁顥隻好借別人的書,連夜抄出來,然後再仔細鑽研。他不但對借來的書籍倍加愛護,而且向來是說什麼時候還就什麼時候還,很守信用。
一個冬天的晚上,梁顥又在抄書,不但燈光微弱,屋子裏還冷得出奇。這樣他抄了一會兒,就凍得手腳僵硬,眼睛也累得發酸。於是他不得不停下筆,活動活動手腳,放鬆一下眼睛,然後再抄。可是,當他再一次提起筆寫字的時候,發覺毛筆已僵硬了,硯台裏已結了冰,他隻好用燈火烤毛筆和硯台,然後趕快提起筆蘸著墨繼續抄書。
他的叔父睡了一覺醒來,發現梁顥屋裏的燈還亮著,於是就說:“顥兒,今天白天你從早到晚抄了一整天,現在又抄到了大半夜,天又這麼冷,這樣會搞壞身體的。快收拾一下睡覺去吧,明天再抄也不遲。”
梁顥說:“這可不行,我已經答應人家,明天就把書還回去了。要是今晚抄不完,明天還了書,我就沒什麼可讀的了。”
叔父笑笑說:“傻孩子,他們家裏有好多書,不等著用這一本,你跟他們說明情況,晚還一天也沒什麼要緊的。”小小的梁顥一臉嚴肅地說:“做人要講信用,我怎麼能因為這點小困難就失信呢。我答應明天還,明天就一定要還。”
說完,就又低下頭繼續抄書。第二天,梁顥按時把書送還了主人,主人驚訝地說:“我以為你說兩天是指幾天的意思呢,沒想到你這麼快就讀完了。”
梁顥說:“我還沒有仔細讀,隻是連夜把它抄寫了一遍。”
那人一聽,驚得目瞪口呆,說:“你真是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的,我這裏還有很多書,你要借哪一本都可以,什麼時候還都行。”
梁顥急忙向他道謝,後來就經常去借書,而且總是按時歸還,從沒失信過。
心得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相要守信用,說話一定要算話。人沒有信用,縱有才能、學問,走到哪裏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終將無用武之地。
古訓鏈接
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
——呂坤
雖不過信於人,亦斷不過疑於人。
——李惺
人之所助者,信也。
——《周易·係辭上》
無信患作,失援必斃。
——左丘明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
言必信,行必果
適用作文主題
品德修養、誠信守諾、言行一致。
原典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
譯文
言必信,行必果,這種普遍得連最固執的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你拿來問我是否為做‘士’的標準,這也太小看自己了些吧!
故事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幹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裏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大,說道:“家裏隻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在小孩麵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裏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於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心得
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的人被人們所鄙視。諾言是你答應別人的事,即使時間、環境,所有客觀的因素改變,依然要付諸實施。因為這是做人的準則,所以我們與人交往一定要講信用,說過的事一定要辦到。
古訓鏈接
誠意孚於未信之前,則言出而人信之。
——薛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軛,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
口不忘信,則言若符節。
——魏征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傅玄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程頤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
適用作文主題
品德修養、與人友往、誠信待人。
原典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西晉〕傅玄《傅子》
譯文
對人誠懇守信用,即使別人原先不信任的,也會轉為信任;對人虛偽不講信用,即使別人原先信任的,也會轉為不信任。
故事
宋太祖在位時,郭進任西山巡檢,有人告發他私通河東的劉繼元,可能會叛變。太祖很生氣,認為此人誣陷忠良,命人把他邦起來送給郭進,讓郭進處置他。
郭進接到人後,沒有殺他,對他說:“你能為我奪取劉繼元的一城一寨的話,我不但不殺你,還要為你請求賞賜官職。”過了一年多,那人果然引誘劉繼元的一座城來歸降。
郭進將此人的事情稟報了朝廷,請朝廷加封此人官職,太祖說“你誣陷忠良,現在立功隻能抵償你的死罪,不能封官。”命人將他送回給郭進。郭進再次請求說:“您這樣做,使得我失信於別人,以後就不能再用人了。”太祖因此加封了那人的官職。
郭進為了不失信於人,再次請求宋太祖,讓他加封那人。太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以後,為了不讓郭進失信於人,最終還是以信對待了那人。
心得
不講究誠信的人是成不了氣候的,尤其是一個有創造大業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須出自真誠,注重誠信,使大家精誠合作。誠信是傳統的做人原則之一,真誠待人終究會感動別人。因此,我們要努力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古訓鏈接
推心置腹,開誠布公。
——張九齡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傅玄
誠意孚於未信之前,則言出而人信之。
——薛瑄
信不足以盡誠,猶愛不足盡仁。
——晁補之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已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已則先詐。
——洪應明
人恩於我不可忘
適用作文主題
為人處世、與人交往、學會感恩。
原典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明〕洪應明《菜根譚》
譯文
自己幫助或救助過別人的仁德,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頭,但是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別人曾經對我有過恩惠不可以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地方可以忘掉。
故事
春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文武雙全,勇而有謀,常令敵人聞風喪膽。有一次去攻打鄭國。鄭國大亂,鄭定公想用豐厚的獎賞來招募勇士抗擊。但三天過後,竟無人來應征。
到了第四天的早上,有個打魚的小夥子來見鄭定公,說他有方法使伍子胥退兵。鄭定公問他要多少兵車。他說:“不用兵車,也不用糧草,光憑我這支劃船的槳,就能夠把好幾萬的吳國兵馬打退。”
鄭定公也隻得“死馬當活馬醫”,讓他去試試。那個打魚的人胳肢窩裏夾著一根槳,到吳國兵營裏去見伍子胥。他一邊唱著,一邊敲著那根槳打著拍子。他唱著:
蘆中人,蘆中人;
渡過江,誰的恩?
寶劍上,七星文;
還給你,還在身。
你今天,得意了;
可記得,漁丈人。
伍子胥嚇了一跳問他:“你是誰呀?”
打魚的人說:“你沒瞧見我手裏拿著的玩意兒嗎?我父親全靠這根槳過日子,他當初也是靠這根槳救了你的命。”
伍子胥這時才想起當年自己蘆花渡口逃難的情形,十分感激那個打魚的老大爺救命之恩,不由得掉下眼淚來。
打魚人又說:“我們國君下了命令說:‘誰能夠請將軍退兵,就有重賞。’不知將軍肯不肯看在我死去父親的情麵上,饒了鄭國,也讓我能得些獎賞。”
伍子胥說:“我非常感謝你父親的大恩,一直想找機會報答你們家。我有今天全是你父親的恩德,我怎不感恩圖報呢?”說完就下令退兵了。
心得
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同於一般人,首先在於待人是以恕人克己為前提的。一般人總是容易記仇而不善於懷恩,因此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過河拆橋”等等說法,古之君子卻有“以德報怨”、“湧泉相報”、“一飯之恩終身不忘”的傳統。為人不可斤斤計較,少想別人的不足、別人待我的不是;別人於我有恩有勞應記取於心,人人都這樣想,人際就和諧了,世界就太平了。
古訓鏈接
處事而欲人感恩,便以斂怨之道;遇事而為人除害,即是導利之機。
——洪應明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己見,要悉事之理。
——呂坤
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客人,勿使人客我;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我氣。
——楊繼盛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洪應明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孔子
善者,吾善之
適用作文主題
品德修養、與人為善、人際交往、為人處世。
原典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得)信。
——〔春秋〕老子《道德經》
譯文
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結果善良得到了發揚光大,從而潛移默化的感染人人向善。誠信的人我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人我也以誠信對待他,結果誠信得到了發揚光大,從而潛移默化的感染人人講誠信。
故事
虞舜的名字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gōu,勾)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從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從窮蟬為帝之後一直到舜帝,中間幾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瞎子,舜的生母死後,瞽叟又續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驁不馴。瞽叟喜歡後妻的兒子,常常想把舜殺掉,舜都躲過了;趕上有點小錯兒,就會遭到重罰。舜很恭順地侍奉父親、後母及後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誠謹慎,沒有一點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曆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器物,在負夏跑過買賣。舜的父親瞽叟愚昧,母親頑固,弟弟象桀驁不馴,他們都想殺掉舜。舜卻恭順地行事,從不違背為子之道,友愛兄弟,孝順父母。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著。
舜二十歲時,就因為孝順出了名。瞽叟仍然想殺他,讓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補穀倉,瞽叟卻從下麵放火焚燒。舜用兩個鬥笠保護著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跳下來,逃開了,才得以不死。後來瞽叟又讓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舜挖到深處,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開了。瞽叟和象很高興,以為舜已經死了。象於是住在舜的屋裏,彈著舜的琴。舜回來後去看望他。象非常驚愕,繼而又擺出悶悶不樂的樣子,說:“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悶啊!”舜說:“是啊,你可真夠兄弟呀!”舜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母,友愛兄弟,而且更加恭謹。這樣,堯才試用舜去理順五種倫理道德和參與百官的事,都幹得很好。後來,堯去世後就把位子“禪讓”給了舜。